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日报HENG

联合日报HENG

“纰漏行动3.0” 年初迄今已起获逾500万走私补贴商品

“纰漏行动3.0” 年初迄今已起获逾500万走私补贴商品

国内贸易及生活成本部长拿督阿米占指出,“纰漏行动3.0”(Ops Tiris 3.0)自今年1月1日展开以来至2月15日,已在全国起获价值逾500万令吉遭滥用及企图走私至外国的补贴商品。 他说,上述数额分别是起获476万令吉柴油、RON95汽油(9万零611令吉)、液化天然气(15万4189令吉)、食油(10万7759令吉),以及白糖(3万5737令吉)。 他周四为一项工作营主持开幕后对记者说:“内贸部已联同所有相关机构展开纰漏行动,以打击补贴柴油遭滥用的问题,因为它导致国家蒙受损失,而符合资格者,却无法取得这项补贴燃油。” 此工作营旨在协调各执法机构打击统制品纰漏问题的职责。 阿米占说,在去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展开的纰漏行动1.0和纰漏行动2.0中,当局成功起获约640万公升总值1420万令吉的柴油,以及扣押其他总值4210万令吉的统制品。 谈到今日的工作营,他指出,它讨论和改善16个相关执法机构在纰漏行动中的合作,以扩大执法范畴至柴油以外的其他统制品。 他指出,这项工作营也旨在强化与国家边境地区机构的合作,以及改善移交案件予其他执法机构的标准作业程序。 他提到,也将在营业场所进行检查,其中包括在边境地区的批发商和零售商,以及审计柴油批发商、统制品准证持有者、燃油添加,以及出口公司。 “落实新的biz-berkat计划,旨在提高商家对道德准则和商业法律规则的认识。”

评击图通过“记者道德守则” 陈荣兴:限制新闻自由

评击图通过“记者道德守则” 陈荣兴:限制新闻自由

槟州马华宣传局主任陈荣兴评击希盟为首的团结政府试图通过“马来西亚记者道德守则”,进一步限制新闻媒体和言论自由。 他对通讯部长法米发兹日前在推介仪式上特别强调“新闻局有权取消媒体证“的说词深感不满,认为这是在恐吓及干涉媒体从业者办工,因他们根本不会蓄意冒犯。 他周四发文告表示,政府有绝对责任确保媒体从业者在公平与不受威胁环境里报导真相,而不是用另一套守则来评估他们报导。 “希盟部长要记得人民新闻自由权力是受到联邦宪法保障,必须受到尊重和保护,法米等希盟部长们在野时,也曾挺胸支持媒体独立及自由,强烈反对政府干预,并大赞哪些极力报导真相的媒体。” 他提醒希盟部长不要忘了当初媒体如何扮演”实情实报“的角色,将他们送入布城主政。他质疑为何当了政府就害怕媒体如实的报道而加以施压?难道政府只允许媒体报导对他们有利的新闻,而将负面消息排斥在外吗? 他指出,希盟部长公然违背他们第十五届全国大选捍卫新闻自由的竞选承诺,当时曾轰击由前朝政府立下的所谓对言论自由构成威胁法令,如1984年印刷出版法令, 1998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令等,但掌政后就不对有关法令加以修改或废除,真的是当了官就换了脑袋。 他说,政府应该清楚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让人民讲真话。我国目前已经有足够的法律条文对付暴力,诽谤以及仇恨言论,政府理应动用这些法令来对付不实恶意资讯,而不是向媒体从业者开刀。希盟众部长应坚持捍卫当他们在野时的媒体改革议程,无论面临任何风浪,人民一定会与他们同在。 他认为,相反的,如果政府还是一致孤行进行打压,人民对媒体就会失去信心,社会大众更会往非正式管道寻找讯息,被误导的可能性大大提升,社会终将失序。 他促请希盟众部长必须牢记,人民力量才是最大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行乞5小时赚500 OKU驾宝腾高级版X70

行乞5小时赚500 OKU驾宝腾高级版X70

很多上班族都买不起休旅车,可是一名在夜市行乞的残疾人士,竟然被执法人员揭穿靠行乞5小时赚500令吉,而且买得起一辆宝腾X70高级版休旅车。 根据彭亨州马兰县福利局官方脸书贴文,福利局执法人员在斯里再也夜市扫荡行乞者,发现一名身穿马来长袍戴帽子的男子,用纸袋向路人行乞。这名男子的双手看起来和正常人不一样,显得非常小。 这名男子并没有回应执法人员请他出示大马卡的要求,让执法人员误以为他是聋哑人士,知道执法人员严厉要求下,他才开口了,所以他只是生理上属于残障者,但并非聋哑人士。 这名男子的双手看起来和正常人不一样,显得非常小。 由于这名男子表示自己把大马卡留在车上,当执法人员跟随他来到车前,才发现这名行乞为生的男子竟然拥有一辆宝腾高级版X70。 原来这名男子每个月都从福利局领取450令吉的残障工作者津贴。而这辆宝腾X70休旅车也的确是属于他的名下,因为他在夜市行乞4到5个小时,就能赚到500令吉,所以有能力买下这辆普通上班族都买不到的休旅车。 因此,福利局提醒民众行善施舍没问题,但要确保施舍的对象是真正有需要的人。

