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日报HENG

联合日报HENG

京族三島乘東風致富

广西防城港东兴市发展边贸旅游养殖 在广西防城港东兴市澫尾岛、巫头岛和山心岛(俗称「京族三岛」)生活着目前中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京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京族人民一直过着「靠海吃海」的生活,由于不能自产粮食,抓捕的海鲜渔获只能换取少量粮食,京族人民时常食不果腹。而如今,随着边贸开放、水产养殖规模化、旅游业发展等,京族已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香港文汇报记者 曾萍 广西报道 作为海洋民族,京族人「靠海吃海」。若想要大米等粮食,则需挑着海鲜翻山越岭到内陆地区交换,于是在京族地区流传着「半渔半农,怎样都是穷」的说法。 昔「靠海吃海」 田地产粮难 据生活在澫尾村的京族人苏春发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京族聚居的村落尝试围海造田,但囿于自然条件限制,造出来的田成了盐硷地,粮食产量并不高。「穷得换不到粮食,只能吃白灼海鲜,没有油盐,很容易拉肚子的。」苏春发皱着眉回忆道。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京族三岛」上,京族群众逐渐开始「洗脚上田,穿袜进城」,土地承包后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彼时,苏春发自掏腰包到广东湛江考察、学习,回来后不仅开办了海蜇加工厂,还给澫尾村的村民推广灯光照明的捕捞技术。 据介绍,海蜇加工厂不仅是苏春发的「第一桶金」,也带动当地京族民众脱贫致富。「从开始规模养殖、水产加工之后,京族人的生活开始慢慢发生变化,那个年代『万元户』在我们京族都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兴中越边贸 今收入递增 而京族人民的生活出现较大转机缘于1989年中国与越南民间交往的复苏。「我们与越南隔海相望,且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令中越边境贸易发展迅速。」苏春发说:「如今边贸是京族人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带动了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我们这里不但没有『留守』问题,还吸引不少外地人来这里投资兴业。」 随着经济收入逐年递增,京族人也开始告别传统的生活方式。如今,走在京族聚居的村落,道路宽敞干净,一座座别墅、洋楼鳞次栉比地排列在道路两旁。 苏春发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澫尾岛的海滨风光及独特的京族传统文化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今,除了边贸、海洋捕捞及水产养殖之外,旅游餐饮也成为京族人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每年5月至10月,京族海岛便迎来了旅游旺季。「这个时候,在海边开一个出租休闲桌椅,卖食品、饮料的小店,生意好时每月收入过万元(人民币)。」 重拾独弦琴 愿文化富足 如今,澫尾村已有约200多家饭店、农家乐,以及100多间民宿,且「规模、数量还在不断扩大」。而富裕后的苏春发弃商从教,当起了京族独弦琴的老师。 为了不让京族独弦琴文化消失,65岁的苏春发将家里客厅改成教室,专门给人教授独弦琴。...

第三届海外华裔中小学生“印象·福州”大赛在榕启动

由福州市委统战部和福州晚报主办,福州市海外联谊会、各县(市)区委统战部等单位协办,东南网海外部承办的第三届海外华裔中小学生“印象·福州”书画、征文、摄影、华语演讲大赛的启动仪式在福州举行。 福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晔,福州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阮文光,福州市人大侨台工委主任张修强,福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办主任林峰,福州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郑建平,致公党福州市委专职副主委陈京香,东南网总经理、副总编辑张朝辉,福州市侨联副调研员汪树无,福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田磊,福州晚报副总编刘琳,台江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吴晓云等县(市)区统战部、侨办、侨联等领导,世福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林祥华,美国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陈清泉,荷兰代尔伏特理工大学教授陈玉森,世福总会常务副会长严盛龙,缅甸福建中港澳企业商会会长俞建琛等华商、侨领代表以及海外华裔青少年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启动仪式上,陈晔、林峰、刘琳、侨商代表林祥华、华裔青少年代表念丽娜共同触摸第三届“印象·福州”大赛启动球,宣布大赛正式启动。 林峰在致辞中回顾了历届海外华裔中小学生“印象·福州”大赛活动举办的情况。她介绍说,历届“印象·福州”大赛在海外都取得了热烈的反响,孩子们用画笔勾勒出了心中关于福州的印象,作品体现了浓郁的亲情、乡情和中国情。她表示,“印象·福州”大赛活动旨在让海外华裔青少年更好地认识福州,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届“印象·福州”大赛已启动,热烈欢迎广大海外侨团、华校带领华裔青少年踊跃参赛,共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福州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展现中华文化自信。 林祥华表示,希望家乡能够举办更多类似“印象·福州”大赛这样的活动,为海外华裔新生代学习中华文化搭建更多的平台,预祝第三届海外华裔中小学生“印象·福州”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海外华裔青少年代表吴宝仪说,“印象·福州”大赛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家乡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虽然他们生活在国外,但参与“印象·福州”大赛让他们能用笔墨、镜头、华语来表现自己对家乡福州的无限喜爱与眷恋。 活动现场还举办了福州市侨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福州市侨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征文、美术、书法作品展和历届“印象·福州”大赛获奖作品展。作品丰富而精彩,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分别来自美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西班牙、阿根廷、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他们通过文字、笔墨书法等形式抒发心中的爱国思乡之情。

