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dmin

sadmin

滩涂上的小舟——爬獭

滩涂上的小舟——爬獭

连江马鼻海边沿岸,随处都可以见到一种小船,退潮时,可以在滩涂上爬行;涨潮时,可以在水上行进。这种小船,马鼻人称之为“獭”,又称“獭仔”,或者“爬獭”。 爬獭的构造十分简单,船面为方形框,主体由几块薄木板,呈凹形拼连起来,底部略显弧状,前头65°斜出,船尾是平的,四周用木条加固。传统做爬獭的木料,都选用杉木。杉木重量轻,浮力强,加工简单。马鼻又是杉木产地,取料十分方便。 历史上马鼻造船业极为发达,其中很早就有爬獭产品。《马鼻镇志》记载:“马鼻濒海,海上捕捞,滩涂作业,以及运输,都离不开土橇、扒獭、舢板、木帆船等。因此,造船业在马鼻属于历史悠久的行业”。马鼻先人发现爬獭,是长年滩涂劳作的产物。马鼻的沿海,全部是内海湾,退潮时,一片滩涂,宽大广袤,至今马鼻滩涂尚有近十万亩。 马鼻滩涂资源丰富,有300余种的滩涂生物,而海蛎、乌鲶、苔菜等,尤其丰富。为了生存,马鼻人世代耕耘在这片滩涂上。但马鼻的滩涂,是纯泥的,底下几十米都没有沙。在滩涂上劳作,一脚下去,泥土近膝,人在上面行走,很快就会精疲力尽,更别说手提肩挑。 于是,人们便开始寻找替代工具。最早找到的,是“代肩工具”,就是用稍稍翘首的薄木板,将滩涂上的收获品,放在木板上,前头加绳子,人在前头拉。有了拉板,肩的负担是减了,但腿脚的负担却加重了。因此,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土橇便应运而生,以土橇作为滩涂代步工具,得到滩涂劳作的人们广泛采用。 但是,尽管在滩涂上土橇滑行,有如地上疾走的骏马,可到底土橇的底盘只有一块板,承载量最多只有五六十斤,远远满足不了滩涂生产运载的需要。据说,在后来的生产劳动中,马鼻先人从獭的身上,获得灵感,发明了这种微型的小舟,并命名为“獭”,俗称“爬獭”。爬獭重量轻,空船可在滩涂上滑行。在水上航行,满载可达四五百斤。从此,在马鼻这片广袤的滩涂上,用以作“代步”“代肩”工具的,小的是土橇,大的就是这种爬獭。 爬獭的制造工艺十分简单,从市场上买回杉木材料,头尾径相近的,剥去皮,锯成厚度为2至3厘米的薄板,双面刨光后,按设计截下一块块部件,再用竹钉拼装,接着在拼装的板间的缝隙,塞上竹丝,最后封上“灰泥”,以防漏水。一只爬獭,如果两个师傅一起制作,三两天就可以完成。 小小的爬獭,在宽阔的马鼻长滩上,虽然可以任意驰骋,但也讲究驾驭技巧。爬獭的驾驭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滑”;二是“推”;三是“撑”。“滑”就是在滩涂上,像土橇一样滑行。“推”就是人在爬獭后推行;“撑”就是在水面上用竹篙撑行。但是,无论是滑,还是推,或是撑,驾驭爬獭行走,都讲究技巧。 滑行时,必须侧着船,因为船舷高,不侧下来,腿脚就着不到滩泥,因而无法蹬踢。侧下来让船舷着地,船体与滩涂的接触面变小,可以减少摩擦阻力。同时,想滑行,还要选土橇走过的轨迹,特别是有少量积水的道,以减轻阻力。推行时,一般爬獭上都是满载的,必须选在涨潮或退潮时,在潮头,让船处于半浮状态,推行起来比较省力。撑行时,一般都在涨潮或退潮的水面,或者滩涂里的小河沟里,选浅水区,让竹篙“够底”,这样撑起来使得上力,船行的速度才会快。但是,真正的爬獭驾驭高手,加只木桨,一个人站在上面,还可以翻动着比自己的身体体积大十余倍的“手缯”捕鱼,就是遇上大风大浪,依然从容自如。 爬獭因其敏捷方便,维修简单,购置成本低,时至今日,在马鼻沿海村庄,爬獭依然受到人们广泛青睐。 (张振英文/图)