夢遊打人關腸事 壞菌肆虐易傷腦

夢遊打人關腸事 壞菌肆虐易傷腦

社会大众普遍对「肠道是人体的第二个大脑」并不感到陌生,但却未必了解原来肠道与睡眠以至大脑有着紧密联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学系系主任荣润国及其团队研究发现,患有「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的人,会出现与柏金逊病患者类似的肠道微生态失衡情况,揭示两者是柏金逊病的重要临床前期症状和非常早期的风险因素,亦即脑部退化往往是由肠道神经细胞开始。而基于有关研究,医学界有望借由检测肠道微生态,提早20年找出可能演变为柏金逊病的高风险个案,早预防、早介入、早治疗柏金逊和其他脑神经退化疾病。 ◆香港文汇报记者 钟健文 荣润国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指,睡眠周期可分为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两个阶段,整晚的睡眠由这两个阶段循环交替组成。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维持约90分钟至120分钟,每晚睡眠约有4个至5个周期。当进入REM阶段,脑部变得活跃并开始发梦,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会令身体肌肉失去活动能力,出现「短暂性瘫痪」,以防止身体随着梦境活动而受伤。 港九成RBD患者日后患脑退化疾病 不过,患有俗称「发梦期梦游」的「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的人,由于在快速眼动睡眠期时缺乏肌张力抑制,会作出与梦境一致的暴力行为,包括拳打脚踢、翻滚喊叫等,使「梦境成真」并引致损伤。 现时香港约有1%至2%的60岁或以上人士受RBD困扰。重要的是,有九成患者会在5年至15年后出现柏金逊病或其他脑退化症状,而与RBD患者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出现RBD、柏金逊病和其他脑退化病的机会,是一般人的3倍至6倍。荣润国说:「这显示RBD与柏金逊病息息相关,且释出有趣且重要的信号,让我们有数年至十几年的空窗期做预防工作。」 更重要的是,荣润国的团队发现,RBD患者及其直系亲属会出现与柏金逊病患者类似的肠道微生态失衡,主要表现为有健康促进作用的「好菌」减少,以及引发炎症及破坏肠道屏障功能的「坏菌」增多,导致微生物的某些代谢产物和促炎因子更容易进入肠道内的神经系统,触发肠道神经系统乃至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突触核蛋白沉积,继而引发神经细胞死亡。 肠神经细胞退化竟「上脑」 「由肠道的神经细胞开始慢慢退化,透过神经元经由迷走神经(vagus nerve)通道传递上脑干,最后引致脑部退化。」荣润国表示,这显示柏金逊病等脑退化情况是由肠道开始发生,反映肠道微生态失衡和肠道功能紊乱是引致柏金逊病发病的关键因素。 便秘是RBD临床前期症状之一 此外,荣润国指出,RBD患者的直系亲属即使未被确诊患病,也较多出现早期脑退化特征,例如便秘、轻微运动失调等,而便秘是RBD的临床前期症状之一,由此演变至柏金逊病可长达20年的时间,显示他们属于高风险群组,故建议对他们的脑退化情况进行长期监察和跟进研究。 柏金逊病是全球第二常见的脑神经系统退化疾病,香港现时约有1.2万名患者,他们一般在出现明显症状至确诊时,脑部退化的情况经已严重至难以逆转,目前只能纾缓病征,而无根治之法,为患者、照顾者、社会经济和医疗系统带来巨大负担。而RBD是明确的先兆期脑退化病征,影响香港约1%的中老年人。 因此,荣润国总结指,透过了解RBD临床前期症状以至患有柏金逊病的病理演变,尤其是在柏金逊病发病、甚至是其先兆期的RBD出现前的肠道微生态失衡情况,可为该疾病的治疗带来启示性作用和方向,透过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包括调整益生菌、益生元等肠道微生物的方法,可望提前20年介入处理,早干预、早预防、早治疗柏金逊和其他脑退化疾病。...

戰勝過度活躍 「小鐵人」膺閃耀之星

戰勝過度活躍 「小鐵人」膺閃耀之星

面对困难积极克服跨越,逆境亦可转化为优越才能,闯出新天地。对快将13岁的简炜晋来说,自小确诊过度活跃症不一定是憾事;在母亲的安排及鼓励下,他借助运动消耗过盛精力,更以钢铁意志成就「铁人」好苗子,年纪轻轻就成为香港三项铁人总会地区发展队及单车队明日之星队员,并成为今届「闪耀之星」奖学金得主。他亦立志未来成为三项铁人职业运动员,为港争光。 ■香港文汇报记者 郭虹宇 资优教育基金2019─2020年度第九届「闪耀之星」才华拓展奖学金颁奖礼昨日举行,25名高小生获选成为「闪耀之星」奖学金得主。主礼的教育局局长杨润雄提到,教局近年已向资优教育基金注资16亿元,大力推动资优教育发展,帮助学生发挥潜能,他寄语得奖学生要感恩对其悉心栽培的老师,积极面对生活,活出快乐人生。 母拒让子服药 安排运动缓解 今届获奖学生各有不同方面的潜能,其中就读粉岭公立学校的简炜晋,在优异体育表现背后自有一番曲折经历。4岁时他因经常到处捣蛋静不下来,经医生诊断确认他有过度活跃症,并建议以药物作调节。不过,简妈妈坚决不同意,担心儿子太过年幼长期服药会有副作用,遂决定用多项体育运动消耗仔仔多余的精力,以缓解他的状况。 从此,游水、跑步及单车成为炜晋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算学业再繁忙,每周二、周六、周日三天都会坚持三小时训练时间。现今,爱笑自信的他忆起小时的经历,还会用「活力充沛,是学校邻居的开心果」来形容自己,对身患过度活跃症的经历不以为意。 克服呕吐感 冲过终点线 说起训练中的趣事,炜晋笑言,有一次训练长跑时,到冲刺阶段身体快到极限一边跑一边作呕,但自己坚持着一股劲,心想着「已经快到终点,呕什么呕」,一鼓作气冲过终点线。还有一次,他训练时忘记带跑鞋,坚持赤脚跑完全程,途中他一直提醒自己「虽然(脚)好痛,一旦停下来就再也迈不开脚步,终点在触手能及的地方,加油!」。眼前身体健壮,下个月即将满13岁的简炜晋,现已是三项铁人总会香港特区地区发展队及中国香港单车联会香港特区车队明日之星的队员,他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三项铁人职业运动员,代表香港参加世界级的比赛。 来自慈幼叶汉千禧小学的胡嘉雯及番禺会所华仁小学的麦仲礼,亦为今届的「闪耀之星」。前者虽然性格安静腼腆,但透过舞蹈展现出自信及才艺,去年更代表香港到韩国参加世界赛事取得佳绩;后者则醉心国际象棋及数学解题,从中锻炼出冷静思考及解难能力,获奖无数屡次获得表扬。