雲南隴川縣戶撒戶早小學原址重建 183阿昌族學生入新校園

在彭兴卓的21年从教生涯中,他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云南省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下称「户撒」)户早村的户早小学担任校长。在作为校长的7年里,彭兴卓亲眼见证了这所小学从条件艰苦到跻身当地一流小学的变迁。用他的话说,户早小学这些年的变化「翻天覆地」。 ■文/图:香港文汇报记者 丁树勇、谭旻煦 云南报道 户撒是全国三个阿昌族乡之一。而户早小学目前183名学生,全为阿昌族。 昔校园简陋 猪牛常闯入 彭兴卓说,户早小学以前校园逼仄,校舍年久失修,裸露的红砖墙十分刺眼。由于没有围墙,周边农户的猪、牛等牲畜,时常闯入校园。师生挤在建筑面积仅为166平方米的校舍上课,还要与牲畜为伴;到了雨天,走进校园就像踏入了水塘,积水没过脚踝。 获投资帮扶 今硬件完善 校园最大的变化发生在2015年。那一年,政府与企业对阿昌族进行整族帮扶,户早小学建设项目被纳入滇西边境片区集中实施阿昌族整乡整族推进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投资780万元(人民币,下同)在原址重建。 短短一年内,一所崭新的小学校园在原址拔地而起,成为户早村最漂亮的建筑群。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扩大,教学设施配备齐全,跻身陇川一流小学行列。 彭兴卓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016年秋季开学的情景, 142名阿昌族学生身着整齐的校服,高高兴兴地走进崭新的校园,开始他们新学年、新校园的第一天。 阿昌族学生代表在国旗下的发言说:「盼望着,盼望着,终于迎来了开学典礼......」这也说出了彭兴卓此时激动万分的心情。早在校园建设期间,他就忍不住隔三差五地来看看,对教学综合楼、教师宿舍、学生食堂、运动场、足球场及相关附属设施早已了然于胸。 看着眼前宽敞明亮、崭新漂亮的校舍,全校师生心里有说不完的喜悦,大家合计,在该校校名中嵌入「幸福」二字,冠名为户早幸福小学,以表达感激之情;并还利用校园墙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国学精粹等为主题,创作了壁画和励志标语,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 业余足球队 乡村赛夺冠 不仅如此,该校的教学也迈出了新一步。彭兴卓说,以前由于条件限制,课程设置无法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体、美教学只能由主课老师兼任。而因为尤其缺乏运动场地和专业教师,过去的体育课基本上是「放羊」式,让学生自己嬉戏打闹了事。 彭兴卓介绍,「新校园不但有了运动场,设置了篮球、乒乓球和短跑场地;还建起了户早村第一个标准化足球场。」而随着该校各方面条件的提高,引进教师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福州闽清:晒万片粉干 庆“农民丰收节”

“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福州市庆祝活动启动仪式在主会场闽清县的塔庄镇坪街村冬畴寨举办。   本次的丰收庆典特别安排了一万片茶口粉干展示在冬畴寨前,艳阳高照下犹如给冬畴寨门前的稻田披上了一层银装素裹,引人注目。茶口粉干是闽清县塔庄镇茶口村的传统特色产品,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茶口村生产粉干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水质好、做工细、选料精良,并采用自然风干等办法,所产粉干洁白匀长、细润柔韧。此次庆典利用收割后的稻田作为粉干晒场,吸引了不少城里来的游客走近晒粉干的支架进行合影。   启动仪式以乡村锣鼓队击鼓表演开场,还有喜娘喊丰收表演、塔庄农民代表发言、2019年福州市知名农业品牌发布、《春华秋实》乡村古乐闽剧表演等环节。同时,主会场还举办了稻田音乐会庆丰收、知名农产品助丰收、闽清特色美食小吃展、田园运动会等活动,人们在溪岸田园参与摸鱼、赶猪、套鸭等趣味项目。   本次活动由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福州市农业农村局、闽清县人民政府承办,闽清县农业农村局、塔庄镇人民政府、福州日报社协办。

孝女知反哺 求學攜父母

河北姑娘杨会芳不舍病弱养父母 「背家」上学边读书边服侍 第二十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杨会芳,来自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侯村镇伍塔村,小小年纪便承担起照顾瘫痪养父和唐氏综合症养母的重担。长大后,她考上了邯郸学院曲周分院,带着她的父母一起上学。她一边努力读书,一边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虽然生活艰难,但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年年都获得一等奖学金。毕业后,她成为了曲周幼教特教中心的一名代课教师。杨会芳就像那绝壁上的野花,即使处于困境也依旧绚丽芬芳。 ■香港文汇报记者 顾大鹏 河北报道 据杨会芳就读曲周分院时的幼教6班班主任温素华回忆,2012年9月1日,杨会芳在一位中年女人陪同下,最后一个到邯郸学院曲周分院进行新生报到。当时,她问杨会芳叫什么名字,没等杨会芳回答,中年女人抢先回答:「杨会芳。」温素华以为中年女人是杨会芳的母亲,便要求中年女人把电话留下且24小时开机。中年女人却表示:「我是会芳小姨,叫刘凤香。她爸妈不能接你电话。」温素华问:「都出国了吗?」刘凤香则说,杨会芳的母亲患唐氏综合症,父亲因病卧床像植物人一样。温素华说,当时杨会芳听到她小姨这样说,眼里就闪着痕寣C 刘凤香说,当时与外甥女看了课程后,便建议她「舞蹈音乐美术来学校上,文化课在家自学」。即便如此,但温素华发现,杨会芳也常常缺课,她决定做一次家访。 温素华印象中的乡村小院,是院子里鸡鸭跑猪羊叫,房檐下挂着红辣椒。杨会芳家小院却静悄悄的,一棵枣树下散放着一堆干树枝。「会芳!」温素华喊。听到她的喊声,蜷缩在偏房一张小床上看书的杨会芳出来迎接。温素华说:「带我去看看你爹娘。」杨会芳便带温素华走进阴暗潮湿的房间,炕上躺着杨会芳的父亲,父亲咧咧嘴似在笑,母亲则坐在炕角,手里拿着一把剪刀,自顾自地剪着碎布头。 年年获一等奖学金 温素华表示,这次家访对她震撼很大,她在杨会芳家里没有看到酱油和醋,一丁点肉和一颗鸡蛋。她的先生姚献忠从车上搬下一袋大米和一桶油给杨会芳,她则往杨会芳手里塞了600元(人民币,下同)。温素华走出小院,哭着对姚献忠说,她担心这孩子的学业坚持不下去。杨会芳却小声说:「老师,我要带着父母去上学。」温素华对此表示:「这怎么可能呢?!」不久,杨会芳真的在县城租了一间房子,带着父母来读书。 有一天,温素华走进教室第一眼就注意到,杨会芳低着头无精打采。温素华一问才知道,原来杨会芳父亲昨晚弄脏了被窝。杨会芳让母亲从床东头挪到西头,然后再搬动父亲从西头挪到东头。洗完床单,已是凌晨五点,她不敢再睡,做好饭端给母亲,并给父亲喂饭,才一路小跑跑进教室。温素华表示,自从杨会芳把父母带到县城,她就没迟到早退过一堂课,她珍惜在学校里每分每秒。幼教班60名女孩,杨会芳是唯一年年都拿一等奖学金的优等生。 实现目标成为教师 有一次学校要开运动会,所有的科目都报完了,只有4×100米接力还缺一个人。温素华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杨会芳第一个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行!」温素华看着她瘦小的身躯,笑着摇摇头。杨会芳坚持说:「老师,我真的行!」没想到,运动会上,杨素芳就像一只奔跑的小鹿驰骋在赛场,同学们欢快地为她加油,激励着她越跑越快。 杨会芳曾对温素华说:「我毕业后也要当老师,像你一样!」毕业后,她实现了当初的话语,成为曲周幼教特教中心的一名代课教师。温素华为此感到非常高兴:「如今杨会芳真的站在了讲台上,她比我做得好!」 杨会芳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近年来,她先后获得「全国最美中职生」、「河北省优秀共青团员」、「河北省孝女星」、「河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2018年还当选河北省人大代表。官方消息称,河北已经推荐其为2019年度「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一門兩狀元 高考改命運