融行丝路 薪火相传

融行丝路 薪火相传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的话,系统阐述了丝路精神的内涵。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福清人自古就有出洋向海、开放包容、善于与他人和平合作的精神。也正因如此,他们在故土难以生计的困窘时刻,毅然决然背上行囊不远万里,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追求生存之路。千百年后,丝路精神薪火相传,福清再度乘风破浪,以中印尼“两国双园”为载体,探索具有福清特色的“一带一路”新模式。 尊儒崇商 足迹遍及五洲四海 福清人自古就有与大海难以割舍的情结。福清面海背山,多为丘陵地带。不知何时,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物货不产,民生凋敝。在农耕社会,福清被称为“地瓜县”。 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称:“福清背山面海,多齿,颇有海舶之利。 其人刚劲尚气,四方杂处,学而不遂则弃之,习文法吏事,不行则贾于四方矣,以其财饶他邑”。清乾隆版《福清县志》也记载,“福清地广土瘠,人俭朴习勤,诗书礼乐与耕织鱼盐之业相间”“商旅出营什一者,亦多于他所”。 恶劣的自然条件,迫使福清人在耕作之余经营渔业盐业,更多人为改变生存条件,以读书求取功名,营商为贩而获取衣食。不少福清人,更是沿着古代丝路,远渡重洋,闯荡世界。 宋元以来,福清就是闽地商贸最为发达的县域之一。明代弘治年间修成的《八闽通志》引宋人刘克庄之言,谓当时福清“细民多执工艺”,又说该邑“小民执工艺以营衣食者,视诸县独多”。其实,从龙江上游无患溪畔,大大小小的200窑口遗址,就足见当时商贸鼎盛。 福清出海谋生的历史悠久,唐宋至民国期间尤甚。元代福清人浮海至东南亚进行贸易并侨居其地的情况已经很普遍。明清实施海禁,“严通番禁,寸板不许下海”“一切官员及军民人等,如有出洋经商或移住外海岛者,以交通反叛处斩立决”。尽管如此,仍有不少福清人远商海外。 福清人称往东南亚地区叫“下南洋”,出国则统称为“过番”。他们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足迹遍及五洲四海。尊儒崇商的传统,让福清人以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精神,走遍全世界,才有今天“凡有华人处,必有福清人”的美誉。 丝路精神 延续千年宝贵遗产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路线,架起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地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强调着开放、合作、包容、互利共赢和文明互鉴的价值观。 翻开斑驳的史书,古老美丽的福清味迎面扑来。在这片土地上,福清人用勇毅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两度入阁的明代宰辅叶向高、中日文化交流使者隐元禅师、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著名爱国侨领林绍良和林文镜……无不是彪炳史册的生动实例。 尊儒崇商的传统,让福清人有一种开放进取、冒险拼搏的格局,其中所蕴含的开拓精神,造就了福清人的开放包容胸怀。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新事物,往往有着“敢为天下先”的尝试与接纳热情。到今天,豪放、开拓、宽容、吃苦耐劳成为福清人的代名词。 作为明末著名政治家,叶向高与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艾儒略的交往中,展现出了自信、广阔包容的开放的国际化视野。在结识利玛窦之后,叶向高便对“西学”“西人”投以更大热情,乃至一发不可收,诚如《杨淇园先生年谱》一书所言,“叶向高有德量,善遇西士……扶持甚力”。特别是叶向高在福州与艾儒略开展的三山论学,促进了中西先进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同样,明末清初的隐元禅师东渡就是一次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冒险之旅。在日本,隐元禅师凭借自己的深厚文化修养和聪明才智,不断吸收消化儒释道文化,并融会贯通,逐渐创立自己的宗派——黄檗宗。后来,隐元禅师的弟子即非禅师临终遗言“对三宝伽蓝妈祖同样供奉”,这也说明黄檗文化蕴涵着一种开放包容的胸怀。 濒海而居、向海而生,造就了海纳万川、博大包容的福清人群体性格。叶向高之后的200多年,祖居福清的林则徐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曾与龚自珍、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从某种意义上,林则徐是丝路精神的代表性人物。 薪火相传...

黄志刚: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黄志刚: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每天醒来,打开手机,不少市民会习惯看一看“知天气”APP,了解风云变化。你知道吗,这款APP数次升级的背后,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黄志刚。近日,记者采访了他。 常参与新闻连线的专家 “‘杜苏芮’直扑福建,登陆时或转为超强台风级”……7月下旬,超强台风“杜苏芮”朝福建袭来,每一位气象工作者都时刻绷紧神经。从央视新闻到地方新闻,黄志刚是常被连线的专家。 作为福建省气象局首席服务专家,他的工作职责主要是面向公众提供日常天气信息,以及为重要行业部门提供专业化的气象服务。 从日常出行是否带伞、旅行是否能看到雾凇云海,到极端天气里机场地铁是否停运,高温天里电力部门是否需要做好应对用电峰谷的准备,以及强降雨下水库是否需要提前做好泄洪准备……这些都是他需要根据气象信息,从万千数据中,抽丝剥茧,及时梳理提供的。 福建省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包括台风、暴雨、干旱、高温、寒潮、大风、冰雹、雷电等等,这些恶劣天气影响范围广,致灾性强。黄志刚介绍,特别是在极端天气里,怎样把公众所需的气象消息尽可能传递给更多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为此,黄志刚需要与媒体合作,接受采访,参与直播间工作,权威分析解读最新的天气资讯,并提供灾害防御建议。 每一次直播时,黄志刚都需要将海量的信息进行梳理,把专业的预报结论凝练成通俗解读、科普。 “比如台风距离较远时,我们结合云图预判它的路径,信息做到简洁;随着台风逼近,更多提示风力和降雨量,以及致灾性风险。”黄志刚说。 “知天气”开发参加者 黄志刚20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气象预报服务工作。从手绘天气图到如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升级,天气预报越来越精准,而对人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对此,他一直更新知识,在追随万千气象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如何让市民更好接受预报服务,自2009年开始,他便参与到“知天气”APP的开发与升级中。这款APP为社会公众和专业用户提供实时精准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是福建省唯一的官方气象服务品牌。 10多年间,“知天气”APP不断升级,越发详尽的生活指数和出行提示,让市民感受到气象服务的贴心。 今年中高考期间,“知天气”APP首次在高考气象服务中应用福建极速外推降雨定量预报产品,实现了对未来两小时内降雨趋势分钟级预报,为福建省200 多个考点的考生保驾护航。黄志刚介绍,目前“知天气”APP又开始了新一轮升级,计划加入分钟级的降雨预报,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精细的气象服务。 20多年来,黄志刚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我们就像在到处撒盐,让气象信息融入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为生活美好、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提供保障和服务。 当灾害性天气来袭时,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在关键时刻可以拯救生命。” 在全球气候变化危机加剧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发生。黄志刚说,希望每个人都关注天气变化,保持对危险天气的警觉,“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陈丹林舒颖/文石美祥/图)