「畫壇百傑」 劉勇傳遞愉悅與和諧 以畫入瓷 再煉豁達心性

「畫壇百傑」 劉勇傳遞愉悅與和諧 以畫入瓷 再煉豁達心性

「心中有爱,画里才有温度」,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当代艺术家、新文人画画家、陶瓷艺术家刘勇(一澄),以水墨人物画作闻名,他的人物画颇具古风,又充满爱、幽默与人间情味,笔墨中有精简抽象的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也不失能与当代观众沟通的审美意趣。不过,年轻的他不止步于此,近年他进驻艺术小镇做驻镇艺术家、开设工作坊,转身将纸上作品融入到陶瓷艺术的创作中,壶、杯、盘、花器,刘勇突破媒材界限,拓展自己新的创作疆域,当他再度用幽默、趣致的表达方法在陶泥之上叙述人生百态时,温度和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独特表达是他未变的语汇符号。◆文:张梦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多才多艺有「中国画坛百杰艺术家」称号的刘勇,作品在内地已经为人知晓,去年7月获颁「德艺双馨人民艺术家」荣誉。优秀的艺术家怎能缺席香港国际都会?可惜疫情未退情况下,一直只见其作品,未见人到来。香港文汇报记者只能遥距采访刘勇老师,他表示希望疫情过后可以到港会知音。 刘勇孩提时代已开始临画,八十年代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师从新文人画大师王孟奇教授。用笔却渗入当代名家丰子恺风格,人物造型朴实,呈现出漫画般趣致可爱的效果,在煮茶闲谈的情境里去启发哲理,「为赏画者默默地传递愉悦与和谐的正能量」是他绘画和陶艺作品的精神。 斗方载人生百态 「画不在大,有意趣则灵」,从画入手的刘勇,其画作大多以古装人物为题,文图相济、以古讽今,多为尺幅较小、呈方形的斗方作品,旨在于有限的空间中尽显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魅力。 浏览刘勇的人物画可见其所绘人物起行坐卧,皆是生活中经常会看见的场景,他不画市井、不画仕女,而是选取充满古代中国文人趣味与禅意的一刹,作品无论人物表情抑或是身影姿态都可以看出当时一种丰足、悠闲的生活状态,观赏者甚至能从画中感受到闲散的趣味和愉悦心境。 无论是陶瓷作品抑或是绘画,刘勇作品多以古人着墨,因为在他看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古今相通。「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服装大多以古代文人和底层百姓为创作原型,一方面是古人的生活和衣着更贴近自己内心对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意趣,另一方面有趣而美好的画面又能在每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里找到缩影。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谐、幸福是最基本的精神追求,于时空穿越中得以延续,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以人民为中心,在新时代被赋予实在的内涵,因而有了以古喻今,而今更胜的深意。」 把人文精神融进陶土 不仅是绘画,从 2D 的画作进军 3D陶艺创作的转化中,刘勇也始终保持着创作的人文之味。他的陶瓷艺术作品,不单擅绘青花瓷和紫陶,也涉猎紫砂、土陶,作品题材广泛,有壶、杯、盘、瓶、花器等,他利用不同材质的天然颜色作画纸,用新文人画的笔触,把人文绘画融入到传统陶瓷的创作,例如青花瓷上写意泼墨,在黝黑的紫陶上用红、黄鲜色绘制渐变光线的荷花荷叶,土陶人物动态神情也承袭他绘画中的精神。 无论是绘画还是陶瓷作品,在表达中国传统审美趣味时,刘勇选择日常生活瞬间为题,他分享「人生有百态,万般皆喜乐,这是我对生活的体悟,也深深影响着我的性格,成为我创作的主要题材。」刘勇直言只有「真实」才能让艺术与当代的观者产生连接,「我的画之所以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正是因为「接地气」。」是故,让画题接近每个现实中的人和事,是刘勇选择作画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宗旨」。 与现实「连接」去诠释古代生活的常态,不仅需要朴实的画风,同时更需要精准的笔墨、线条去刻画中人物的动态、个性和生活场景,在刘勇的创作中,他甚至希望观赏者可通过寥寥几笔的绘画去重新反思人生的哲理。其笔下的画中人多是造形朴实、憨厚,或品茶论道,或对月抚琴,在牧牛读书、下棋博弈中演绎出和谐与快乐的人文境界。他说自己在人物画系列中表达的是活在当下的心境,「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画面会不断调整,这些情绪被蕴藏在画面背后,但作品蕴含的内容和表达出来的语言仍然会延续我内心一贯的和谐与美好。」 陶艺具「唯一」性 刘勇所绘佛道人物画作也在在照见他作画的心性和人文关怀,在他的画和陶艺壶作品中可见到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与世无争的弥勒佛、追求和谐的净土僧众、驱魔捉鬼的钟馗,但是这些形象都在其笔下幻化成了凡人,微笑中的观音身材婀娜,少了几分煞气的钟馗憨态可掬。「我的创作始终追求让人快乐、令人舒服的理念。」刘勇分享道:画如其人,作画和为人一样,心中有一个大世界,能观照当下,在世事时事中找到一些开心事;又有一个小世界,能照见自我,在人间烟火中觅得一颗欢喜心。 相同题材的创作,从画纸到陶土,体验有何不同?刘勇介绍在陶瓷上进行创作相对在宣纸上绘画过程有着很大不同,平面创作相比三维立体的陶瓷创作较容易,因为平面创作往往一个人便可独立完成,但陶瓷艺术从练泥到制坯,再从绘画刻填到最后烧制,出窑后再对作品进行打磨和后期完善,每道工序都有着再创作的空间,更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纯手工拉坯制作,尺寸不是绝对统一,作品每个都是唯一,这就是手工陶艺的特点。」他也直言由于每一件精美的陶瓷作品,都是艺术家和众多工匠们共同完成的,所以认为每一件陶瓷艺术品都值得尊重,价值很珍贵。 文人画的意趣和笔墨线条赋予了传统陶瓷更高的艺术灵魂,增添了陶瓷艺术更多的人文情怀。传统水墨绘画和陶瓷艺术都是中华文化国粹,两者巧妙嫁接,完美融合,相互映衬,共放异彩。

