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痛是每个人都肯定面对过的健康状况,吃错了东西、不良饮食习惯、免疫系统低落、基因遗传、负面情绪,甚至是抽烟,其实都会对人体消化系统的健康造成影响。
母乳喂养 有益婴儿肠道
胃肠肝及内科专科医生李俊健解释,人体消化系统的运作过程与机制主要从口腔开始直到大肠。食物必须先透过口腔内的咀嚼进行主要的机械性消化,并在伴随少量的化学性消化的同时反射性地引起胃、肠、胰、肝、胆囊等器官的活动,以让即将开始的消化程序做好准备。
一旦咀嚼过程完毕,食物就会透过吞咽的动作进入食道,接着再通过食道和胃部的结合处,进入主要功能为储存和搅拌食物的胃部。接着,食物将来到负责消化的主要器官小肠。小肠的长度多达5米至7米,经过胃部搅拌的食物将在小肠里受到胰液、胆汁及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让小肠吸收食物中的绝大部分营养成分,而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则将经由小肠进入大肠。位于消化系统最后一关的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吸收水分,并为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也就是粪便)提供临时储存场所,一直到它们被排出体外为止。
李医生透露,发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是一组特发性的慢性肠道炎疾病,主要可被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和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CD)两种。此病的高风险群包括年轻人、拥有相似家庭病史者、北欧犹太人、大马印裔,以及吸烟者。
“近二十年来,发炎性肠道疾病的病例在亚洲国家有显著上升的趋向。根据本地医学院发布的数据,每10万人当中,平均估计就有23人患上发炎性肠道疾病 ( 其中16人为溃疡性结肠炎、7人为克隆氏病) 。当中,印裔患病率较高 (每10万人中有 73 人)、华裔最少(每10万人中有 15 人 ),一般患病者被诊断的年龄介于20 至40岁之间。”
“克隆氏病所导致的炎症可在口腔至肛门的整个胃肠道中的任何部位发生;而溃疡性结肠炎则只会导致大肠发生炎症。溃疡性结肠炎通常会先累及直肠,再逐渐向全结肠蔓延而导致连续性炎症;相反的,克隆氏病症虽可影响整个消化道,但它却是非连续性全层炎症,也就是说,克隆氏病症可同时涉及不同肠道部位,而最常累及的部位为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
李医生提醒,多吃素菜和水果的健康饮食习惯以及拒绝抽烟将可有效减低患病机率。而医学研究人员也提倡母亲哺育母乳,以赋予婴儿更为健康的肠道菌群,从而降低患病率。
溃疡性结肠炎 粪便带脓和黏液
李医生表示,发炎性肠道疾病的症状主要可被分为腹部症状和肠道外表现。血性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最主要的症状,除了带血,病患的粪便也可能带有脓和黏液。另外,有些病患也会有里急后重(Tenesmus)的表现,即是下腹部不适、很想排便,然而又无法一泄为快。相比之下,克隆氏病导致便血的几率较低。
此外,腹痛也是发炎性肠道疾病所导致的常见症状之一,性质多为隐痛、阵发性加重或反复发作。溃疡性结肠炎所导致的腹痛大多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而与末端回肠病变有关的克隆氏病则以右下腹腹痛为主,其次为肚脐周围或全腹疼痛。不仅如此,部分克隆氏病的病患右下腹和肚脐周围还可能出现肿块。此类肿块大多因肠粘连、肠壁和肠系膜增厚,或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所致,而内瘘形成以及腹内脓肿等也都可能引起腹部肿块的症状。
“有一点必须警惕的是,因为部分病例显示某些病患的肠道虽正在发炎,但却完全没有呈现出任何症状,这意味着病患所呈现的症状其实并不会每时每刻都正确地反映肠道中的真实发炎情况。”
他补充,肠道外的症状表现则包括贫血、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眼瞳色素膜炎、关节炎以及皮肤,如结节性红斑及坏疽性脓皮病等。
情绪病 引发肠胃病
截至目前为止,发炎性肠道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被厘清,但唯一能肯定的是,此症属于一种免疫系统异常所导致的肠道黏膜炎症反应,并且不是由单一基因所引发的。
李医生透露,科学家已鉴定超过200个相关的可疑基因座,并发现若一个人拥有家族病例史,那么他/她终身罹患此病的机率大约有10%;若双亲都是患者,几率将可高达30%。除此之外,此病的病发几率也会被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影响,主要包括环境、感染以及负面情绪。
研究显示,西方饮食文化以及食物化学添加剂皆可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调,进而引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和病症。同样的,某些肠道感染病也可能导致相应的后果。此外,抽烟也是增高克隆氏病患病率以及导致病情恶化的原因之一。“近年来,肠脑抽线失衡也被认定是导致肠胃病的主因之一。简单来说,情绪病其实是可以引发肠胃病的。 一般上,因压力及紧张而引起的负面情绪会导致神经内泌素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相对的,一些肠道菌群所分泌的神经递质也可影响人们的情绪。举个例子,γ-氨基丁酸(GABA)会通过抑制神经细胞信号来抑制大脑活动,而异常低水平的γ-氨基丁酸又与抑郁症和情绪障碍有关。但由于肠道菌群构成的复杂性和人们对神经心理的发生机制认识还未完全掌控,所以菌群影响心境的机制在现阶段还有待阐明。”
此外,也有研究发现腹泻型的大肠激躁症患者(IBS)与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具有相似性,且二者的肠道均存在着轻度炎症。同时,学者也发现发炎性肠道疾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均显著高于一般健康人群。
李医生解释,溃疡性结肠炎的其他并发症包括了毒性巨结肠症,即是因严重发炎所导致的大肠直径肿大,严重者的肠道甚至还会因此而破裂;而克隆氏病则可造成肠道収窄或阻塞。此外,内瘘的形成以及腹内脓肿等状况也可引发细菌感染。令人遗憾的是,若长期忽略肠道发炎,最终甚至还将引起肠道癌症。
肠道结核病 难诊断
李医生表示,大肠激躁症因其普遍病发年龄以及相似症状(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导致一些发炎性肠道疾的病患者延迟诊断就医。另外,也有不少慢性肠道感染疾病也会出现与发炎性肠道疾病的类似症状,当中,肠道结核病是最为棘手的临床诊断难题,因为它和克隆氏病的病状非常相似,若错误诊断和错误使用药物都将导致另一病情恶化。正确诊断需结合验血、粪便检验、肠道内窥镜以取得组织化验,以及影像学如电脑断层扫描 (CT scan)或磁力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炎性肠道疾病的治疗大致上可被分为3种,分别为饮食疗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 饮食疗法
这是一种使用全肠内营养的疗法,原理是以特定奶粉取代正餐以减低抗原性刺激所引发的肠道炎。同一时间,此疗法也能够改善营养不良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此类疗法的效果对孩童病患而言较为显著,并且也较容易被接受。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选择不少,其中包括氨基水杨酸、類固醇、免疫调节剂及生物制剂。虽然以上大大部分药物都适合用于孕妇,但李医生也提醒患者切勿自行购药,而是应根据经过专业医生诊断后所开出的处方服药。
3.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合用于毒性巨结肠症、内瘘、腹内脓肿以及癌症。截至目前为止,除了一些已透过直肠结肠切除手术将大肠完全切除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外,发炎性肠道疾病仍无法被根治,并且需要长期服药控制。
李医生补充,医护人员近年来也都会采用严密监管和达标治疗法来控制肠道发炎,从而避免病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