林子茂:从“废品王”到“胶带大亨”

林子茂:从“废品王”到“胶带大亨”

胶粘带行业,与工业制造、商业物流以及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鲜为人知的是,快递行业大约三分之一的胶带都产自福建友谊胶粘带集团(以下简称“ 友谊集团”)。靠着小小胶带,友谊集团胶粘带生产跃居中国首位,2022 年BOPP胶粘带项目获得中国工信部授予“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殊荣。 一卷卷看似不起眼的胶带,能“粘”出一个大市场,离不开创始人、友谊集团董事长林子茂过人的胆识和超凡眼光。37年来,林子茂从做好每一卷胶带开始,完成了从“废品王”到“胶带大亨”的蝶变。 乡村“废品王”成功逆袭最初,林子茂并不做胶粘带,而靠收购废品起家。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福清相对落后,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林子茂小学毕业后毅然选择放弃学业,走上脚踏单车、走街串巷的收购废品之路,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废品王”。 在这期间,林子茂偶然发现,闽清金沙水管厂生产的水管是以聚氯薄膜为生产原料,油性薄膜是工厂的废弃物;而福清市农业塑料厂是以油性薄膜为生产原料,聚氯薄膜却是工厂的废弃物。两个工厂的原材料和废弃物可相互利用。 发现商机的林子茂,不断往返于福清、闽清两地厂家“倒腾”经销,很快挣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当时,国内基本上还未使用胶带,也生产不了胶带。需要封箱打包时,往往是先刷糨糊,再贴上牛皮纸,重的东西再加个打包带。”凭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林子茂又发现了新商机。 20岁时,他创立福清友谊包装带厂,专门生产打包带,将触角延伸到胶粘带行业。这期间林子茂实现了代理销售他人产品到自行生产、销售产品的蜕变。 20世纪90年代初,打包带行业风生水起。林子茂不断引进现代化造纸、制胶、涂布生产线及与之配套的制胶、印刷、分切、复卷、包装等先进设备,研发生产出多种规格的BOPP封箱胶带、印字胶带、彩色胶带、文具胶带等产品。友谊集团事业版图越来越大,成为中国胶粘带行业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全国布局了20多个生产分支机构、150多个网点,还将业务扩展到国际市场,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粘”出一个大市场 实际上,胶粘带行业的进入门槛并不高,如何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林子茂给出的答案是——专注、创新、质量,保持着对市场和行业的敏感和洞察力,坚持走创新、创造之路。 在汽车、家具、装潢、鞋子行业的喷涂工艺中,使用和纸胶带,能起到遮蔽作用,在高温烘烤下,避免对产品表面产生破坏、遗留残留物。 然而,在2008年之前,和纸胶带主要依靠国外进口。 林子茂说,为了打破国际垄断,他组织了科技攻关,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和纸胶带,填补了中国国内技术空白。友谊集团生产的和纸胶带,不仅品质极佳,而且价格比国外的便宜了三分之一。 同样,在汽车维修行业,安装、更换玻璃时需贴胶带用以固定。在剥离胶带时,往往会出现残胶现象。友谊集团研发出汽车行业专用胶带,解决了残胶问题。 在林子茂看来,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智能化是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他说,行业的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客户需求越来越高,只有通过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才能够推动中国胶粘带行业高质量发展。 得益于此,友谊集团不断规范、不断完善。友谊集团将原先在福清分散设置的4个厂区整合成友谊新材料科技工业园,精准培育和造就胶粘带新材料产业群,建成自动化、规模化的胶粘带产业链,打造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胶带生产基地,一举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胶粘带生产厂家。...