語訓教師邵莉娜:讓聽障童發聲

語訓教師邵莉娜:讓聽障童發聲

人生的时光,总需要去度过。47岁的邵莉娜是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残联聋儿语训中心的老师。十年来,她和团队的老师们让360多名聋儿学会「聆听」,学会说话,正常入学,融入社会。聋儿的父母们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更懂亲子交流与互动,做更自信的父母。 邵莉娜的两个孩子也在这样的时光中学会了「人生价值衡量标准有很多,能够帮助到别人是最心无旁骛的一种」,大学毕业后,选择与妈妈一起并肩为听损孩童服务。时间让「爱」发声,在这里,「十聋九哑」成为过去式。◆香港文汇报记者 刘蕊、戚红丽河南报道 在语训中心,当一个正在进行亲子听力训练课的4岁男孩瞪着圆圆的大眼睛,看着香港文汇报记者的衣服说「白色的,天使是白色」时,香港文汇报记者对邵莉娜「自然而然坚持了十年」有了深深的共情。是的,孩子是美好的,能够让原本沉默不语的孩子把心中的美好说出来,是件天使般美好的事情。 从3名学员到360名 中心第一位老师 为了让6岁的孙冠滢学会说「板栗」,邵莉娜用了各种办法去重复表达「板栗」这个词。她在孙冠滢手上画板栗,她买生板栗教孙冠滢煮,她让孙冠滢给其他小朋友分发板栗,她带孙冠滢去买炒板栗,她教孙冠滢如何剥板栗……「创造各种语境让孩子去听去说板栗,不管重复多少次。即使孩子能说了,也要再继续创造语境让孩子反覆练习,这样孩子才能建立听与说的链接。」 郸城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朱子凤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发现因残致贫的家庭不在少数。特别是先天性聋儿,他们的身体都正常,因为听不到声音导致不会说话,也就是所谓的「十聋九哑」。这样的孩子至少需要一名家庭劳动力陪伴照护,整个家庭都被拖累。从2013年开始,政府出资、残联筹资租赁了一套民房,购置了相关设备,成立了郸城县残联聋儿语训中心,幼师专业毕业的邵莉娜是第一位老师,刚开始只有3名聋儿参加语训。如今,郸城县新建了标准化的教学楼,已为360多名0至14岁聋儿进行了康复服务。 只要坚持「没有开不了口的孩子」 「跟听损孩童还有他们的家长接触后,就没有再想其他的事情,自然而然就把这个事情做下去了。」邵莉娜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这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周而复始,就这么一个事情,就能让很多家庭重新充满阳光和美好。」 对邵莉娜而言,没有开不了口的孩子,只是所需要的时间和能说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已。 不论哪一种情况,需要的都是坚持不懈地为聋儿创造听和说的语境。当孙冠滢的家人要去外地无法带她来语训中心时,邵莉娜便让孙冠滢住在自己家里,一住就是将近两个月。「康复本身是需要坚持的,中断可能意味着前功尽弃。」孙冠滢身体弱,邵莉娜便给她用中药泡脚、捏脊,「甲流特别严重的时候,孙冠滢没有被感染。」邵莉娜的语气中充满了关爱。 如今,孙冠滢虽然还不能使用复杂的句子,但她愿意开口说「吃饭」时,不管对面坐着谁,孙冠滢也要笑着夹起鸡蛋问一句「你吃不吃」,尽管发音还不标准,老师们也备受鼓舞。 康复良好秘诀 亲子共学共好 除了对待孩子耐心,邵莉娜对待家长更耐心。因为在邵莉娜看来,没有什么比家长的参与更有助于聋儿回归正常生活。因此,除了教孩子,邵莉娜还会定期举办家长课堂,前半节课会讲康复理论和实际操作如何相结合,以方便家长在家里也能继续帮助孩子康复训练,后半个小时,邵莉娜则会讲一些有关婚姻关系和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会用心理学知识为家长分析亲子关系,释放家长压力。」 邵莉娜坦言,「论老师的专业程度我们可能比不上专业的语训中心,但是孩子们在这里康复良好的秘诀就在于强调亲子共育,说服家长,让家长参与进来。」 指路明灯「邵导」 让大家看到希望 在一个亲子课堂,老师李忠丽正在给一岁八个月的孩子上课,妈妈则抱着孩子一起听课。「来给妈妈梳梳头」,孩子便拿过来梳子边叫着「妈妈」边学着老师的样子给妈妈梳头发。李忠丽的儿子也曾经是聋儿,在这里培训过后,如今已经正常进入小学上学,还拿到过河南省残疾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的奖牌。孩子上学后,李忠丽也选择留在这里,协助工作。她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是出于对邵导的感恩,也是出于对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家长的共情。」...

援外醫療六十載 跨越山海寫大愛

援外醫療六十載 跨越山海寫大愛

1962年12月,中国衞生部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件。刚刚宣告独立的阿尔及利亚政府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向全世界发出紧急医疗援助的呼吁。阿政府没想到的是,刚度过困难时期,正在艰难恢复中的中国第一个宣布:选派优秀医生组成中国援外医疗队驰援非洲兄弟。1963年4月6日,第一支中国援外医疗队从北京出发,自此开启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援外医疗历程。 60年间,中国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近3万人次,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与43个国家48家医院建立不同形式的对口合作关系;和有关国家合作建立25个临床重点专科中心,引入数百项新技术,从「输血式」援助转向可持续「造血式」合作……6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白衣天使远赴他乡、接续奉献,在异国谱写大爱之歌。 24岁的江苏镇江姑娘邱月华是首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队员。当时最远只去过南京的她,连非洲在哪儿都不知道,也义无反顾选择了奔赴使命。辗转10天,第一支中国援外医疗队最终抵达了地处撒哈拉沙漠边缘。被称为「沙漠之门」的阿尔及利亚赛义达。 医者仁心 赴非迎新生扶危难 当时,赛义达省医院孕产妇多,医疗队只有一名妇产科医生,几乎要负责医院全部妇产工作。 「这是我接出来的孩子,其中的一个母亲患肺结核,孩子交给我们喂养,现在已经快到一个月了……」1965年4月,年轻的邱月华在一张满月婴儿的照片背面,记录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西诺瓦是法语「中国人」的发音,为了感谢中国医生给予的「新生」,当地很多孩子被父母取名为「西诺瓦」。60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妈妈」,已经在阿尔及利亚累计接生新生儿207万余名。 与非洲这片土地有着「过命交情」的还有援桑给巴尔中国医疗队队长卢建林。 2011年9月10日,坦桑尼亚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沉船海难事件。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面对上百人的溺水救治,面对落后的医疗条件和语言不通,卢建林和队员们开出了一份中国方案。在短短一天内,处置伤者150多位,抢救重伤患者13名。三天时间的救援,让400多位沉船事故受伤者陆续康复。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国虽有界,医者无疆。 从应对突发救援事件,中国援外医生的身影从未缺席。 2014年初,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在几内亚的一年半,中国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为帮助几内亚抗击埃博拉作出积极贡献同时,当地医疗条件、医疗水平的严重落后,让中国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陈旭忧心忡忡,「当时,全几内亚只有中几友好医院有唯一一台手术用显微镜,却因为当地医生不会用,长期闲置在库房。」陈旭带着当地医生,做了几内亚第一台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两个月后,几内亚医生独立完成了第一台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正式开启了几内亚神经外科显微时代。 2017年,在南苏丹的朱巴教学医院,队长朱兴国在国内专家的远程协助下,成功完成了该院第一例巨大腮腺肿瘤手术;宁夏援贝宁医生郎志存在当地建立「中国—贝宁远程会诊中心」;广东援多米尼克医疗队员吴德熙建立起当地历史上第一个心血管专科;2022年11月位于赤道几内亚的中赤几友好医院顺利竣工…… 60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队员们为发展中国家援建医疗衞生设施共130多所,培养医疗人员10万多人次,极大提高了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如今,中国援外医疗队正在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115个医疗点开展工作,其中近一半在偏远艰苦地区。 60年不是到达终点,而是整装,再出发!