复试首届生:准考证盼十年 儿中榜更激动 孙考上同欣慰 「这张准考证我珍藏了42年,是它赋予了我进入高考殿堂的神圣权利,它改变了我和我们一家的命运。」71岁的田浩存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泛黄的准考证,只见它仅如名片般大小,中间已现裂痕。1977年11月,田浩存在他高中毕业十年之后,终于盼来了高考恢复。彼时,他已经29岁,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正做着一份民办教师的工作。翌年,他以菏泽地区文科最高分数获山东大学历史系录取。再过十多年,长子田霖再次以曹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法律系。世代为农,一门两「状元」,田氏父子成当地的美谈。 ■香港文汇报记者 丁春丽 济南报道 1977年冬天,中国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山东全省报考人数达到80万,全国最高。那一年也只有8,000人被录取。1978年春节过后,田浩存接到了山东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被山东大学历史系录取。 「上大学后,一位参与招生录取的系领导对我说,我的分数是菏泽地区文科最高的。」谈吐间,田浩存流露出蕴藏于心的自信与沉稳。 10多年之后,他的大儿子田霖,再次以曹县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学习法律专业,成为「父子校友」。 29岁重返校园 成子女好榜样 田浩存的姐姐田浩梅在1963年就考取了山东工学院(2000年合并到山东大学),成为全公社的第一个女大学生。「靠知识改变命运,姐姐给我树立了榜样。」田浩存说。 田浩存上大学时,田霖刚刚上小学,父亲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对他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姑姑和爸爸都是身边的例子,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上大学是我从小的梦想,」田霖说。每逢寒暑假回家,田浩存都会给三个孩子讲他在大学里看到的书籍和电影。《基督山伯爵》(基度山恩仇记)、《鲁宾逊漂流记》、《流浪者》等很多世界名著与名作,田霖都是从父亲那里听来 的。 《流浪者》里那位律师给田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高考的志愿里排在第一位的都是法律专业。最终田霖如愿以偿。 三孩均上大学 长子青出于蓝 至今,田浩存还保存着一张田霖录取时,山东大学给家长的「喜报」。他说,收到这张喜报比他自己考上大学更激动。...

随着重达473吨的钢桁梁完成精准联结

随着重达473吨的钢桁梁完成精准联结,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鼓屿门航道桥成功合龙,标志着世界最长、中国第一座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贯通。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全长16.34公里,起于福建省长乐市松下镇。全桥共计228个桥墩,钢结构用量124万吨,混凝土用量294万方,其用钢量和混凝土总方量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桥梁之最。大桥下层设计为时速200公里的双线I级铁路,上层设计为时速100公里的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大桥于2013年11月开建,历时近6年

勤學出良工 匠心煉精品

技师宋彪深耕工业机械装调 苦练技能勇夺世界大赛最高奖 「宋彪成才的最大效应,是令内地青年技校学生们从他身上看到前程的光亮。」说起担任自己助理的学生宋彪,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宋军民满脸欣慰。2017年10月2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办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19岁的宋彪夺得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并以所有参赛选手最高分摘得大赛唯一的最高奖--「阿尔伯特·维达尔奖」,成为获此殊荣的中国第一人。今年4月底,宋彪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香港文汇报记者 陈旻 常州报道 在宋军民看来,宋彪从普通技校学生成长为优秀技能人才,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梦想」是能走通的光明大道,「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世界冠军,但有一技在身,就更能实现个人价值。」宋军民还说,宋彪能从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的68个国家和地区的1,260余名选手中胜出,成功的关键是「勤劳、刻苦和积极向上」。 2014年秋,中考成绩平平的宋彪选择了常州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磨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班主任张文华老师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老实、内向,但是对自己却有要求。 作品超出一般水平 一年级时,学校举办活动,要求每个系交一件作品,宋彪动手制作了一件铁制「工艺品」:将一块铁加工成方形,从中间挖出一个圆孔,再在圆孔中嵌入正方形的加工件。张文华说,这件「工艺品」的审美价值虽然不突出,但是制作精度要求很高,「要把方块正好套进圆孔,既要平正,又不能松动滑落,就难度而言,超出一年级新生的技能水平。」 「一个人要过的第一关其实是自己。」老师钱建明记得,他在带班实习时,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要求每人独立将不规则的铁块,单凭锯、锉等简单工具加工成符合标准的铁鎯头,「看似简单的工件,却是对钳工基本功的考验。」钱建明说,同学们叫苦连天,唯有宋彪不声不响默默去做,他也交出了最完美的作业。当时,钱建明摸着宋彪的头,称赞「不错,是块料!」 宋军民表示,「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不论工艺如何繁复,不管要求如何苛刻,每一个细节,宋彪始终最本分不讨巧,认认真真完成。正是因其端正的品行,他成为中国青年工匠的标杆性人物。 由于宋彪夺冠,常州技师学院掀起一浪浪「机械热」,机械专业火爆。宋军民说,往年学校机械「集训队」最多只有20人,今年经过层层遴选收了48人,「报名者挤破头。」 影响后辈学会自律 今年17岁的吴甫是该校16届机械系学生,他说,「第一次接触彪哥是前年暑假,我刚进集训队,彪哥指导我训练。印象最深是他的自律。」吴甫连连摆头感叹,「彪哥非常自律,活成机器一样!我们看他太辛苦了,好不容易才能把他请下来吃个瓜,休息一下。」 「我其实是个很懒散的人,和彪哥接触时间长了之后,也开始懂得管束自己了。」吴甫说,受宋彪影响,「我对机械越来越喜欢,慢慢做,做出个很好的东西就很有成就感。」他还表示,现在学校里17、18届的学弟学妹们,都学着像宋彪那样树立目标,对自己未来负责。 2018年3月底,宋军民还带着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3位中国金牌选手,参加由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世界技能大赛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赴广西、贵州近10所职业技师学院巡回演讲。 「我是第一次看到什么叫追星,就跟电视上放的歌星开演唱会,台下观众狂热追星一模一样!」回想起报告会的场景,宋军民禁不住感慨,「那些技校的孩子们团团围着宋彪,找他签名合影。」

