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在西安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不仅为整个中亚地区,也为全世界创造了新的「机会之窗」。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西安,在全世界的瞩目下更加熠熠生辉。长安西望,「驼铃」再起,「丝路」焕新。峰会圆满闭幕一个多月之际,香港文汇报特别推出「长安西望 丝路焕新」系列专题,循着峰会的足迹,与读者一起感受千年长安的古今丝路之美。
「西安吹过的风都是文化,踩的地全是历史。」随着中国—中亚峰会的成功举办,再次迎来高光时刻的古城西安,一时间成为全国游客最向往的地方。特别是紧随峰会推出的全国首辆博物馆主题观光车「博物馆号」,车厢内展示复原文物和唐朝生活用具,巴士线路将由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西安含光门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钟鼓楼等西安六大文化坐标串联起来,让游客在唐风唐韵的体验式场景中不间断穿梭于各大景区,一秒入唐,一日千年,尽享盛唐之美。◆香港文汇报记者李阳波西安报道
博物馆既是城市保存先民历史记忆与文化根脉的宝库,也是增进公众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媒介。因此有人说,「想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当地的博物馆。」作为中国著名的博物馆之城,西安推出了全国首辆博物馆主题观光车「博物馆号」。该观光车以观光巴士为流动载体,串联起西安六大文化和精神坐标,全面提升博物馆游览体验,再现大唐风韵。
大雁塔上与古人隔空对诗
「博物馆号」的起点站是著名的西安大雁塔。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玄奘法师从长安西行求经,归来在此翻译经文。除了这个广为人知的历史典故,其实大雁塔还和唐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很多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唐诗创作的源头。据不完全统计,唐朝登临大雁塔赋诗抒怀者多达数百人,遗留至今的佳作数千首,杜甫、白居易、岑参、高适、薛据、张莒、贾岛等都曾多次流连于此,大雁塔可以说是妥妥的唐诗C位。
此外,唐朝时的「雁塔题名」更是文人们的至高荣誉。据记载,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大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时,是同榜十七人当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也因此在大雁塔得意地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历经千年风霜的大雁塔,仍然岿然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唐代文人中很多人的题字、名篇,至今还留存在大雁塔塔门的门楣和石框上,雁塔题名的佳话仍在流传。漫步于大雁塔下,身畔是红墙黄塔,头顶是千古佳作,恍然间彷佛可以看见千年前那些进士一张张充满自豪的脸,体会到他们高中的喜悦之情。兴致来了,甚至可以和他们隔空对上几句诗。
千年前唐人生活近在眼前
从大雁塔走出,绵绵诗意的浪漫之感还未消散,登车而上,又一股唐风迎面而来。「博物馆号」主题观光车车厢内部以复原文物展示和盛唐美好生活场景共同组成,通过顶部、墙面、展柜的空间组合布置,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空间体验场景。游客登车瞬间恍若置身唐朝人的室内生活场景中,恍若穿越。而从车上的唐人生活,到第二站陕西历史博物馆内的唐人生活,游客几乎都不用刻意的去转换,完全是无缝秒入。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一千多年前,当大唐的朝阳刺穿晨雾,将第一缕阳光播洒在繁华无比的长安城之时,大唐盛世不仅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绚烂的一段记忆,同时也成为永远无法磨灭的世界记忆。大唐的辉煌,即使千年以后,仍然耀眼夺目,令人神往。而这一切都可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唐墓壁画和大唐遗宝中得以一窥。
「50多年前,几位建筑工人不经意间一撅头下去,竟挖出了一个沉睡地下千余年的『盛世大唐』。近千件金银器、玉石玛瑙器等精美文物的重见天日,不仅牵出了一段神秘的历史,更成为今天人们了解唐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 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说「大唐遗宝」立体展示了活生生的唐人生活,那数百件馆藏唐墓壁画则栩栩如生的描绘了唐代仪礼规范、生活习俗、服饰特色、娱乐方式等等。望向壁画,一千多年前唐朝宫廷贵族的生活似乎就在眼前。
和陕西文物版「Chat GPT」畅聊
在发往第三站的途中,游客可以稍作修整,这时惬意的午后大唐茶点亦会随即奉上。据介绍,在茶业繁盛的唐朝,茶果子也随之出现。其因精致究极的造型和风雅的美味独特的口感,最早用于皇宫盛宴。「博物馆号」不仅将唐果子搬上行进的盛唐文化空间,同时引入鸳鸯莲湖瓣纹金碗、三彩琉璃马、琉璃侍女、葡萄花鸟纹香囊等一批能代表盛唐长安的优质文物复刻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让游客一边观光,一边品味盛唐滋味。