足球進校園 大山出小將

足球進校園 大山出小將

「前不久我们在2023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中获得了第12名的好成绩。杨教练说,当我们穿着印有『定南三中』的赛服现身时,很多教练问他,定南是在哪里,还相约要打一场比赛。爸爸也在亲朋好友们面前夸我。」江西定南U14女足中后卫陈雨馨是队里的社交达人,笑嘻嘻地向香港文汇报记者道出首次参加国家级赛事的收获。 地处江西最南端的赣州定南县,与广东省相邻,面积1,321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2017年开始,当地确定以足球项目为龙头的体育「一县一品」发展路径。与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不同的是,定南县将校园足球作为体教融合的重要路径,推动学习不脱离学校、生活不脱离家庭、交往不脱离社会的校园足球模式,聘请了41名专业足球教练,开发了班本、校本足球课程128个。 如今,在这座山区小县,平均每万人拥有1.91块足球场,长期参与足球运动的人口占7%,其中青少年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香港文汇报记者 王逍 江西报道 定南U14女足目前有30名球员,以定南县第三中学学生居多,球员们大部分在小学二年级就开始踢足球,后经遴选组队,由政府出资,免费接受专业训练。 小学选拔苗子 政府出资组队 陈雨馨第一次接触足球是在10岁,目前球龄不到5年。她回忆道:「学校选拔足球苗子,我抱着玩玩的心态去试了下。球比较软,难以控制,所以我有点慌乱和手足无措,但是全程我很开心。我因为反应速度比较好,就入选了。爸爸妈妈觉得,我可以趁机会好好锻炼身体,也就同意了。」 放学集训2小时 学习亦不松懈 除每周一、过年放假,及极端天气停课之外,陈雨馨和队友们在每个上学日的下午都要参加2小时左右的高效训练,周末训练时间更是延长。「每天早上7点之前出门上学,下午5点之前就要离校,骑单车去基地,训练结束返家。如果训练取消,则留校进行晚自习。」这是小姑娘的日常作息,也坦言要同时保证课程和训练并不容易,「特别是考试之前,老师抓得很紧,训练也不能落下。长期坚持下来,即使是放假,我也很少睡懒觉,做事讲究效率。」 当被问及是否有放弃的时候,陈雨馨想了一会儿,说道:「还真没有。包括我在内的所有队员们,都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足球。我也一直跟家里人说,我非常非常喜欢足球。所以,我有时向他们诉苦,爸爸妈妈就会鼓励我加油,哥哥则说『没办法,这是你的选择』。」 赛场不容情绪化 拚到最后一秒 在2023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第三阶段,这支U14女足以1:1逼平上届冠军苏州U14女足队,成为赛事一大亮点。 采访期间,香港文汇报记者观摩了一场U14男女足对抗赛。对阵男足,这支U14女足同样不怯场,队员已是十分擅长以战术弥补男女生先天体力差距,多次合力将球控制在对方半场,俟机进攻。距比赛结束还有几分钟,比分为1:1,她们仍不放弃,最后踢进一球,以2:1赢得比赛。 陈雨馨说:「也要看到我们失败的时候,之前去广东梅州打比赛,原本我们是有和对手抗衡的能力,但就是输了。比如,战况胶着时,我就心急如焚,会疯狂进攻和直塞,很容易就出现失误。这时杨教练就会围着球场,扯起嗓门喊我的名字,不断强调战术。他总是说,无论是打平还是落后,我们不要有任何的泄气、情绪化。我们要把握细节,保持好心态完成任务。哨声不响,战斗不息,我们不能放弃,要拚到最后一秒。」 教练头痛又感动...