何冀平:香港影人當然有「中國心」

生动细节表现主旋律电影宏大题材 对于打上「又红又专」标签的主旋律电影,总不免让人困惑:讲历史故事的献礼片会有什么看点?是不是充斥空洞说教?能吸引年轻人走进电影院吗? 共和国七十周年华诞之际,史诗大片《决胜时刻》打破了观众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常规认知,展现了一个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毛泽东,并塑造了几名与毛泽东有关联的年轻人形象,以生动细节表现宏大题材。这部电影的编剧是享誉华人剧(影)坛的「大咖」何冀平。■采访:香港文汇报记者 王珏 今年是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何冀平随家迁居香港的第三十个年头。在事业如日中天时选择离开北京,何冀平又在陌生的香港声名鹊起,话剧、电影、电视剧、音乐剧、戏曲创作全面开花,高产多元又保持水准。她说,北京给了她传统文化的根基,写作话剧让她打下扎实的底子,而香港包容、多元、开放的文化开阔了她的眼界,「为什么我写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这是和香港三十年生活分不开的。可以说,当年若不来香港,就没有如今的成绩。」 上世纪九十年代,何冀平从与徐克合作的《新龙门客栈》开始,影视剧的新天地渐次打开,《黄飞鸿》、《新白娘子传奇》、《楚留香》、《龙门飞甲》、《投名状》、《明月几时有》、《邪不压正》等享誉华语影视界的作品,都有她的编剧参与。多年来,何冀平和香港影圈的同行保持了良好的工作和私人友情,她欣赏香港影人的专业、效率,也感佩他们的爱国感情,「香港这么商业化的地方,香港导演还是拍了不少主旋律、正能量的电影,像徐克的《智取威虎山》、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及《中国女排》、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刘伟强的《中国机长》、陈国富的《烈火英雄》......太多太多了。他们当然有一颗『中国心』。」 首次试水创作主旋律电影 近日一个北京初秋的夜晚,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北京市委宣传部、博纳影业联手顶尖编、导、演制作团队推出的国庆七十年献礼巨制《决胜时刻》在这里盛大首映。室外大雨滂沱,室内挤满了两千多张年轻兴奋的面孔。一百三十分钟的剧长,主要讲述1949年黎明之前的最后决战,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从河北西柏坡进驻北平香山,以双清别墅为原点,徐徐展开国共和谈、渡江战役、制定经济政策、筹备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等建国前夕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尽管有着厚重的红色基底,但电影却用十分年轻化的表达方式,罕见地表现了激烈政治交锋之外,生活中的毛泽东为人父、为人友的一面,比如与小孩捕捉麻雀,助攻警卫员处对象,与战士们同吃老北京小吃,真实可触,共鸣感强。屏幕下的年轻观众为剧情中的逗趣玩笑开怀,也为红旗下不倒的烈士流泪,一起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遥望那个有情怀、有理想、有奉献精神的年代。 「这是我第一次试水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也是于情于理都不容自己推却的任务。」何冀平在北京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坦言,接到《决胜时刻》创作邀请,非常突然。那是去年十一月,身在香港的她接到著名制作人张和平来电,说要搞一个有关香山双清别墅的国庆献礼影片,赶紧来北京! 「当时真是空空两手,一无所有!」何冀平回忆,时间已经十一月了,而且制片方已经定下第二年九月上映的「铁线」,连头带尾不足十个月,堪称十万火急。这么一部有意义的影片,何冀平知道不可推辞。 拍一部电影千头万绪,物色演员、联系外景地、准备道具、组织制作团队......但千军万马,都先等着她的剧本呢。元旦、春节,举家团圆休息的日子,她只能像个被抽的陀螺,不停地转。查找资料,包括书籍、有关盘片、博纳公司提供的资料等,数百万字,摞起来总有一米高,然后再梳理出香山这段历史的脉络和丰富细节。十天,她拿出了大纲,张和平和博纳老总于冬、监制导演黄建新一看,拍板,充满新意,就是它!四个月,洋洋洒洒三万字的剧本经过层层审批、定稿。剧本如同一团火,燃起整个制作团队的热情。 香港效率练就「十八般武艺」 「任务很急迫,但我心里有底。过去那些年,这种事情实在太多了。」在海峡两岸暨香港的剧作圈内,何冀平素有「救火队长」之称,别人写不了、写不完、拍不下去的本子,找她就对了。对此,她笑言,这是高效率的香港速度以及成熟商业运作练就了她的「十八般武艺」。 上世纪八十年代,何冀平为了和家人团聚,在内地事业风头正盛之际做出离京赴港的决定,选择在香港从头开始。初到香港,有人问她,你写《天下第一楼》用了多久?她回答,三年。对方直言,这样的话,在香港你会饿死。果不其然,很快何冀平就领略到了「香港速度」:1991年,北京人艺赴港演出《天下第一楼》,名导徐克也在观众席中,幕落后他连夜找何冀平,邀其一同创作电影《新龙门客栈》。先是要求一个月交稿,临期又说要把演员林青霞加进去,要把「两男一女」的故事改成「两女一男」的版本,她一周内完成。 最后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自此也走进香港影视圈--一个快节奏、商业气息浓厚的行业。类似情形此后一再重现,直到《新白娘子传奇》临时加了二十集,何冀平一天写一集,用传真机一张张传到拍摄现场。从语言不通到创作粤语版剧本,手里时常有三个剧本同时进行,那些年,她各种题材的剧本都写过,只要找来的,她觉得可以做的,没有挑剔。这锻炼了她的本事和能力。 主旋律电影同样打动观众 《决胜时刻》这样的重大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片」,何冀平没有写过;也正因为这样,她没有「套路」,反而平添了很多新的想法。她说,此次电影故事创作使用了春秋笔法,希望见微知著,用生动鲜活的细节表现宏大题材,为此她新创、塑造了三个小人物,包括保卫毛泽东的便衣警卫、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女播音员、一个十六岁的小战士,「虽然是虚构的,但却都带着那个时代对应人物的影子,年轻人和毛主席之间发生直接关连。」 何冀平谈到,历史题材的创作,所谓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芳華綻沃野 十年護稻香

