香港《文汇报》喜迎创刊75周年。作为一份历史悠久的报纸,香港《文汇报》从1948年创刊之日起便植入爱国爱港的基因,始终与祖国同行,为港澳同胞传递及时、有深度的新闻信息,记录祖国伟大成就的每个重要历史瞬间。值此75华诞之际,香港文汇报记者在北京专访了香港《文汇报》主要创办人、著名报人徐铸成的嫡孙徐时霖,重温文汇昔日「涅槃重生,香港创刊」的岁月和「大咖」荟萃、文章报国的经历。◆香港文汇报记者 张帅、凯雷 北京报道
「祖父于1948年3月在上海开始筹办香港《文汇报》,随后两次往返上海香港之间,广泛商议并落实具体事项。9月香港《文汇报》创刊后,他担任总主笔,全面负责言论工作。当时总经理没有到任,他也兼管经理部工作。」徐时霖介绍。彼时,上海《文汇报》刚被国民政府关停,潘汉年和李济深都支持徐铸成到香港创办报纸,徐铸成回覆称:「我要去办,就办《文汇报》,别的我不考虑。」在香港各界爱国人士的大力支持下,1948年9月9日,香港《文汇报》正式创刊。
晚年常梦到斗室中写社论
徐时霖长期致力于整理研究祖父徐铸成保留下来的日记和著作。他指出,徐铸成参加《文汇报》的经历主要有五个时间段,其中1948年9月到1949年2月创办香港《文汇报》,是「最紧张、最有挑战性」的一段经历。当时,祖父虽然已经有了二十多年办报经历,主持过上海《文汇报》和《大公报》分馆,但这次是社长、总编辑、总主笔一肩挑,除了把握舆论外,还要处理许多以前自己只看到过没有实际操作过的纸张、印刷、发行等业务。
「祖父晚年常常在梦中梦到伏案荷李活道的斗室中发稿子、写社论」。徐时霖介绍,筹备之初,香港《文汇报》位于荷李活道,房子极为狭小,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显得相当局促,如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两张桌子、几把条椅、尤为老式的印报机器,是仅有的设备。编辑、记者也不过二十余人,都集体租住在云咸街的两间宿舍里。
徐铸成在回忆录中也记叙,当时白天要为经理部操劳,晚上写作及审稿至晨曦初上,每天平均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在座位背后是报馆的保险柜,每至精神不济两眼昏昏时,就靠保险柜之柄打一个盹,是为「充电」,然后又精神振作继续执笔。
筹划经费得到解放区支持
因职工生活「开门七件事」必须维持,而机器「粮食」白报纸及油墨等亦常捉襟见肘,徐铸成称自筹创之日起,便「天天如过大年三十夜」,极力张罗。
在香港《文汇报》初创经济困难时期,李济深和董必武都曾施以援手。其中,李济深看到认股者迟迟不交款,便将其桂林的住宅出售,得港币一万元,率先交股。另外,有一批电缆预备在解放区出售,以所得利润补贴香港《文汇报》,但是因价格原因未能成交。徐铸成在回忆录中记叙,当时华北人民政府负责人董必武了解情况后,即嘱姚依林办理此事,并关照说:「这批电缆,由我们全部收购下来。不要讲价还价,他们要多少,就给多少,他们是为维持香港《文汇报》而筹划经费啊!」
郭沫若茅盾等参与编辑工作
香港《文汇报》创刊后,瞬即便受到知识界、工人、学生的热烈欢迎。有一次,侯外庐的夫人告诉徐铸成:「你们《文汇报》,几乎常常引起我们家的矛盾。」徐铸成愕然不解所以。侯外庐先生笑道:「她是给你开玩笑。我们一家人,清早起来,都抢着先看《文汇报》。她是夸奖你的《文汇报》办得好。」
「创刊之初,香港人口约有80万,加之澳门最多不足100万,进步报纸无法销售到当时还没有解放的广东华南地区,而香港已有10家以上的大报,要在这样的环境下争取到更多的读者,非常不容易。」徐时霖说,香港《文汇报》创刊初期,「大咖」荟萃阵容一时无两,堪称中国新闻史上一大奇观。
从具体的版面负责分工上,现在仍可以遥想初创时编辑团队阵容的豪华:郭沫若与侯外庐主编哲学周刊、茅盾主编文学周刊、宋云彬主编青年周刊、千家驹主编经济周刊、翦伯赞主编历史周刊、孙起孟主编教育周刊……社论撰写人除徐铸成外,千家驹、胡绳、金仲华等诸先生都鼎力支持。
徐时霖分析,香港《文汇报》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源于爱国精神的底色,国家处于危难,面临命运抉择,必然会有一批爱国志士站出来,香港《文汇报》正是在这样的时候,高举爱国旗帜,文章报国,报人报国,因此凝聚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同时,秉持文人办报的公心,这与郭沫若、茅盾等进步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在精神上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