5G爺爺奶奶迷住年輕人

5G爺爺奶奶迷住年輕人

互联网不是年轻人专属!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老年博主开始进驻到年轻人的主要阵地小红书、抖音上,网红爷爷、网红奶奶也开始走入大众视野。 他们当中, 有人将一些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传统美食通过新媒介手段传播给年轻人而走红;有人紧随时代步伐,勇于尝试年轻人喜欢的事物,以实际行动力缩小代际鸿沟而收获认可;有的则全力以赴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被年轻人怒赞「好浪漫」! 在朴实无华的镜头之下,5G爷爷奶奶们不仅成为了互联网的「新生代」,也凭藉多元且年轻的生活姿态吸引了一批年轻人。「想和爷爷奶奶们『云』在一起,把生活过成向往的模样」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心声。 ◆香港文汇报记者 李薇 深圳报道 【云食饭】食三餐赏四季 每分秒认真活 「如果生活有味道,那一定是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日子轻慢,炉火温暖,远方的村落升起袅袅炊烟,顺其自然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周全。」这是网红「秦巴奶奶灭霸爷爷」发布在抖音上的视频文案。视频里常出镜的,是现年75岁的「秦巴奶奶」陈桂刚和她81岁的老伴「灭霸爷爷」张祥芬。在视频里,他们一个掌勺烧饭,一个添柴烧火;一个摘菜,一个在土灶旁烧水备炉。偶尔,爷爷会悄悄夹起一个饺子,冷不丁地塞到奶奶嘴里,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会浮现起不知是否为炉火烤红的红晕;经常,爷爷突发奇想说自己想吃韭菜饼,奶奶一边埋怨他想法太多一边默默加快了手下的功夫……在朴实无华的日常对话和互动中,一道道来自陕南大巴山区的地道特色美食悄然出锅。 灶台上热气腾腾的耳朵饺子,汤白似牛奶的牛羊肉泡馍汤,看着就嘎嘎香的猪肉炖粉条子,充满了年味的腊肉腊肠……一道道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被端上和爷爷奶奶一样充满年龄感的小木桌时,那抚慰人心的烟火气也蔓延到了屏幕以外。「想吃奶奶做的炒腊肉,那应该是小时候的味道吧!」「这一日三餐,传递的是幸福的秘诀呀。」「想念老家了,想念爷爷奶奶了。」在评论中,网友们经常会「抱怨」视频太短没看够,这一道道的美食佳肴,撩拨的不仅是大家的味蕾,更勾起了无数人内心深处的乡愁。 一粥一饭抚慰身心疲惫 在置顶视频里,「秦巴奶奶灭霸爷爷」的孙子张万露详述了自己记录老人家生活的初衷。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他在18岁后离家到广东打工,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他总会想起奶奶做的饭菜。2010年,他辞别大城市回到家乡,每天无论工作有多累,只要能吃上奶奶做的饭菜,一身的疲惫就没了,家的感觉似乎就藏在奶奶的一粥一饭里。 无摆拍、无脚本,爷爷奶奶做什么,张万露就拍什么,居然让「秦巴奶奶灭霸爷爷」这个抖音号在短短三年间积累了269万粉丝。「我一出去,大家都喊我名字,还要和我合影。我就一个家庭妇女农村干活的,你们都这么珍重我,我很快乐。」奶奶说起这话的时候,脸上又泛起朴实的笑意。 像「秦巴奶奶灭霸爷爷」这样,因「饭」而红的老年博主在互联网上还有很多。一对78岁的老夫妻在小红书上有一个名叫「健康真好」的账号,自 2021 年 4 月以来,发布了上千条笔记记录一日三餐。8点、12点、18点,爷爷奶奶的三餐总是准时开始。不仅如此,还尽量做到了荤素搭配、均衡膳食,有鸡鸭鱼肉,也有五谷杂粮。 这样平常却温暖的窸窣日常,吸引了近百万粉丝驻足。有年轻人决定跟着老人的餐单健康饮食,但更多的人是分享自己的生活,将爷爷奶奶的笔记作为情绪的停泊处。网友留言道:自己被爷爷奶奶对待一日三餐、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所吸引,也希冀自己去认真、细致地面对当下的生活。「或许,这就是现实版的『向往的生活』吧(内地一档生活类综艺节目,编者注)。」...

Page 101 of 2658 1 100 101 102 2,658

广州Direct

琴澳多面睇|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横琴执业续期换证服务开启

5月1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简称:合作区)正式启动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合作区执业续期换证的相关工作,继续支持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合作区便捷有序开展执业。 从业人员专用证件与港澳执业注册有效期一致 《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业规定》(简称:《执业规定》)第六条明确指出,“合作区旅游从业人员专用证件有效期与港澳执业注册有效期一致”。因此,本次成功续期的从业人员,其获发的证件有效期将与其本人用作申请的港澳执业证件的有效期相同,故此次续期换证工作更符合澳琴旅游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 此次申报对象为持有澳门特别行政区有效导游工作证的澳门居民、持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有效导游证或领队证的香港居民,且原取得过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专用导游证的港澳旅游从业人员。 相关人员可通过微信搜索小程序“港澳导游横琴之家”,进入小程序界面。已注册的用户,可填写手机号和密码后直接进行登录;如以前登录使用的手机号码遗失或更换,可联系工作人员后台操作更换手机号码。 用户登录个人账户后进入“年度审核”界面,通过在线答题考试(60分以上即为通过考试),通过后可根据页面指引核对或更新填写个人信息,审核通过之后即可完成导游证的年度审核并获得续期。 新一轮港澳旅游从业人员职前培训课程即将推出 2020年12月1日,《珠海经济特区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横琴新区执业规定》正式施行。 为满足尚未取得过专用导游证人员的执业需求,合作区经济发展局将研究推出新一轮的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横琴执业前的职前培训课程,有关消息将适时发布。 港澳旅游从业者在合作区参加岗前培训 助力港澳旅游从业人员拓宽就业空间 日前,《国家移民管理局关于实施进一步便民利企出入境管理若干政策措施的公告》(2024年第2号)发布,明确“参加‘琴澳旅游团’人员可以多次往返琴澳”,首发团也于5月8日顺利结束澳琴两地行程。该措施的落实进一步促进了澳琴文旅融合发展,为业界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进一步拓宽了港澳旅游从业人员的就业范围。 而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合作区执业政策的落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专用导游证的持续颁发,更有利于持证旅游从业人员在“一程多站”旅游新模式下执业,并提升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合作区执业服务能力,深度契合澳琴旅游合作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深度融合,对推动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配合澳门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具有重要作用。

华媒看广东|这些生活好物让社长们忍不住要当“带货官”

5月14日至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组织“2024年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活动,来自五大洲的近三十家华文媒体的三十多位社长、总编、记者代表共同报道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故事。5月16日,华媒工作者参访了广东工业设计城和美的集团,了解佛山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情况。 “2024年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活动合照 16日上午,海外华媒团走进广东工业设计城,这是以工业设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该设计城于2009年1月开园运营,启动区面积约4.8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约22亿元。 经常出差,衣服晾不干怎么办?对于欧洲华语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邵丽如而言,这是个困扰她许久的难题。在广东工业设计城,一个折叠烘干衣机帮她找到了答案,只需把衣服挂在这个形似衣架的烘干机上,20分钟便能烘干衣服。 “我昨天(15日)回得比较晚,所以浴巾没晒干,如果有这个衣架,就很便利了。”邵丽如拿着展示台上的烘干机,直呼“很想买”。在广东工业设计城,她还看到了许多实用又有趣的设计,计划回到法国后化身“带货官”,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各种各样的产品。 在美的集团总部,这个世界知名“灯塔工厂”背后的科技故事成为了华媒工作者们追逐的焦点。经过56年的发展,美的集团已成为一家集智能家居、楼宇科技、工业技术、机器人与自动化、数字化创新五大业务板块为一体的全球化科技集团,产品及服务惠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5亿用户。 华媒工作者在了解美的的最新产品。 “美的的产品,我们(的印象)都停留在以前的小家电,例如空调、洗衣机等。现在看来,它已经收购很多品牌,企业做得很大了。”《神州时报》中国支社社长张守江更新了对美的的印象,他觉得美的不仅家电产品不断进步,其他产品也做得非常好,例如医院的检测设备等。 除了了解美的最新科技和产品,《新西兰先驱报》内容官吕霈更感兴趣的是品牌背后的故事,他还参访了美的创始人支持建设的养老院。吕霈介绍,华人对中国那些创新和前端的品牌都非常了解,但这些品牌背后的故事却知之甚少。他举例,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刚柔并济”,美的的产品和技术是“刚”的,养老院的人文关怀则是“柔”的。 “除了高科技,高质量的发展还需要传承历史。”《千岛日报》记者潘小娴对这次活动的行程很满意,她觉得既有像美的这样的科技企业,也有祖庙、岭南新天地这样的历史人文景点,可以感受到科技和历史之美。 据介绍,佛山是广东省第三大城市,也是著名侨乡,祖籍佛山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达140万人。