岳阳姑娘钟瑛弃高薪回乡创业 助农民防治病虫害促增产 10年前,岳阳姑娘钟瑛放弃稳定的高薪工作,回到农村创业,成立了农技服务公司,帮助农民防治病虫害。当时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她的行为,甚至对此表示反对。但钟瑛丝毫不气馁,努力拚搏。如今,钟瑛的公司越做越大,聘用的员工超过3,000人,同时还帮助农民实现粮食增产,使近万贫困人口脱贫,本人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崇高荣誉。对此,她的表哥陈尧表示服气,「她敢想敢干,这都是她努力奋斗的结果。」 ■香港文汇报记者 姚进 湖南报道 钟瑛1981年出生于湖南平江县,那里是著名的将军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钟瑛从小便跟着父辈们过着靠天吃饭的贫困生活。陈尧说,「可能小时候的经历给她的印记太深,她说她总忘不了那里乡亲们的日子,希望有一天能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大学毕业后,钟瑛来到岳阳从事保险工作,由于工作能力十分出色,短短几年时间,便干到了主管的位置,事业顺风顺水,前程似锦。 家人反对回农村创业 有一次在处理保单时钟瑛听说,洞庭湖区种植的作物因病虫害损失很大,农民便盲目地滥用农药,这既增加了成本消耗,粮食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因此,钟瑛决心辞职去农村创业,做病虫害统防统治,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她把自己的想法和家里人说了,想征求大家的意见,当时我就在岳阳,听到她的想法,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陈尧坦承,他当时很不理解,「那还是10多年前,她的年薪已经达到了十几万,放着城里这么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薪酬不要,一个年轻女孩,回农村搞什么农业?」时过境迁,如今钟瑛的事业蒸蒸日上。对此,陈尧有些羞赧地表示,「钟瑛她有勇气,有眼光,有志向,现在对她我服气。」 据岳阳平江县长兴村的张立新大爷回忆,钟瑛第一次向他和村民游说承包农田病虫害业务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的,「你个女娃娃,怕是看到虫子就被吓到哭喔!」但钟瑛并不气馁。 张大爷表示,当时她搬起铺盖就到了村里,白天跟着农户下田帮忙,晚上把村民拉到一起开会讲座,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凌晨才睡,一干就是3个多月。钟瑛人瘦了、晒黑了、嗓子也哑了。张大爷感叹道:「这个女娃娃太能拚了,大家纷纷感叹『她简直比农民还农民』。」 经验不足致巨大亏损 钟瑛的汗水和付出感动了当地农户,终于换来了首批1.2万户、5.4万亩的合同,算是一炮打响。然而,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公司的财务总监吁玲玲透露,这「第一炮」不仅没打响,还让公司亏了大钱,差点就此关门。 原来,农业项目不可控制因素太多,钟瑛这方面的经验也不足,遇到突发性病虫危害需增加防治次数,企业成本大幅增加,加上公司业务单一,成本降不下去,造成了巨大亏损。吁玲玲说:「到2011年底,公司已经亏损了1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钟瑛伤心至极,甚至一度想过回城里继续打工。 就在这时,张立新大爷跟十多位村民一起,给她送来一个布袋子,「孩子,你的事我们都听说了,我们没什么钱,这里是全村人一起凑的10万元,你先应应急,我们相信你!」说起这件事,吁玲玲非常感动,她表示,如果不是他们的支持,钟瑛的事业估计也就此结束了。 「当时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她帮了我们的忙,解决了实际的困难,我们不能让她吃亏。」张立新表示。 不顾身体带病参会 钟瑛的闺蜜陈莹和钟瑛结识15年了,两人年龄相仿,是生活中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陈莹表示,钟瑛对待工作的那种拚命的劲头,让她既可敬又「可怕」,「我跟她认识15年了。这么多年她都是高强度运转,再强悍的身体,也经不起她这般透支。」 陈莹透露,2017年6月至9月期间,钟瑛多次向她说起,感觉腹部疼痛难忍,但就是不肯抽时间上医院。「后来实在扛不住她才上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急性胰腺炎。」但还没等到出院,钟瑛接了个电话,要去深圳开个会,是有关企业融资的,事关企业能否为更多的农民服务,她不顾医生的劝阻,执意带病参会。...

