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是要管我……」突然爆发的愤怒,渐渐转变成了委屈,一名40多岁女性的情绪如洪水开闸般倾泻而出。「你把我带来深圳,我不用去工作,也没有朋友。我真的很寂寞、很孤独……」
这是李璐怡在一次「戏剧治疗」中所出现的一幕。李璐怡通过「扮演」这名个案的丈夫,来帮助她表达出内心的感受。「戏剧治疗」是李璐怡的专长。
李璐怡说:「与传统心理学治疗相比,『戏剧治疗』的模式比较轻松,它能让大家在『玩』的过程中,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香港文汇报记者 胡永爱、李薇 深圳报道
「通过这种玩耍的方式,她(个案)释放了自己压抑的一面,得到了另类的倾诉,结束后她也会对自己与另一半,以及他们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大部分人会在生活中进行调整。」李璐怡表示,50分钟的戏剧环节结束后,她会让个案在私密的空间独处,可以发呆、可以画画写东西,甚至唱歌跳舞,「通过扮演,调动我们的潜意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内心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璐怡从2013年成立「心艺社」至今,陆续组织活动近千场;通过长达2年的「国际认证DvT戏剧治疗导师课程」培养了数名行业「同行者」(即戏剧治疗师),其中年龄最大的已60多岁。同时也与高校、医疗机构等合作进行自闭症儿童相关课题研究。戏剧治疗师通过戏剧及剧场的活动,与参与者互动,尝试通过各种扮演技巧,去接触参与者的身心灵及潜意识。
无布景道具 演绎纯即兴
李璐怡是最早将「戏剧治疗」正式引入内地的从业者。她师从美国发展性转化学院临床总监、美国戏剧治疗北加州分部主席W.Randy McCommons。
在一对一的场景里,一个治疗师,一个参与者,一个私密空间足矣。无需布景,无需道具;李璐怡与有心理养育需求的对象,就像即兴剧场的演员,随性地运用自己的身体,想像所处的情境,演绎自己想说的台词和动作,一台特别的「戏剧」就这样上演。
亲切感十足 过程似游戏
「与传统心理谘询不同的是,我们运用的是戏剧的方式来与他们进行互动,其中包含了我们的声音、身体动作,也会有角色扮演和游戏。」李璐怡说,戏剧的方式会让人有一种亲切感。参与其中会觉得,是来参加一个「游戏」,而不是接受一次严肃意义上的「治疗」。
「过程中,治疗师要观察个案的表现,像一面镜子把个案的动作再转化出来。而个案也会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李璐怡认为,如果个案可以因此释放压力、思考自己所面临的困境,治疗师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
「我更愿意称他们为个案,而不是患者或者顾客。他们在『戏剧治疗』过程中认识自己,我也因此积累更多的案例,能更深入地整合及研究。」
研究孤独症 助孩子社交
除了持有美国发展性转化学院认证的DvT治疗师证书,李璐怡同时也是深圳大学表演系特邀戏剧治疗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戏剧疗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研究》的特邀专家。她与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等一起,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和研究。
李璐怡常常带着孩子们玩游戏。通常,她会安排两名戏剧治疗师跟进五六个孩子,每周2次,3个月为一个周期。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玩一个游戏,叫做『空气打』,想像我们手中都有一把武器,我们用它们来交锋,但我们不能碰到彼此的身体,好吗?」
她说,带领孩子玩「空气打」,是希望他们意识到别人的存在,和别人的世界产生交集。「前期我们不仅要引导孩子们和我们玩,还要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最终的目的是提高这些孩子的社交能力,让他们尽可能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