澳门旅游业复苏良好!亚太旅游协会2024年度峰会16日在澳门开幕

亚太旅游协会2024年度峰会(以下简称“峰会”)16日下午于澳门举行开幕仪式,来自约3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0位旅游业界代表参加以“重新想像旅游”为主题的国际旅游会议。澳门旅游局局长文绮华表示,澳门旅游业复苏势头良好,今年1至4月入境游客人数已经超过1140万人次,较2019年回升83%。 澳门旅游局局长文绮华表示,亚太旅游协会及其主要活动一直以来提供重要平台,让澳门旅游业从业者与世界同业交流联系,也助力亚太地区共建充满活力且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她认为,澳门可借召开峰会的机会,向与会者展现澳门在疫后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活力与新发展。 16日上午首先举行了“亚太旅游协会2024年青年论坛”和“亚太旅游协会–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中国对话”两项活动。前者为来自外地的协会学生分会成员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大专生提供平台与业界领袖进行交流讨论,后者则侧重探讨中国内地入境旅游市场和粤港澳大湾区内旅游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下午在开幕式后则举办了由BBC News主持的“亚太旅游市场及品牌推广”及“创设美好将来的旅行和旅游政策”两项专题讨论环节,来自8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部门领导参与讨论。 据了解,国际旅游会议17日举行“与何超琼对话”活动,由协会主席彼得·西蒙将访问信德集团有限公司行政主席兼董事总经理何超琼。此外,欧睿国际(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在会上分享“透视旅行和旅游业重要趋势”;亚太旅游协会发表人力资本发展报告;Visa信用卡公司将以“旅行和旅游业之未来”为题,发表闭幕主旨演讲。 据悉,澳门旅游局自1958年起成为亚太旅游协会的成员,协会澳门分会现时由51位本地旅游业界成员组成。亚太旅游协会成立于1951年,总部设于泰国曼谷,属非牟利组织,致力推动亚太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有成员包括来自全球各地的政府旅游单位、国际航空及机场管理公司、款待业协会及教育机构。

华媒看广东丨前期是追赶,中期是追随,现在是引领

5月14日至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组织“2024年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活动,来自五大洲的近三十家华文媒体的三十多位社长、总编、记者代表共同报道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故事。5月15日,华媒工作者参访了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展览馆、中国散裂中子源、腾讯云(松山湖)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了解东莞产业升级的最新情况。 15日上午,海外华媒团走进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展览馆,了解松山湖及科学城的发展历程、规划蓝图、建设进展及未来愿景。 “松山湖科学城展览馆以及其展示的科技,体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缅甸《金凤凰》报社社长张翀第一次来到东莞,就被这座城市的“科技范”所吸引。张翀认为,东莞不仅引进了许多科研机构和科学技术,还引入许多高校培养的人才,并让他们更好地落地生活,达到了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除了参加“2024年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活动,张翀还抽空逛了一下松山湖,他觉得这里不仅科研氛围好,生活气息也很足。张翀感叹,“以前我们认为,东莞可能是以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现在一些产业的转型开始向创新、科研、科技的方向发展,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了解松山湖的整体规划后,华媒团走进中国散裂中子源,这是国家“十一五”立项、“十二五”重点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科技多学科应用研究平台,也是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等先进强大的科研平台。 华媒团参访中国散裂中子源 “刚刚听了很多讲解,因为我是文科生,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但是我看到了很多希望。”让泰国《新华杂志》执行总编辑袁力炬印象深刻的是,中国散裂中子源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是33.2岁,在他看来,年轻的团队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潜力,未来更可期。 这两天的走访,让袁力炬看到了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迅速,他感慨,“我们(中国)前期是追赶,然后中期是追随,到了现在是引领。”袁力炬举例,14日参访看到的比亚迪车,是泰国销量最好的电动车。目前,泰国大约有1000多万华人,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寄予厚望。 在腾讯云(松山湖)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记者潘小娴喜欢上一个兔子机器人,只需轻轻一按,就能获得家庭保洁等服务。她还体验了“腾讯连连”小程序,可以用这个小程序控制智能家居,提前进行煮饭、煲汤等。 “小兔到家”机器人 “科技就是要给生活带来方便,给生活创造舒适感,科技创造生活,生活因科技更加精彩。”潘小娴认为,像腾讯云这些产品,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据介绍,截至2022年末,东莞市常住人口104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62.81万人,城镇化率92.25%。另有海外侨胞20多万人,港澳同胞7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海外华媒走进深圳高新技术企业

5月14日至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组织“2024年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活动,来自五大洲的约三十家华文媒体的三十多位社长、总编、记者代表共同报道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故事。5月14日,华媒工作者参访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中芬设计园和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地,了解深圳科技创新的最新情况。 14日上午,海外华媒团来到“2024年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活动的首站,参访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工作人员介绍了比亚迪的发展历程、电池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数据等,华媒工作者亲身体验了相关技术,赞叹连连。 “比亚迪给我感觉,用一个英文词来形容是,surprise!”时隔一年,《国际日报》中国事务部副主任伍新雄再次参访比亚迪,他体验了比亚迪汽车的智能网联系统,感叹比亚迪的快速发展。作为华文媒体工作者,伍新雄表示会尽力讲好中国故事,向更多海外受众推介像比亚迪这样的好企业、好产品。 伍新雄(右一)体验比亚迪汽车的智能网联系统。 夏威夷《中国日报》总经理张冬凝同样惊叹于广东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中国人,他觉得十分骄傲。这次参加“2024年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活动,他希望能收获更多素材,去讲好中国故事。张冬凝说,“华人媒体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介,我们希望能把这些故事讲给大家听,讲到海外去。” 下午,海外华媒团走进中芬设计园,这是深圳与赫尔辛基因设计结缘正式成为国际友好城市后,由两地政府倡议在深圳设立的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国际化产业集聚区。 走进中芬设计园,《北欧时报》社长何儒感到十分震撼,“这个设计园的北欧元素跟中国元素的结合得挺好。”在何儒看来,深圳是个非常有创意的城市,设计的理念很超前。在北欧生活了二十多年,他觉得北欧人对广东的文化很感兴趣,很乐意接受华文媒体传播的内容。 在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让《澳洲环球商报》记者林秋莉印象深刻。作为深圳人,她感叹家乡的高质量发展,每次回来都能看到新的东西。“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比亚迪和这个人工智能中心,它们的技术完美体现了深圳的高科技的魅力和文化。”