福州特色实景演艺《最忆船政》来了

福州特色实景演艺《最忆船政》来了

中国首台船政历史题材立体演艺、中国首场海洋强国主题多维体验剧《最忆船政》,将于年内在位于马尾区的中国船政文化城首演,以“一台戏”带活“一座城”,打造福州文旅新名片和新引擎。 近日,在中国船政文化城内,船政老建筑机修车间被活化利用,正在打造《最忆船政》的演艺剧场。这里将打造成为中国首个折叠渐进式剧场。 何为折叠渐进式剧场?“整个剧场好比一本书,将一幕幕场景通过机械设备、科技手段折叠进书页里,构建场景多次折叠的震撼空间。”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说,剧场空间内外结合,由机修车间作为室内剧场空间,以机修车间外通向闽江边的户外场地作为室外演艺空间,在大量采用数字技术的同时,以机械折叠的方式进行演出、场景变换。观众将坐在渐进移动的观众席上,像翻开书页一样沉浸式观赏一幕幕演出,在多维交错时空中,跟随船政先贤一同探索富国强兵、向海图强之道。 《最忆船政》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别出心裁,在内容上可以说独具匠心。全剧以船政历史为背景,以船政学堂青年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将157年的渐进时光“折叠”进70分钟的演艺中。除了呈现船政文化、船政历史外,剧中还融入了不少本土特色文化元素,如妈祖文化、八将舞等非遗以及福州方言、福州地名、闽菜文化等,通过沉浸式演绎,让福州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我们邀请福州民俗、文史、文艺等多领域的专家组成了顾问团,多次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以期让这些文化元素更好地融入剧目,让这座城市给观众留下更深记忆点。”陈悦说。 《最忆船政》艺术团汇集近百名毕业于专业院校的科班演员,演员阵容共分为舞蹈、武术及戏剧演员三大矩阵。自今年5月以来,这些来自中国各地的演员紧锣密鼓地学习、排练,争取为大家呈现完美的演出,让百年船政更加生动、形象。 “船政是马尾、福州、福建的一张名片,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最忆船政》以‘一台戏’带活‘一座城’,吸引更多游客畅游船政、畅游福州,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说。(马丽清)

福籽同心爱中华

福籽同心爱中华

12日至13日,福建省第十六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主题系列活动在福州举行。 此次活动的主题为“福籽同心爱中华”。 活动包含“1+4”个项目,即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和“榕城福籽嘉年华”暨“三交”主题宣传日活动、首届福建省民族乡村“三创促三交”训练营活动颁奖仪式暨成果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互观互学活动、“福籽同心爱中华”青少年学生主题演讲大赛。 12日下午,“榕城福籽嘉年华”暨“三交”主题宣传日活动举行。 嘉宾们参观了上下杭互嵌式社区“福籽家园”、浚丰甄品馆、八闽商埠展示馆、宁夏六盘山特产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茉莉花美学馆、苍霞人家、“三创促三交”训练营成果展等,感受民族乡村振兴成果,体验闽宁协作、八闽经济互嵌下交相辉映的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 随后,嘉宾们前往台江苏宁广场,参观首届福建省民族乡村“三创促三交”训练营成果展。“三创促三交”训练营是福建民族宗教厅探索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活动着眼共同富裕,大力促进各族青年创业就业,引导更多项目成果落地全省民族乡村;着眼海峡融合,发挥闽台特殊优势,引导闽台各族青年通过训练营增强就业创业、交流认同的实效;着眼“一带一路”,引导各族青年发挥海丝核心区优势,通过“三创促三交”服务平台,推动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大发展。 12日晚,伴随着歌舞节目《美丽中国》,本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台江区苏宁广场举行。 一个个精彩的节目纷纷登台亮相,以快闪、歌曲、诗朗诵、情景表演等形式,让现场观众感受到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藏族小伙、驻村书记陈俊峰、林占熺教授等人物故事VCR,则让现场观众看到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福籽同心爱中华”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充满“福”文化底蕴的光影盛宴在闽江两岸上演,与舞台节目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管澍叶诚文/图)

网安协同治理分论坛举行

网安协同治理分论坛举行

12日,2023年中国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重要活动——网络安全协同治理分论坛在榕举办。论坛以“深化协同治理,共筑安全屏障”为主题,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网络安全领域的企业负责人相聚一堂,围绕网安众测技术交流、网络安全威胁治理、移动互联网安全治理等内容展开交流,分享技术实践经验。 论坛现场还举办了2023年中国网络安全技术对抗赛启动仪式。据介绍,对抗赛将设两个科目,分别是恶意代码分析和网络流量分析,将有网络安全企业、研究机构、科研高校等团体参赛。(全怡月)