如果说前两站看到的都是大唐的恢弘和雍容华贵,那么第三站西安博物院,在厚重的历史上,又增添了满满的现代科技感。在今年5月陕西举办的「博物馆与美好生活」文博之夜活动开幕式上,主办方发布了4位「文物智慧推荐官」,分别是「周知礼」「秦威武」「汉英俊」和「唐美丽」,分别对应中国历史上的周、秦、汉、唐4个朝代。
作为首批试点的博物馆,这批线上数字「员工」在西安博物院一上岗,便收获了众多的粉丝。它们不仅可以隔着屏幕和游客互动、AI绘画,同时还可以提供线下教育、线下文创展示等智能个性化服务功能,让游客以最直观的VI视觉品牌体系了解文物故事。未来,它们还将利用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链接历史与现代,更具「智慧」,成为陕西文物版的「CHATGPT」,像生活在当代的「真人」一样思考、解读、回答游客的所有问题。
西安城墙邂逅大唐「学霸」
「前方是此次旅程的第四站西安含光门博物馆,大家现在看到的是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西安城墙,这里在唐朝时,可是长安城学霸的聚集地。」 伴随着「西安鼓乐」在车厢内复刻的唐乐演出,当「博物馆号」驶近西安古城墙时,车载电视即时播放了长安城的前世和今生。
据考证,盛唐时,不少青史留名的学霸级名人,都曾居住于西安城墙附近。其中,作为成语「房谋杜断」主人公之一的房玄龄,18岁中进士,善于谋略,是唐代良相典范,历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职,受封梁国公,他当年就曾居住在如今西安城墙永宁门外体育馆东路一带。
还有唐代大文人柳宗元,21岁中进士,历任蓝田县尉、礼部员外郎等职,曾与韩愈发起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着有《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等,他当年曾居住在如今西安城墙小南门外红缨路一带。「初唐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历任中书令、吏部尚书等职。书法刚柔并济,清朗秀劲,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推动了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他当年曾居住于今西安城墙文昌门外文艺路北段东侧。
此外,大名鼎鼎的长孙无忌,是位列凌烟阁二十四臣第一位的大唐名臣。历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等职,唐太宗封其为赵国公,曾主持修定《唐律疏议》,奠定了唐朝两百多年的律法根本,他当年亦曾居住在如今西安城墙建国门内东侧一带。
碑林博物馆存唐玄宗真迹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离开西安含光门博物馆,「博物馆号」一路沿着古城墙前行,便来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和钟鼓楼。唐长安城曾为无数人所追慕,往来奔赴间成就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也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而这两个地方,便真实的见证了这段辉煌。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城墙永宁门东侧,是一座绿树掩映、古朴典雅的庭院式古建筑群。该博物馆馆藏文物一万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组134件,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渊薮」「汉唐石刻精品的殿堂」「世界最古老的石刻书库」。
特别是迎客第一碑——《石台孝经》,由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解并书,太子李亨(唐肃宗)篆额,镌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碑文隶书,十八行,行五十五字,书法工整,丰腴华丽,结体庄严恢弘,记录了唐时期盛行的「以孝治天下」的思想。而如果仔细找找的话,还能看到唐玄宗李隆基穿越千年「卖萌」的「朕略萌」三个字。
听 「晨钟暮鼓」 感受历史的永恒
「四四方方西安城,城中有个钟鼓楼。晨钟暮鼓早晚响,千年佳音听不够。」西安钟鼓楼,是人们对钟楼和鼓楼的合称。据悉,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
如今位于西安市中心的钟鼓楼,早已成为西安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重新响起的「晨钟暮鼓」,亦成为城市永恒的空间坐标与历史丰碑。
「用文物场景讲述盛唐故事,让文物场景融入盛唐故事。」在游客张女士看来,「博物馆号」观光车在串联起西安六大景区和博物馆的同时,更将文物和历史经典,甚至是文创产品引入车厢,让文物真正活了起来。
「特别是在车上还能听到很多文物背后的故事,看多很多的文物周边衍生品,使观光车空间成为体验盛唐美好生活场景。」张女士表示,这种奇妙当地体验,既拉近了乘客与文物之间的间隔,亦让游客更加贴切的「接触」盛唐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