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有故事之油麻地
如问起油麻地年长居民,上世纪中期上海街的模样,他们必定会告诉你:「仲旺过弥敦道。」作为当年九龙及新界巴士的必经主干道,它的两端又分别是旺角码头及佐敦道码头,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那时九龙最主要的商业中心,沿街店铺人声鼎沸,也就是在这里,安装了最早的霓虹灯。尽管弥敦道扩建完成后,油麻地不可避免地走向老化,上海街生意逐渐缩减,商业中心亦渐渐转移向旺角,但仍有些许老字号店铺,于岁月荡涤中,坚守在这条街上。因时下疫情,店铺生意冷清,不少店主作最坏打算,「做唔到就关门。」 ■文、摄:香港文汇报记者 黄依江
行走于上海街,旧日商业的繁华兴旺经已不再复现,世俗烟火气氛却沉淀得恰到好处。对那些于此地日复一日经营着具有几十年甚至百年历史老店的店主来说,开店已是他们的生活;而走进他们店铺的,是顾客,更是老友。但上年开始的社会动荡连同今年的疫情,扰乱了街道的平日温情,萧条的经济环境下,这些老字号也有着相似或不同的甘苦喜忧。
上世纪60至80年代好繁荣
「成昌表行」开业六十余载,店主吴汉辉记忆中最为困难的时期是二十几岁刚刚创业之时,其次就是当下光景。由上年七月开始,店铺生意都不是很理想,而近日更受疫情影响鲜有人光临,营业时间也从以前的十点半到晚八点,改为晚七点就收。大部分时间,吴汉辉都一人独坐店中整理存货。
「现在好少表行提供修表服务,最多寄回代理公司去修。」从业多年的吴汉辉未曾打算退休,他原本秉持「只要自己尚还健康就继续经营」的念头,做好本已经不多的生意。他怀念社会安定且无疫情的时候,每日修表之余与街坊、熟客闲话家常,也偶有游客会从毗邻的喧闹庙街转至上海街来光顾他的表行,「安安分分地做,便还过得去。」
不想近来他又重新开始烦忧租金问题:「因为疫情,无人出街,我仲需交租,有困难只得自己捱。」已入耄耋之年的他深谙行业式微,尽管心中不舍这个苦心经营多年的老字号,他仍是不准备收徒接手:「学这个可能揾唔到食,不害人了。做唔到就关店啦,可惜都没办法。」偶尔他也会想起上海街最为兴盛的时代,叹道:「上世纪60到80年代都好繁荣,现在油麻地整个区都老化了,街道也跟着老化。」
旧铺熟客 互不离弃
传统上海理发店俗称「上海铺」,上世纪80年代曾在香港风靡一时,但如今,上海街仅剩唯一一家上海理发厅「新东亚理发店」。店主梁成夫妇,在经历了前业主收铺、店铺停业后,2013年又辗转从街的一侧搬到了另一侧的现址重开,仍是在唐楼二层。迁徙之间,梁成已在这条街上为人们剪发半个世纪之久。店铺最近生意冷清,连结识几十年的熟客都少了光顾,原本那些老客,即使现今已搬走至天水围、元朗地区,都会每月不辞辛苦回到上海街来找梁生剪发、剃须,但因为最近疫情,大家都纷纷避免出门,梁师傅表示理解:「人之常情嘛。」虽门庭冷落,夫妇二人仍坚持照常营业,避免有老友扑空。正说话间,店铺门响动,走进来的老人家是特地从沙田前来找梁师傅剪发剃须,梁师傅便忙活开来。
「不开店,在家两个人无端端对住,也没意思。捱下先啦,等到疫情结束会好点。」梁太说。「捱」是梁太说得最多的字眼:「租金、水、电都是少不了的负担,即使我们不需要人工,都需要搞定这三样东西。没办法,都要捱。」旧式理发亦是式微的行业,梁师傅亦无收徒打算:「这一行前景不太乐观,几乎没有前景可言。你教会徒弟,他都未必揾得到食。况且后生仔都不学这个,他们会去学新潮的。」他所计划的未来,也只是趁自己身体康健,尽可能长久地将店铺撑下去,服务和陪伴街坊、老友更长时间。
谨承传统 守护祖业
相对于租铺营业的老字号,拥有自己物业的商户会稍许轻松,但亦无法绝缘于萧条的社会现状,店主们无意做大生意,都是尽力守住家业即可。拉扯住他们店铺大门的,一方面是想守住上代艰辛构筑的品牌信念,另一方面则更多是多年深厚街坊情谊的羁绊。
「镜明画框玻璃」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店主陈汉兴的阿爷于1927年就创立了这间店铺,自搬至上海街以来也已有六十多年。上年的社会动乱开始油麻地游客骤减,生意变少让陈老板略有烦忧,但仍有诸多熟客不离弃,光是受访期间,就有好几个老客到访,或是来取裱完的画,或是购买相框,交货之余,陈生总会和他们闲聊几句,亲密恍似家人。陈汉兴爽朗地说:「周围人都好熟,大家常常在一起聊天,聊什么都得,无不可言。」
「做生意最紧要就是,唔可以呃人。」陈汉兴始终铭记着父亲的教诲,一路做到今日经历过好多时代,也见证了同一条街上许多店铺的兴衰,单是近几年,他就亲眼看到七八家邻铺执笠–「没人接手做,就卖掉了。」陈汉兴有他自己的坚持:「这是我爸爸交给我的祖业,绝对不可以卖掉,做不动便租出去。」他并不打算将店铺交由子女接手,因为他认为做生意,光有学识没有用,重要的是社会经验要丰富,即使有天自己退休,他也要确保接手那人有能力可使得「镜明」品牌长青,经营永续。
知足常安 睦邻为乐
「后面的新填地街,早年是海边,有很多『水上人』在那里泊船,上岸买东西,然后再回到船上出海数月。」祥盛檀香扇庄第二代传人罗业强和太太,也清晰记得上海街最鼎盛的风光。祥盛在上海街屹立60多年,最早卖檀香扇,后来也开始卖香,时至今日,卖香变为主营业务,旧日的檀香扇却只余下少量珍贵存货,「?家系非卖品喇,自己作收藏。现在檀木好贵,也没有制作的师傅了。」罗生说。透过店内商品的流变,可清晰看见岁月流过的痕迹。
在经营发展方面,罗太比较「佛系」:「我和我先生只想要维持日常生活的费用,以及能供子女读书就够。」提及开店乐趣,她倒觉得在于和老友、顾客的日常交际中:「这一区大家关系好好,识咗几十年,见到就打招呼,也会互相帮忙。」同时,罗生夫妇也是出名的热心肠,有些街坊老友不懂得电脑、智能手机怎么操作,就会拿到店里来,罗生夫妇会负责解答。「有时来只是来聊天,买不买东西都无所谓,大家谈天才是最开心。」罗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