福州:海阔凭鱼跃扬帆起远航

福州:海阔凭鱼跃扬帆起远航

一边是福州鱼丸、福州鳗鲡、连江鲍鱼、连江海带等十大渔业特色品牌,做精做强,加快水产品“卖全球”;一边是宏东渔业、正冠渔业等10多家远洋渔业,逐梦深蓝,加快水产品“买全球”…… 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亲自擘画了建设“海上福州”的宏伟蓝图。乘着建设“海上福州”的东风,2022年福州市海洋生产总值达3300亿元,居中国第三;渔业产值675亿元,居中国第一。 大黄鱼有了“深海住宅” 8月16日开渔以来,滑皮虾、红花蟹、大黄鱼等“虾兵蟹将鱼大王”大量上市,其中大黄鱼备受青睐。 连江是大黄鱼深远海养殖基地。9月8日,福州市委网信办联合连江县委宣传部(网信办)组织2023年“温暖榕城·网络大V行”活动,走进连江。网络大V们纷纷点赞大黄鱼深远海养殖平台“闽投1号”。 据悉,“闽投1号”是福建省首个深海智慧渔旅平台(如图),配套了网红打卡点、海景客房、海上餐厅、亲水平台、露天水吧、智慧渔业体验中心、休闲垂钓区等,实现了渔旅融合。在连江,这样的平台有不少,如“定海湾”“乾动”“泰渔”等。 为何要建造深远海养殖装备呢?对于大黄鱼来说,木头渔排是“第一代住宅”,塑胶渔排是“第二代住宅”,都属于近海养殖,养出来的大黄鱼品质一般,售价不高。而机械化、智能化、可抗风浪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是“第三代住宅”,养殖区域从200米的近岸向3公里的外海拓展,养出的大黄鱼品质和口感都接近野生大黄鱼,产值、售价也更高。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多次报道了该养殖平台。 大黄鱼养殖是福州水产业做精做强的一个缩影。除了大黄鱼,福州的鲍鱼、海带、鱼丸等特色产品也进军国际市场,打响“海上福州”品牌。 家门口有了渔业基地 在福州马尾港,远洋渔获在此靠岸,包括南极磷虾、阿根廷鱿鱼、金枪鱼等全球各大洋的海鲜,每年集散交易远洋渔获超过50万吨。 早在1985年,中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就从马尾港启航,赴西非海域从事生产。如今,福州市已拥有远洋渔业企业13家、远洋渔船450多艘,并在东盟、非洲等地区投资建成9个境外渔业基地,规模和数量均居中国前列。其中,宏东渔业在非洲建起了中国海外最大的渔业基地;正冠渔业建造了中国最大的专业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 然而,目前福建省大部分远洋渔获仍需绕道浙江舟山、山东荣成等地,上岸后再运回来。“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成后,福建省远洋渔获上岸难、卸货难等问题就解决了,未来远洋渔获进关量将达100万吨,更多全球海鲜将‘直达’福州市民餐桌。”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据悉,该基地是继舟山、荣成之后的第三个中国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规划面积2.3万亩,计划建设现代化国际远洋渔业母港、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智能冷链物流中心等功能区。 据连江县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服务中心主任何宗敏介绍,今年以来,基地建设33项基础设施,争取年内竣工人才公寓等16个项目,新开工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一期等6个项目,谋划国家远洋渔业博物馆、福斗山公园等11个前期项目。 同时,该基地以“链”招商,落地马船电动船舶修造中心、国际水产品智能冷链仓储中心、宏东智慧冷链仓储中心、正冠南极磷虾产业园等。 打造世界知名现代渔业之都根据《福州市“十四五”渔业发展专项规划》,福州战略定位为践行“大食物观”理念的先行示范区、渔业绿色发展的先行示范区等,目标是打造“世界知名现代渔业之都”。 根据规划,到2025年,福州市水产品总产量、总产值将分别达到345万吨、648亿元,远洋渔业产量达到42万吨,深远海养殖平台达25台以上。 (郑瑞洋原浩文/图)

中印尼“两国双园”首次亮相投洽会

中印尼“两国双园”首次亮相投洽会

9月8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 投洽会”)在厦门举行。中印尼“两国双园”特色展首次亮相大会现场,通过丰富多样的数字化展示、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多角度、全方位呈现中印尼“两国双园”的建设成就和发展前景,为中印尼“两国双园”高水平招商引资拓展新机遇。 蓝白色彩相间、“海”“福”元素结合……展会现场,中印尼“两国双园”展区犹如一艘扬帆远航的“福船”。现场,元洪商贸集团、国家馆·印尼元洪馆、新福兴玻璃等园区企业集中亮相,各类体验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展区人头攒动,参会客商通过视频、图片、数据等,详细了解中印尼“两国双园”结对合作机制、产业链、供应链、龙头企业等具体情况。 近年来,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奋力提速。作为中方园区的元洪投资区持续推进海洋渔业、热带农业、轻工纺织、机械电子、绿色矿业等五大跨国合作产业链发展,积极打造贸易、物流、技术、金融、人文健康等五大国际合作平台,致力于将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交流重要纽带、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分工合作重要平台以及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投资重要通道。 记者获悉,在当日举行的福州市外资项目对接暨中印尼“两国双园”推介会上,福州市现场签约20个外资项目,总投资额143.24 亿元,其中包括世地-物产供应链项目、园开中印尼供应链项目、印尼海洋渔业开发项目、南洋风味预制菜项目等4个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投资总额约18.66亿元。 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借助投洽会平台,进一步展示中印尼“两国双园”形象,深入对接海内外市场,全力推动项目洽谈、签约、落地,实现产业和经贸合作的更大突破,助推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迈上新台阶。(王光慧)