广州艺术家交流团赴台参访,“久别重逢仍倍感亲切”

近日,应台湾中华多元文化艺术复兴协会邀请,由广州市台办牵头,广东美协艺术家、广州美院师生等组成的广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团一行19人赴台湾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据了解,此次交流活动期间,广州美术学院与台南艺术大学以“共南风”为题在台南大新美术馆举行两岸青年艺术交流展,两岸26名艺术家带来百余件油画、水墨画、雕塑等精品力作。本次展览将展至2024年5月19日。此外,交流团一行还到桃园市立美术馆、甘乐阿舍美术馆、许自贵AKai美术馆、侯立仁美术馆、线上美术馆·徐永旭工作室、梁任宏·忘了制造所及林鸿文工作室等艺术机构参访,两岸艺术家围绕当代艺术创作、书画艺术展览、文创产业推广等主题开展了6场交流座谈。 两岸艺术家如根茎相连,激发彼此创意 “这是时隔5年后第一次赴台交流,交流团的成员们都很兴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交流团团长罗必武对记者说,文艺交流让两岸青年能够了解彼此的异同,这不仅是一种彼此的相互学习,更是一种包容与理解的美好方式。“两岸青年的艺术创作如树的根茎一样,是相连也必须是相连的,根茎的连接也是多样化的,相互创生,不断生成,具有一种鲜明的时代创造力。”罗必武说。 “共南风”大新两岸双城青年艺术交流展 此次交流过程中,罗必武发现,两岸艺术家创作形式相似,但题材的表达角度各有不同,可以相互借鉴。例如大陆艺术家用笔墨表达诗意的经典国画的熟练程度受到台湾艺术家的热烈称赞,台湾艺术家的大胆风格也同样受到大陆艺术家关注。罗必武提到,展览中一名台南年轻艺术家的陶艺作品让他眼前一亮,其作品利用各种生活物件作材料,不仅从视觉上呈现出咖啡文化的艺术,保证了作品的完整度,还展现出商业潜力,找到了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平衡点;另一位台湾卑南族艺术家利用自身熟悉的环境,拾取干枯的树枝装饰作品,用更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呈现想法。“这些创作思路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好的启发。”罗必武说。 青年艺术家周易伯陶艺作品《黑语喃喃》 作为交流团的艺术家之一,陈文才对此次两岸青年艺术家交流展有着自己的观察。他认为,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广州的艺术家偏具象化,而台南艺术家偏材料、实验、概念化。整体上青年艺术家视角多样化,使得展览现场效果轻松、多元。在拜访私人美术馆的过程中,他赞赏不少台湾青年艺术家有着超出常人的专注力与惊人的创造力,也有些艺术家在台南艺术大学附近购买土地,自建工作室小庄园,将艺术与生活完美结合,感受艺术创作的快乐与自在。“这是一次很棒的交流体验。” 雕塑家陈文才展出作品《守望》  雕塑家陈文才展出作品《彩虹桥》 久别重逢倍感亲切,“三分钟速写”大受儿童欢迎 在桃园市儿童美术馆,广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鸿飞与孩子们“即兴互动”,“三分钟肖像速写”体验受到热烈欢迎,孩子们在现场排起长队,等待一张属于自己的专属画像。 许鸿飞与现场参观儿童合影 “孩子们非常热情、可爱,很多人向我表达了到大陆游览的愿望。那一刻我感到两岸民众之间没有隔阂,十分亲切。”许鸿飞对记者说,这次赴台交流只是一个起点,未来还会有许多双向交流活动陆续展开。“我正在和台湾当地美术馆接洽,准备在当地举办展览。”许鸿飞透露。 崭新开馆的桃园市儿童美术馆也让广州青年艺术家张羽留下深刻印象。“可以看出来台湾很重视儿童的艺术教育,从小开始这方面的兴趣培养,期待内地也有越来越多此类美术馆开放。”张羽告诉记者,虽然上次到访台湾已经是七年前,但重回宝岛依旧感到格外亲切,“两岸在文化和艺术创作中有很多一脉相承的地方,交流起来感到很轻松,很容易理解彼此。” 来自广州的雕塑家陈文才则称赞桃园市儿童美术馆的专业程度和规模都相当震撼。展览内容及艺术教育活动充满了对儿童的尊重与关爱,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感受自由创新的喜悦和美学的熏陶与培养。馆内设置当代艺术展和探索未来的互动区块,馆外则设有艺术小集市、小吃摊,参观当日就吸引3万多人到场。“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超200位台艺术家赴广州驻村,盼两岸交流持续扩大 据了解,此次交流活动由广州及台南两地的大新美术馆大力支持。自2016年创建以来,大新美术馆已连续举办8届海峡两岸青年艺术创作交流(奖)展,作品以绘画、雕塑、影像、版画、音乐等多元的方式精彩呈现,带给参观者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为两岸艺术家提供切磋平台。多年来,位于台南和广州的两间大新美术馆给予两岸艺术家驻留机会,以交流促进艺术发展。 大新美术馆行政总监秦武芮妍介绍,截至目前已有来自台湾的200多位艺术家到广州大新美术馆驻留,同时台南大新美术馆为广东艺术家参访台湾搭建平台。“通过这次‘破冰之旅’,大新美术馆希望充分发挥民间力量,为未来两岸持续扩大开放交流奠定基础,促成两岸更多双向交流。”秦武芮妍说。 两岸艺术家热烈交流...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Add New Play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