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卢光明,是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为该奖开设26年来首位获奖的放射学家。对此,卢光明对香港文汇报记者表示,「中榜的虽然是我,但实质是何梁何利奖对医学影像行业在医学领域里作用的重视与肯定」。从事医学影像诊断38年,卢光明是中国最早开展磁力共振成像临床应用的医师之一,他创新转化影像诊断技术体系,在心脑血管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早期精准诊断和防治关口前移等关键科学问题上屡屡重大创新,推动中国医学影像诊断由临床辅助检查,跃升成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的决策依据,诊治病人无数。●香港文汇报记者 陈旻 南京报道
多年来,医学影像被称为医学「战场中的侦察兵」,如今,「洞察秋毫的侦察兵」已成为「运筹帷幄的参谋长」,担当着提供疾病筛查和诊断、治疗决策最主要的依据。中国医学影像临床角色的性质改变,卢光明功不可没。他却认为,是先进医学影像设备的出现,为放射医生提供了将诊断技术应用转化创新的条件。
提升影像诊断医学地位
「2006年,双源CT和大于64排CT的出现,对于医学影像领域的发展是个分水岭。」卢光明解释道,传统影像设备在扫描心脏及冠状动脉时,因心脏搏动使其成像很难达到临床诊断要求,64排CT更宽的探测器及双源CT两个球管同时采集人体图像,「使得解决活动器官成像的临床难题成为可能。」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长期是心脑血管病精准诊断的主要手段,但因需经动脉插管,且有致残和死亡的风险,致使相当多的病人对此极为恐惧。
2004年,一个冬日的下午,南京一位病人拿着医生开具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单急切地找到卢光明,他因心慌胸闷、胸骨后疼痛,被医生诊断为冠心病,急需查找病因。了解检查方法后,这位身高近一米八的大汉坚拒接受检查,追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卢光明感叹道,「太多病人认为这项检查冒险,根本不敢碰。」当时卢光明用16排螺旋CT开展了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研究,却只有部分病人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研低辐射心血管CT方案
「是否能以无创检查替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用于冠状动脉成像」成了卢光明的科研目标。2006年,医院引进了双源CT,卢光明率团队研发应用关键新技术,建立了心脑血管病CT规范检查的技术和应用体系,使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成为冠心病检查的首选无创影像检查手段,并实现了CT诊断从解剖到功能评估的跨越。
为降低辐射剂量,拓宽CT血管成像检查适应症,卢光明带领团队反覆尝试构建不同的成像模式,于2013年研发建立了超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体系,在国际上首次将70千伏管电压、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心脏CT扫描方案应用于临床,诊断准确性达93%。这一系列自主可控关键影像技术的突破,为冠心病患者的评估提供了最佳影像技术。
卢光明的研究解决了心血管病CT检查看得清、看得精、看得全、更安全四大难题,促进了心脑血管病诊治关口前移。研究结果在中国、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专业期刊上发表。
领跑中国医学影像应用
先进影像设备所提供的新技术只是奠定了其应用于临床的条件,「实际上你如何将新技术用好、再造却很关键。」卢光明记得,2013年,他携一项基于影像设备的新技术应用成果参加评审答辩。一位专家质疑道:「你的成果是CT在心血管疾病检查中的应用,但如果没有CT,你能做吗?」这名专家断言道:「可见是设备重要,并不是你有多大本事!」
现场另一位专家却开腔反驳:「话可不能这么说,好多人家里都有钢琴,但是钢琴家弹出来的曲子,大家都买门票去看。邻居家弹钢琴,你会买门票去看吗?我们这个行业的先进设备要看谁来用、用在哪些方面?」
卢光明说,「正是这个专家的打抱不平,我的成果被评上奖。」卢光明在内地首创活动器官成像体系的成果,在内地医学界引发强烈反响,迅速被推广应用,启迪并推动了内地医学影像行业对新设备、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热潮。
「医生为病人而存在」,卢光明说,自己能成为为病人延续生命的医生,「人生便没有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