2023 年中国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在榕开幕

2023 年中国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在榕开幕

9 月11 日,2023 年中国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式在福州市举行,活动在中国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至9月17 日。中国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从201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 2023 年中国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主要活动包括网络安全博览会、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以及校园日、电信日、法治日等系列主题日活动;同时在各个主题日期间,还围绕云计算服务安全、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标准与实践等主题举办了多场分论坛。 (王玉萍)

Page 6 of 2069 1 5 6 7 2,069

广州Direct

华媒看广东 | 最后一站在广州白鹅潭感受“大湾区新地标”之美

5月17日,“2024年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活动圆满结束。在活动的最后两天,华媒工作者参访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广州东部中心城市展览馆、荔韵公园等地,领略广州的人文历史之美。 据悉,5月14日至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组织“2024年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活动,来自五大洲的近三十家华文媒体的三十多位社长、总编、记者代表走进深圳、东莞、佛山和广州,共同报道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故事。 “2024年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活动荔韵公园合照 在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畔三江交汇处,外形酷似轮船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是大湾区新地标,寓意着满载岭南文化艺术宝盒的巨轮即将扬帆起航。今年5月1日,这个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正式对公众开放。 走进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华媒工作者就被金漆木雕、潮汕嵌瓷、佛山狮头等非遗展品吸引,纷纷拍照留念。 “这个馆才启用半个多月,我们很有福气,很有缘分,能够看到。”夏威夷中文电视台台长何要赞叹非遗馆的展陈丰富,并与几位华媒老朋友在佛山狮头前合影留念。在广东美术馆,他还看到一些耳熟能详的画家的作品,感慨不虚此行。 何要(左一)与老朋友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合影留念 离开热闹的广州市区,大巴车开往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车窗外的景色由高楼切换成古村落。这个常住人口只有801人的村子,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有海外侨胞3500多人,是广州著名的侨村。 “家乡的文化传承保护得好,海外侨胞就多了一个回家的理由,可以常回来看看。”泰国《新华杂志》执行总编辑袁力炬认为,广东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到了传承有序、宣传有度。 作为在海外的华人,袁力炬曾担心自己的下一代关于祖(籍)国的记忆会变模糊,从此没了归乡的理由。而这几天的高质量走访打消了他的顾虑,他感叹:“无论是了解前沿的科技发展,还是寻找无处不在的无限商机,抑或是追忆历史、探访人文,无不促使我们一代又一代海外华人回家来走走看看。” 在瓜岭村,几位老人在售卖增城特产——荔枝,华媒工作者纷纷购买品尝。《柬华日报》总经理欧伟雄觉得很开心,他之前在柬埔寨吃的荔枝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今天终于吃上了新鲜的荔枝。他还在荔韵公园感受到了“绿美广东”的魅力,“我希望再宣传一下广州的绿化,让更多的柬埔寨人了解这里的城市环境氛围,学习中国的发展。” 增城荔枝获得华媒团的喜爱 荔枝,对于在广州长大的《留学生新闻》国际部高级顾问吕沢秋来说,是童年美好回忆的缩影。在她印象中,增城是需要坐很久车才能抵达的乡下,满是田野、山坡和大片荔枝林。如今再次走进增城,吕沢秋不停地感慨“变化太大了”,从新塘站坐高铁去市区只需20多分钟,广州东部中心发展迅猛。 “从深圳到佛山再到东莞,一路走来的变化非常大。我原来对广东也比较熟悉,但在这么熟悉情况下仍有这样的感觉,说明广东的步子迈得确实很大,发展很快。”何要每天都在采写关于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内容,至今已发表了7篇报道,他希望未来能继续讲好广东的故事,传播好广东的声音。

琴澳多面睇|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横琴执业续期换证服务开启

5月1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简称:合作区)正式启动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合作区执业续期换证的相关工作,继续支持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合作区便捷有序开展执业。 从业人员专用证件与港澳执业注册有效期一致 《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业规定》(简称:《执业规定》)第六条明确指出,“合作区旅游从业人员专用证件有效期与港澳执业注册有效期一致”。因此,本次成功续期的从业人员,其获发的证件有效期将与其本人用作申请的港澳执业证件的有效期相同,故此次续期换证工作更符合澳琴旅游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 此次申报对象为持有澳门特别行政区有效导游工作证的澳门居民、持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有效导游证或领队证的香港居民,且原取得过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专用导游证的港澳旅游从业人员。 相关人员可通过微信搜索小程序“港澳导游横琴之家”,进入小程序界面。已注册的用户,可填写手机号和密码后直接进行登录;如以前登录使用的手机号码遗失或更换,可联系工作人员后台操作更换手机号码。 用户登录个人账户后进入“年度审核”界面,通过在线答题考试(60分以上即为通过考试),通过后可根据页面指引核对或更新填写个人信息,审核通过之后即可完成导游证的年度审核并获得续期。 新一轮港澳旅游从业人员职前培训课程即将推出 2020年12月1日,《珠海经济特区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横琴新区执业规定》正式施行。 为满足尚未取得过专用导游证人员的执业需求,合作区经济发展局将研究推出新一轮的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横琴执业前的职前培训课程,有关消息将适时发布。 港澳旅游从业者在合作区参加岗前培训 助力港澳旅游从业人员拓宽就业空间 日前,《国家移民管理局关于实施进一步便民利企出入境管理若干政策措施的公告》(2024年第2号)发布,明确“参加‘琴澳旅游团’人员可以多次往返琴澳”,首发团也于5月8日顺利结束澳琴两地行程。该措施的落实进一步促进了澳琴文旅融合发展,为业界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进一步拓宽了港澳旅游从业人员的就业范围。 而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合作区执业政策的落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专用导游证的持续颁发,更有利于持证旅游从业人员在“一程多站”旅游新模式下执业,并提升港澳旅游从业人员在合作区执业服务能力,深度契合澳琴旅游合作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深度融合,对推动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配合澳门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具有重要作用。