Page 2635 of 2641 1 2,634 2,635 2,636 2,641

广州Direct

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复排重演,近200名中外友人齐聚“欢朋满粤”活动畅谈中外文明交流

5月3日-4日,歌剧《马可·波罗》登陆广州大剧院,“重启”马可·波罗的故事。这部由中文演唱的三幕歌剧,跨越山河,让广大观众得以触摸历史,续写中意友谊。 马可·波罗在13世纪出生于意大利,曾随父亲、叔叔来到中国,其游历著作——《马可·波罗游记》详细介绍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在西方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中国热”。 歌剧秉承和而不同理念感动各国观众 歌剧《马可·波罗》是东西方携手合作、中西文化融合的成果。该剧主创主演团队来自世界各地,由中国当代诗人韦锦编剧,德国作曲家协会会长恩约特·施耐德作曲,2018年在广州大剧院首演由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前歌剧总监卡斯帕·霍尔滕执导,随后到访泉州,并回到“家乡”意大利演出,引发世界各地高度关注。 今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也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歌剧《马可·波罗》载誉归来,由中国中央歌剧院导演施晶芙复排。长居广东的意大利编剧、制片人、导演、演员Gianluca Zoppa在观演后表示,歌剧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中西文化元素的融合,“这部剧讲的是马可·波罗在中国的行记,对西方观众来说是具有非常吸引力的题材。这部剧从故事、音乐到服饰、舞美,不仅符合西方观众的审美,也打开了他们对东方的想象。” 剧中不少唱词意味隽永,如“自己幸福不导致他人厄运,自家宫殿不赶走他人房檐……”等都令人印象深刻。“全剧表面看似无法改变彼此,但实际上文明形态在交流碰撞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交融。”韦锦解释称,我们希望这部剧就是能秉持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理念,一道为中意民间友好与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中国观众Tracy与委内瑞拉籍男友Rei观演后感触特别深:“表面上看是以马克·波罗与传云的感情故事为线索讲述两个朝代的更替,但实际上也就是‘南人’‘北人’‘胡人’‘汉人’等不同文化的碰撞”,Tracy说,这个歌剧也映照了她和男友的交往故事,代入感很强,因此也引发了更深的思考和共鸣。 如遇马可·波罗会建议他探索大湾区 4日晚上,歌剧开演前,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GDToday)主办的“欢朋满粤——遇‘鉴’马可·波罗分享沙龙”在广州大剧院举行。作为歌剧《马可·波罗》复排的配套活动,邀请近200位来自29个国家驻穗总领事馆及商会代表、中外友人畅谈中外文化交流故事,互鉴中外文明。 沙龙展出了意大利知名画家桑德罗·特劳蒂的著名画作《马可·波罗的遐想》及广东艺术家王绍强先生正在意大利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多位来自中意两国的代表分享了对马可·波罗、中意交流合作的看法。 “中意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文化领域的交往合作必将增进中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意大利驻广州总领事德派罗在接受GDToday记者采访时表示,歌剧《马可·波罗》及“欢朋满粤”活动让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人们欢聚一堂,共同讲述马可·波罗这位传奇人物的故事,能有效助推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鉴。 中国意大利商会董事会成员Alessandro Lamantia告诉GDToday记者,《马可·波罗》歌剧与分享沙龙的成功举办,将成为中意文化交流的亮丽篇章,也必将会在广东外国人社区产生共鸣。Alessandro三年前搬来广州定居,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在高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展现了十足的活力,“如果我今天有机会见到马可·波罗,我会建议他多多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感受这里辐射全球的改革和创新”。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自古以来一直是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歌剧《马克·波罗》复演期间,“欢朋满粤——遇‘鉴’马可·波罗非遗作品展览”同步在广州大剧院展出。展览通过追随马可·波罗足迹,精选30多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和“广绣”艺术作品及其现代文创产品,进行展示,从一个侧面展现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穿越700年,中意艺术家共鉴“马可·波罗的遐想”

2024年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中国元朝时期,这位意大利旅行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所见所闻,成为了西方世界了解神秘东方的一扇窗,所产生的影响延续至今。4月29日,GDToday记者在广州市雷小洲工作室专访了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原院长、中意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雷小洲教授,他介绍了意大利油画家桑德罗·特劳蒂在新世纪如何通过艺术创作与交流“体悟”马可·波罗的印象中国。据悉,由雷小洲教授策展的桑德罗·特劳蒂《马可·波罗的遐想》系列油画将于5月4日在广州大剧院展出。 雷小洲教授观看特劳蒂视频。GDToday记者 邓颖恒 摄 连续十多年每年跨国执教史无前例 2005年,广州美术学院希望能寻找欧洲美术学院教授来穗,教授欧洲油画艺术。学院的一位老师赴德国、比利时、法国苦苦寻觅合适的教授,但一无所获。后来偶然机会,他通过朋友介绍知晓特劳蒂,发现特劳蒂绘画,其传统油画技法与油画艺术的现代表达,非常适合于中国美术教学。是年,特劳蒂受邀来到广州美院。雷小洲与特劳蒂虽同在一所学校,却无交集。 雷小洲与特劳蒂相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2007年,雷老师在广州美院担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教师,带学生到广西三江下乡写生。特劳蒂在中央美院教书,正巧下乡在三江县的另外一个村镇里。到三江后,雷老师看到特劳蒂与学生一起画的作品,看他现场写生。雷老师带领写生团队离开时,特劳蒂要跟随雷老师的车下山,他待的时间久,身体欠佳,希望调养。通过这一次,雷小洲与特劳蒂相交于深山。    从2007年在广西三江会面到2010年始每年邀请特劳蒂到广州美院任教,雷老师与特劳蒂相互交往一直延续十几年。雷老师坦言,从时间跨度上讲,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没有先例,十分难得。   雷小洲教授与特劳蒂合影。受访者供图 马可·波罗也是中意艺术交流的一把钥匙 特劳蒂出生在海边,在意大利马尔凯地区,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故乡,也是将油画带入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的家乡。拉斐尔与利玛窦影响了幼时的特劳蒂。他有时会问,早上看到的太阳为何从东方升起?为什么不能从西方出来?太阳从地平线出来,由此激发特劳蒂的好奇心,想要探寻神秘的东方国度。从小特劳蒂就对东方有一种马可·波罗式的向往。    2015年,特劳蒂开始创作《马可·波罗的遐想》系列。通过大量阅读中国典籍与经典小说,包括《道德经》《红楼梦》《西游记》,最后他将眼中的中国,辅以西方油画技法呈现出来。其中一幅主要以桥梁从左到右构成画面,罗马式穹顶与中国绿竹两个象征符号点缀其中。 雷老师介绍,特劳蒂艺术风格的真正转变是来到中国以后,特别是在2016年。那时,雷老师带他去西安博物馆,看到中国唐代墓室壁画后,特劳蒂彻夜失眠,完全被征服。他亲眼看到东方中国传说的神秘,在壁画面前一览无余。这就是他梦想中东方艺术的表达。   特劳蒂一直在思考,现在西方艺术如何发展,如何发展得更好。必须要与地球的另一端,也就是东方要寻找资源,寻找它的优质部分与西方艺术结合,这样才有可能创造一种新的绘画,新的可能。特劳蒂思考的核心问题,就是东西方如何建立这种桥梁,而《马可·波罗的遐想》就是他的亲身实践。       特劳蒂画作《马可·波罗的遐想》系列之一。GDToday记者 邓颖恒 摄 盼沿马可·波罗足迹率中国艺术家驾车赴意...

