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四十多年的传承,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农民画家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奇特的想像,以浓烈的色彩和近似涂鸦的夸张手法形成一幅幅独特而绚烂的「侗家生活浮世绘」。谈起创作初衷,作为三江农民画在独峒乡的第三代传承人、杨共国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来回搓了半晌,才羞涩地说:「我只是把我眼睛看到的侗族生活再画到纸上,这些画面其实早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香港文汇报记者 曾萍 广西报道
刚刚忙完农活,杨共国顾不上休息,粗略擦擦手后便一头扎进「画室」。他说:「我是个地道的农民,当画家这事(要是)放(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
小学即辍学 农闲时画画
杨共国从小热爱画画,但因家境贫困,小学未毕业就被迫辍学务农。「(儿时)没能经过系统的作画训练一直是我最大的遗憾。」
然而,他一直难以割舍画画的情结。白天干农活,晚上闲来无事,他就用1元(人民币,下同)一支的画笔、几毛钱的画纸,借着煤油灯微弱的亮光,一画就是数小时。
「以前条件有限,有时候为了买画笔、颜料,要省吃俭用好一阵子,然后坐3小时的车到县城里才能买到。」
上世纪70年代,三江县群众艺术馆的美术辅导老师刘克清到独峒乡创办农民画培训班,得知消息的杨共国报名了第三期培训班。据杨共国介绍,农民画的作者大都是忙时耕作,闲时绘画。宽阔的鼓楼坪上,吊脚楼的石板路旁,都是农民们天造地设的「画室」。
代表作《讲款》 取材「款」文化
《讲款》是杨共国的代表作之一,略微夸张的画风将一众男女老少齐聚于鼓楼坪静听「款首讲款」的情景生动再现。据悉,「款」文化是侗族特有的社会组织,「款组织」以自然村寨为基础,分为不同层级。「款首」是「款组织」的掌权者。而「讲款」则是在农闲时节,「款首」念诵「款词」,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款约」。
「不论时代怎么变化,我们侗族农民画家们的创作灵感都取材于侗族的特色习俗。」回忆起自己第一幅得意之作,杨共国指着房间的一角说:「以前没有这么好的桌子,干完活晚上我就在一边的旧木箱子上,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就这样画。」
这幅让杨共国首次获奖的画作,就是在简陋的侗家木楼里一气呵成创作出来的。
从琐事细节的涂鸦,到大型活动的描绘,无论何种事由何种场景,都被侗族的农民画家们奉为至上的画作灵感之源印在脑海里,再展现在画纸上。
源起于清朝 列广西非遗名录
正如知名漆画艺术家梁铝曾经如是评价侗族农民画:「农民画根植于侗族艺术的沃土,不矫揉造作,把传统的民族审美意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完美融合,使之区别于其他民族美术,清新独秀。」
三江农民画于2012年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共国说:「早在清朝中期,三江就出现了『侗布画』,农民们用锅墨、蓝靛等作为颜料,以树枝做画笔,通过近似涂鸦的夸张手法、浓烈的色彩,来展现侗家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