华媒看广东|这些生活好物让社长们忍不住要当“带货官”

5月14日至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组织“2024年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活动,来自五大洲的近三十家华文媒体的三十多位社长、总编、记者代表共同报道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故事。5月16日,华媒工作者参访了广东工业设计城和美的集团,了解佛山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情况。 “2024年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活动合照 16日上午,海外华媒团走进广东工业设计城,这是以工业设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该设计城于2009年1月开园运营,启动区面积约4.8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约22亿元。 经常出差,衣服晾不干怎么办?对于欧洲华语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邵丽如而言,这是个困扰她许久的难题。在广东工业设计城,一个折叠烘干衣机帮她找到了答案,只需把衣服挂在这个形似衣架的烘干机上,20分钟便能烘干衣服。 “我昨天(15日)回得比较晚,所以浴巾没晒干,如果有这个衣架,就很便利了。”邵丽如拿着展示台上的烘干机,直呼“很想买”。在广东工业设计城,她还看到了许多实用又有趣的设计,计划回到法国后化身“带货官”,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各种各样的产品。 在美的集团总部,这个世界知名“灯塔工厂”背后的科技故事成为了华媒工作者们追逐的焦点。经过56年的发展,美的集团已成为一家集智能家居、楼宇科技、工业技术、机器人与自动化、数字化创新五大业务板块为一体的全球化科技集团,产品及服务惠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5亿用户。 华媒工作者在了解美的的最新产品。 “美的的产品,我们(的印象)都停留在以前的小家电,例如空调、洗衣机等。现在看来,它已经收购很多品牌,企业做得很大了。”《神州时报》中国支社社长张守江更新了对美的的印象,他觉得美的不仅家电产品不断进步,其他产品也做得非常好,例如医院的检测设备等。 除了了解美的最新科技和产品,《新西兰先驱报》内容官吕霈更感兴趣的是品牌背后的故事,他还参访了美的创始人支持建设的养老院。吕霈介绍,华人对中国那些创新和前端的品牌都非常了解,但这些品牌背后的故事却知之甚少。他举例,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刚柔并济”,美的的产品和技术是“刚”的,养老院的人文关怀则是“柔”的。 “除了高科技,高质量的发展还需要传承历史。”《千岛日报》记者潘小娴对这次活动的行程很满意,她觉得既有像美的这样的科技企业,也有祖庙、岭南新天地这样的历史人文景点,可以感受到科技和历史之美。 据介绍,佛山是广东省第三大城市,也是著名侨乡,祖籍佛山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达140万人。

澳门旅游业复苏良好!亚太旅游协会2024年度峰会16日在澳门开幕

亚太旅游协会2024年度峰会(以下简称“峰会”)16日下午于澳门举行开幕仪式,来自约3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0位旅游业界代表参加以“重新想像旅游”为主题的国际旅游会议。澳门旅游局局长文绮华表示,澳门旅游业复苏势头良好,今年1至4月入境游客人数已经超过1140万人次,较2019年回升83%。 澳门旅游局局长文绮华表示,亚太旅游协会及其主要活动一直以来提供重要平台,让澳门旅游业从业者与世界同业交流联系,也助力亚太地区共建充满活力且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她认为,澳门可借召开峰会的机会,向与会者展现澳门在疫后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活力与新发展。 16日上午首先举行了“亚太旅游协会2024年青年论坛”和“亚太旅游协会–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中国对话”两项活动。前者为来自外地的协会学生分会成员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大专生提供平台与业界领袖进行交流讨论,后者则侧重探讨中国内地入境旅游市场和粤港澳大湾区内旅游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下午在开幕式后则举办了由BBC News主持的“亚太旅游市场及品牌推广”及“创设美好将来的旅行和旅游政策”两项专题讨论环节,来自8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部门领导参与讨论。 据了解,国际旅游会议17日举行“与何超琼对话”活动,由协会主席彼得·西蒙将访问信德集团有限公司行政主席兼董事总经理何超琼。此外,欧睿国际(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在会上分享“透视旅行和旅游业重要趋势”;亚太旅游协会发表人力资本发展报告;Visa信用卡公司将以“旅行和旅游业之未来”为题,发表闭幕主旨演讲。 据悉,澳门旅游局自1958年起成为亚太旅游协会的成员,协会澳门分会现时由51位本地旅游业界成员组成。亚太旅游协会成立于1951年,总部设于泰国曼谷,属非牟利组织,致力推动亚太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有成员包括来自全球各地的政府旅游单位、国际航空及机场管理公司、款待业协会及教育机构。

