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大灣區融合步伐加快,愈來愈多港企港人北上發展,過程中,企業或個人無可避免地面臨諸如跨境知識產權、地產和建築糾紛等問題,而通過訴訟或仲裁等方式去解決,既費錢又費時。香港國際調解(深圳)分中心開業一年來,已幫助50多起知識產權、建築等跨境產權糾紛得到了解決,並且提供了由爭議雙方變成合作夥伴新的思路,有些合作金額更達到3億元人民幣。◆圖 /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昌鴻 深圳報道
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採訪了香港國際調解深圳分中心的主要負責人─香港和解中心會長、國際仲裁員羅偉雄博士。他表示,香港國際調解中心的總部位於香港,其設立得到了特區政府的支持,並獲得香港工商機構資金上的支援。如今,調解中心來到深圳市設立分中心,主要是看到深圳市在跨境知識產權糾紛調解方面有着日益龐大的需求。雖然深圳市也有本地的調解中心,但往往缺乏國際經驗,而香港國際調解中心在跨境知識產權糾紛方面的處理能力享譽國際,其調解成功率達70%,履行率更是高達98%。
45天促成雙方從對手到合作
談到成立一年來深圳分中心的成果時,羅偉雄稱,目前經該中心調解的大灣區港企及本地企業案例已經多達50多例。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這樣一個案例:在香港有一家非常知名的服裝品牌公司,發現在深圳也有一家服裝公司在生產與其同類型的產品,而深圳公司所生產的產品無論是在外形、包裝或者設計上都和香港品牌公司生產的產品幾乎一模一樣。面對深圳公司涉嫌在知識產權上的侵權行為,香港品牌公司原本打算運用訴訟手段來解決並獲得賠償,獲償的目標是500萬港元。不過,考慮到只能在內地的法院提出訴訟,加上不熟悉內地的司法程序,可能要花掉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但是對能夠獲得的收益也沒有把握,最後放棄了訴訟,來到深圳分中心尋求調解幫助。
「調解中心在接到委託後,只花了45天就令雙方達成了和解。和解的方案並不是賠償,而是雙方深度地合作,實現了轉化對手為合作夥伴。深圳公司成為了香港品牌公司在深圳的第二生產商,雙方合作的總金額目前更超過了3億元人民幣。」
深圳每年培育千名調解人才
面對深圳跨境知識產權糾紛日益龐大的需求,深圳分中心將如何發展應對?羅偉雄說,深圳分中心開業之後,除了每年培育大約500名知識產權方面的調解員外,還有其他服務於產權調解的專業人才,例如律師等,所有的培訓人員加起來,深圳分中心每年將培育1,000名調解方面的人才。「深圳分中心對這些調解人員的培訓要求也會非常高,直接接軌國際水平。培訓完成後,還會為他們頒發專業證書。這些證書都是得到國際上的認可,含金量非常高。」他說。
從源頭治理企業商業糾紛
香港知識產權顧問有限公司(HKIPAS)合夥人劉帥賢博士表示,隨着大灣區發展,兩地企業商事接觸頻繁,當中產生不少商事糾紛。調解可以讓雙方當事人在中立的第三方、調解員主持調解會議下開展。深圳分中心響應國家政策,把爭議源頭以調解為先來解決,從源頭治理,讓大灣區的港企在遇到糾紛時可以來到中心尋求協助。當然,需提供涉及糾紛的材料如合同、協議等,以助開展調解工作。其角色是在大灣區提供調解、培訓,與不同組織單位溝通,交流合作,宣傳推廣,以調解解決商事爭議。其作用以培訓提升調解員知識、調解技巧,提升調解員專業操守,讓更多人士認識調解的好處。
劉帥賢表示,調解過程中,雙方當事人簽署遵守保密協議承諾,不可把會議內容向外披露,讓雙方在陳述、交談的過程中對爭議事項自行提出解決方案。在調解員主持下,通過提問讓雙方明白更多事件相關情況,消除彼此誤解,並由雙方提出大家接受的解決方案。
他說,調解促進雙方理解,溝通讓合作關係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