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背景的社交媒体账号以对比手法嘲讽印度疫情,引发围绕中国涉外舆论取态的激辩。有中国学者指出,中国援助印度是大局战略,冷血嘲讽则是给国家形象拆台。
中共中央政法委微博账号“中国长安网”本月1日把中国火箭升空及印度火化冠病患者遗体的照片并排对比,配上“中国点火vs印度点火”标题,帖文引发争议后被删除。
继《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沈逸在微博隔空辩论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储殷周一发文加入讨论。他问道,如果中国丧失了道义上的优势,在世界面前表现出对其他国家的疫情失控赤裸裸的幸灾乐祸,“我们的国家形象在哪里?我们的软实力在哪里?”
他指出,中国的外交要讲国家形象,一定要抢占道义制高点,不能离开人道主义。“不做‘圣母婊’绝不意味着我们要表现出来‘没人性’。”“圣母婊”是中国网络用语,指的是无原则底线地包容他人,不论客观事实,主张用“爱”“善”等理念解决一切冲突。
储殷形容这件事是“非常严重的外交事故”。他提醒:“我们一定要想一想,我们崛起中的国家,呈现给那些对我们并不放心的世界一个怎样的形象,才是真正对国家有利的。”
“中国长安网”的帖子,引发中国网民两极化讨论,并被一些人气博主关注。沈逸早前发帖称,这张对比图“挺好的”,还称“圣母婊”要刷情怀“就请去印度烧柴”。胡锡进随后发表“与沈逸教授商榷”的贴文称,普通人以个人名义发类似贴文没问题,但是“官方机构账号必须克制”,以这样的方式博取流量,不是官方机构账号应当做的。
沈逸回应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适合用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尤其是战略博弈的过程中。
中印关系因去年边境冲突,以及印度对中国科技企业采取的限制,陷入低谷。印度今年初加入带有对抗中国色彩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被视为在中美博弈中采取亲美立场。
在印度疫情肆虐时释放善意并伸出援手,被认为是中国改善与印度关系的契机,但中国一部分舆论却对援印持反对态度。
中国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中印之前的一系列摩擦,“让中国民众感觉到不舒服,对印度存在不满,这是客观事实”。但他认为,印度当前面对的严重疫情,大量人员死亡,已是人道主义灾难。“这两者之间不能也不应该挂钩……(中国)不能以自己的强大,嘲笑印度的困难。”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受访时也认同说:“任何时候,利用别人的灾难获得幸福感、进行嘲讽,这都是错误的。”
有观察人士指出,个别媒体博眼球并不代表官方态度和立场,但疫情大流行后期,中国媒体确实频频通过对比手法,彰显国内抗疫成效。
张家栋指出:“全世界水深火热,我们肆无忌惮拿别人的痛苦和我们的幸福做比较……从道德上讲这是不应该的,从利益上看,对我们最终也是不利的。”
他反问:“我们要树立一个强大又温和、关爱世界的形象,但却变成了一个强大蛮横、心胸狭隘的形象,这个形象是我们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