琴澳多面睇|旅游业大利好!官方解读琴澳“团进团出”新政

4月29日下午,内地居民参与琴澳旅游团便利措施若干条文讲解会在横琴举办,为澳琴旅行社和会展业界解读政策的意义、内容及亮点。 旅游期内可在澳琴多次往返 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苏崑表示,2023年,横琴主要景区游客量达1163.58万人次,同比增长341.48%,而随着横琴口岸通关便利不断提高,澳琴两地人员来往更加密切。此次政策的发布,将有利于促进澳琴旅客资源共享和促进澳琴间旅游资源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接下来,合作区将立足澳琴旅游资源各自优势,加快构建“一程多站、综合运营、联动拓展”跨境旅游产业链,用足用好“团进团出”政策,更好地发挥澳琴叠加效应,推动高水平建设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支持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 会上,合作区经济发展局文旅会展商贸处处长林衍杰详细介绍政策内容。他提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关于琴澳旅游团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中明确,内地居民参加“琴澳旅游团”可由内地任何一个口岸启程前往澳门,旅游期间可在澳门与横琴两地多次往返。而配套发布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关于琴澳旅游团经办旅行社资质认定办法(试行)》则进一步明确从事“琴澳旅游团”经营业务的组团旅行社资质认定的标准、程序及监督管理等事宜。 有旅行社代表表示,将结合此次政策发布的内容,推出澳琴联游路线。例如,白天在澳门旅游,晚上在横琴酒店过夜,第二天到横琴的景点游玩等等,设计丰富多样的旅游线路,增强旅客们在澳琴旅游的体验感。 多重利好赋能澳琴旅游升级 互动交流环节,合作区经济发展局代表围绕与会企业提问作出回答。合作区经济发展局代表表示,此次便利措施的发布将为澳琴旅游消费带来多重利好。 签注“全国通办”,优化办理流程激发旅游消费活力。该政策明确了内地居民在报名参团成功后,可凭确认短信到全国任一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窗口,办理往来港澳通行证及团队旅游签注(标注“琴澳旅游”),进一步优化了签注办理流程,实现签注“全国通办”。组团旅行社在官方申报平台提交申办材料并通过审核后,系统将自动、及时向参团旅客定向发送确认短信。这一系列创新措施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办理签注的效率性和便利性,也有助于激发内地居民赴澳琴旅游的热情,从而提升旅游消费活力。 扩大客源市场,助力打造“琴澳联游”品牌和“一程多站”精品线路。以“团进团出”多次往返琴澳的形式增添旅游便利和频次,为游客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旅游选择。“琴澳旅游团”可以根据旅客的喜好和需求,结合两地各具特色的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美食体验、盛事活动等元素,自由制定不同主题的旅游行程和线路。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加快打造“琴澳联游”“一程多站”精品旅游产品。 促进旅游及相关产业链发展,推进“一会展两地”创新模式的落地见效。此次政策的发布,进一步便利参展人员往返澳琴两地参与“一会展两地”的会展展览,贯彻落实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中关于便利会展工作人员、专业参展人员和持有展会票务证明的境内外旅客多次出入境的要求。有关人员可通过“琴澳旅游团”前往澳门,在规定时间内多次往返澳琴,满足参展企业和人士的需求,充分推进“一会展两地”创新模式有效落地,助力澳琴两地开展商贸交流,促进实现澳琴会展资源互通共享以及文旅产业多元发展。 促进澳琴多行业协同发展,提升对中长线旅客的吸引力。出入境流程的便利,将有助于旅客提升旅游体验感,更深入地探索澳门和横琴的风土人情,参与更多的旅游项目和活动,同时促进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零售业、运输业等多行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探索旅游+医疗、旅游+演艺、旅游+会展等产业建设,共同扩大旅游承载力。过去中长线旅客往返珠海及澳门,考虑成本及航班等限制,行程较单一,此次政策的发布,便于旅客在同一次行程上有更灵活的设计空间,进一步提升澳琴两地对旅客的吸引力。 业界热议政策有利旅游业发展 政策发布后,在澳琴旅游业界引起了热烈讨论。 澳门立法会议员、澳门旅游商会理事长张健中表示,便民利企出入境管理六项政策措施,包括允许参加“琴澳旅游团”人员多次往返琴澳,在澳门旅游业界引起了非常积极的反响,业界对政策的实施是充满期待的,有利于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澳琴同城化旅游的建设,带动澳门旅游业的发展,显著提升澳门旅游活动空间及旅游体验。此次政策的发布,有利于增加澳门的旅游活动空间,提高旅游吸引力,带动客房餐饮景区等众多产品更加丰富多元。例如,在住宿产品方面,有利于增加澳门和横琴的酒店合作,从而让住宿的品类有更多的选择性和创新空间。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会展业协会会长、澳门会展旅游业协会会长何海明表示,今年澳门举办国际会议的数量相当多,例如国际的学术会议,以往都是八九天的学术会议,而便民利企出入境管理六项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利于澳门竞投更多的国际会议,政策的出台则有利于内地的学者来澳门参会。 为有效落实相关措施及配套政策,合作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李子蔚说,有关部门会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旅游服务,既充分发挥便利措施的优势,也切实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携手业界共同推动澳琴旅游经济良好、健康、稳定发展。