华媒看广东丨前期是追赶,中期是追随,现在是引领

5月14日至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组织“2024年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活动,来自五大洲的近三十家华文媒体的三十多位社长、总编、记者代表共同报道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故事。5月15日,华媒工作者参访了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展览馆、中国散裂中子源、腾讯云(松山湖)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了解东莞产业升级的最新情况。 15日上午,海外华媒团走进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展览馆,了解松山湖及科学城的发展历程、规划蓝图、建设进展及未来愿景。 “松山湖科学城展览馆以及其展示的科技,体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缅甸《金凤凰》报社社长张翀第一次来到东莞,就被这座城市的“科技范”所吸引。张翀认为,东莞不仅引进了许多科研机构和科学技术,还引入许多高校培养的人才,并让他们更好地落地生活,达到了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除了参加“2024年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活动,张翀还抽空逛了一下松山湖,他觉得这里不仅科研氛围好,生活气息也很足。张翀感叹,“以前我们认为,东莞可能是以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现在一些产业的转型开始向创新、科研、科技的方向发展,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了解松山湖的整体规划后,华媒团走进中国散裂中子源,这是国家“十一五”立项、“十二五”重点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科技多学科应用研究平台,也是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等先进强大的科研平台。 华媒团参访中国散裂中子源 “刚刚听了很多讲解,因为我是文科生,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但是我看到了很多希望。”让泰国《新华杂志》执行总编辑袁力炬印象深刻的是,中国散裂中子源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是33.2岁,在他看来,年轻的团队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潜力,未来更可期。 这两天的走访,让袁力炬看到了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迅速,他感慨,“我们(中国)前期是追赶,然后中期是追随,到了现在是引领。”袁力炬举例,14日参访看到的比亚迪车,是泰国销量最好的电动车。目前,泰国大约有1000多万华人,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寄予厚望。 在腾讯云(松山湖)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记者潘小娴喜欢上一个兔子机器人,只需轻轻一按,就能获得家庭保洁等服务。她还体验了“腾讯连连”小程序,可以用这个小程序控制智能家居,提前进行煮饭、煲汤等。 “小兔到家”机器人 “科技就是要给生活带来方便,给生活创造舒适感,科技创造生活,生活因科技更加精彩。”潘小娴认为,像腾讯云这些产品,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据介绍,截至2022年末,东莞市常住人口104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62.81万人,城镇化率92.25%。另有海外侨胞20多万人,港澳同胞7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海外华媒走进深圳高新技术企业

5月14日至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组织“2024年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活动,来自五大洲的约三十家华文媒体的三十多位社长、总编、记者代表共同报道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故事。5月14日,华媒工作者参访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中芬设计园和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地,了解深圳科技创新的最新情况。 14日上午,海外华媒团来到“2024年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活动的首站,参访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工作人员介绍了比亚迪的发展历程、电池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数据等,华媒工作者亲身体验了相关技术,赞叹连连。 “比亚迪给我感觉,用一个英文词来形容是,surprise!”时隔一年,《国际日报》中国事务部副主任伍新雄再次参访比亚迪,他体验了比亚迪汽车的智能网联系统,感叹比亚迪的快速发展。作为华文媒体工作者,伍新雄表示会尽力讲好中国故事,向更多海外受众推介像比亚迪这样的好企业、好产品。 伍新雄(右一)体验比亚迪汽车的智能网联系统。 夏威夷《中国日报》总经理张冬凝同样惊叹于广东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中国人,他觉得十分骄傲。这次参加“2024年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活动,他希望能收获更多素材,去讲好中国故事。张冬凝说,“华人媒体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介,我们希望能把这些故事讲给大家听,讲到海外去。” 下午,海外华媒团走进中芬设计园,这是深圳与赫尔辛基因设计结缘正式成为国际友好城市后,由两地政府倡议在深圳设立的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国际化产业集聚区。 走进中芬设计园,《北欧时报》社长何儒感到十分震撼,“这个设计园的北欧元素跟中国元素的结合得挺好。”在何儒看来,深圳是个非常有创意的城市,设计的理念很超前。在北欧生活了二十多年,他觉得北欧人对广东的文化很感兴趣,很乐意接受华文媒体传播的内容。 在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让《澳洲环球商报》记者林秋莉印象深刻。作为深圳人,她感叹家乡的高质量发展,每次回来都能看到新的东西。“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比亚迪和这个人工智能中心,它们的技术完美体现了深圳的高科技的魅力和文化。”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Add New Play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