琴澳多面睇|琴澳融合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启动

4月29日,“广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琴澳融合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启动仪式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横琴合作区”)举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将有利于创新性推进琴澳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横琴特色的琴澳融合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在活动现场,“广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琴澳融合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正式揭牌,标志着试点项目正式启动。试点项目计划实行时间为2年,自2024年1月至2025年12月,重点打造健康评估、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安全援助、辅具推广、转介服务、义工服务、护老者支援等核心服务规范;丰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类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设、运营标准,明确服务项目检查和评比要求,完善各项服务、管理、技术等标准规范。 横琴合作区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吴子健表示,落实试点项目工作,一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养老服务经验和做法。充分利用开展试点工作的契机,学习借鉴境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和成熟做法,发挥横琴合作区独一无二的比较优势,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务求实效,透过试点工作切实提升横琴合作区长者的获得感。二要突出琴澳融合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的特色亮点。以试点工作为抓手,有效促进琴澳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方面的规则衔接。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探索试点工作在“澳门新街坊”项目落地落实,以点带面促进琴澳民生深度融合,着力为建设便利澳门居民就业生活的新家园增色添彩。三要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的“横琴样本”。紧紧抓住试点机遇,建设高质量、高水平、高品质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的“横琴样本”。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对接澳门养老服务标准及规范,构建多元化的长者照顾服务体系,建设医养结合服务设施。”为推进琴澳养老服务标准及规范的融合发展,横琴合作区民生事务局联合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珠海市慈爱社会服务院申报“广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琴澳融合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并于2024年1月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进一步推动探索构建琴澳融合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据了解,横琴合作区现有4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站按照“家庭照顾,原居安老;积极参与,跃动耆年”的长者服务理念,为居住在横琴合作区的琴澳长者提供具有鲜明澳门特色的专业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康复理疗、个案管理、安全评估、长者赋能、助餐配餐、护老者支援服务等,并根据长者身体能力评估结果,为特殊困难长者精准提供生活照料、个人照料、健康保健、精神慰藉、家庭支持和紧急救援等6类家居照顾及支援服务,积极协助澳门长者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生活。横琴合作区成立以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站为长者提供服务316939人次,其中服务澳门长者12770人次;享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长者登记人数累计1302人,其中澳门长者110人。

琴澳多面睇|2人成团,7天多次!琴澳多次往返签注正式推出

4月28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关于实施进一步便民利企出入境管理若干政策措施的公告》(2024年第2号)发布,明确“参加‘琴澳旅游团’人员”,入境澳门后7日内可以“团进团出”方式经横琴口岸多次往返横琴与澳门。 同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出台相关配套文件,明确琴澳旅游团组团、出入境流程以及从事琴澳旅游团经营业务的组团旅行社资质认定的标准、程序等。 内地居民须参加多次往返琴澳旅游团 根据合作区执委会印发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关于琴澳旅游团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参加多次往返琴澳旅游团(以下简称“琴澳旅游团”)的内地居民,须通过由合作区认定的旅行社报名参团旅游。 内地居民向符合资质的旅行社报名参加琴澳旅游团后,可凭确认短信到全国任一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窗口,办理往来港澳通行证及团队旅游签注(标注“琴澳旅游”),在办妥证件后向组团旅行社提供相关资料,即可按旅行社的安排赴澳门与横琴旅游。 琴澳旅游团人数需在2人以上(含2人)40人以下(含40人)。旅游团应当整团出入境,整团在澳门和合作区行政区域内活动,且必须由旅行社领队或导游全程陪同。 相关政策对琴澳旅游团首次出境前往澳门的口岸不作限制,内地旅客于入境澳门后在签注停留期(7天)内可经横琴口岸多次往返澳门与合作区。但要注意的是,期间旅游团旅客经横琴口岸以外的其他口岸从澳门入境内地的,则其所持团队旅游签注即自动失效。 经办旅行社须经合作区认定 为保障合作区旅游市场规范经营,合作区经济发展局配套制定《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关于琴澳旅游团经办旅行社资质认定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认定办法》),进一步明确从事琴澳旅游团经营业务的组团旅行社资质认定的标准、程序及监督管理等事宜。 符合资格的琴澳旅游团,须经认定后方可组团出境。旅行社应当在琴澳旅游团计划出境日前10个工作日,在合作区官方申报平台上统一申报有关旅游团名单。同时,有关部门将对《实施细则》及《认定办法》定期做好评估,对组团旅行社做好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 据了解,横琴和澳门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将组织召开政策宣讲会,为两地旅行社和会展业界解读政策的意义、内容及亮点。透过琴澳两地文旅特色融合,加快研究推出“一程多站”旅游路线,提质区域消费吸引力,进一步促进两地在旅游市场拓展、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协同发展,打造合作区文旅新形象,构建琴澳一体旅游发展新格局。

琴澳多面睇|一程多站!横琴企业组团赴澳门旅博会拓商机      

4月26日,第12届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简称:澳门旅博会)在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中心开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简称:合作区)经济发展局作为本届澳门旅博会的协办单位,设置横琴展馆,组织6家横琴企业参会,向海内外展示合作区营商环境、文旅政策及项目。 此次横琴展馆面积达180平方米,场馆主视觉绚烂的彩色飘带宛如一道绚丽的彩虹,寓意澳门与横琴紧密相连。展馆内还设置了户外露营展区,以情景式展示体验和氛围营造方式,让入场观众体验时尚露营的乐趣,推动澳琴旅游产业资源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澳门旅博会期间,文化和旅游部举办了“内地与澳门入境旅游推广活动”,邀请内地各省市、澳门相关领导,以及文旅业界专家、国际展商代表等参加。 合作区经济发展局文旅会展商贸处处长林衍杰在现场作“一程多站”旅游发展计划宣讲,就合作区文旅产业发展目标和未来五大发展方向作了详细介绍。他表示,合作区将继续与澳门文旅产业保持深度合作,携手打造“一程多站”旅游线路,透过壮大文旅市场主体、推动多元文旅业态、升级旅游要素供应品质等举措,支持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据了解,为期三天的澳门旅博会将于4月28日结束。展会期间,合作区经济发展局还将安排近150人的国际买家团亲临横琴实地考察景区设施及投资发展环境,体验“一程多站”精品路线及通关便利措施,深入了解横琴文旅产业发展。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Add New Play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