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20年箱包,从没碰上这么难受的时候。」福建省泉州市某箱包厂老板黄炯章在他偌大的办公室里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第一个复苏的客户在东欧,5月份火急火燎下订单,要求6月底一定要出货,而且线下款全部改为线上款。「因为疫情导致消费习惯改变,海外电商站到了风口,或将给内地外贸企业带来巨大机遇。」黄炯章说。
对作为国家出口创汇十大行业之一的箱包业而言,当下或是「挑战」与「机遇」并存。香港文汇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随着全行业景气指数持续下滑,断尾求生、转型保厂愈发普遍,而另一股「暗涌」则是,箱包企业正在自发组建行业生态链平台,寄望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共生共荣。■香港文汇报记者 蒋煌基 泉州报道
福建泉州是中国重要箱包基地之一,其运动、休闲软包系列约占全国同类产品至少三成。往常每年开春至6月,是内地箱包企业生产旺季。「今年老板难啊。」已经在泉州辖下丰泽区开了15年箱包厂的张德水(化名)在欧洲逐渐解封的5月份,才把今年的生产接续起来。「前两个月接单、生产、出货,现在开始青黄不接。下半年海外市场主要销库存,没了订单,对于生产企业,可能会更惨。」他说。
昔订单稳定 今主动出击
虽说年年难过年年过,但以箱包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更多是在压缩成本,削薄利润。贸易战阴霾叠加疫情,导致订单锐减。黄炯章有一位客户,正常3月下夏季订单。原本每年稳定的两万个登山包,今年仅剩4千个,下滑了八成。黄炯章刚入行时纯利高达30%的箱包业,如今仅维持在5%左右。
张德水的箱包厂已经做到当地规模以上企业,仍倍感压力。身边同业因为贸易战和疫情,撤走逃亡伤的不少。「其实压力非常大,有上顿没下顿。」以前订单基本都稳定循环,如今张德水要时不时明里暗里提醒客户下单,「生怕客户『忘了』我们」。
利润率下滑,订单锐减,一点点压垮众多出口型「夕阳产业」。
加科技元素 转产线上款
谈及贸易战,港商李先生仍耿耿于怀。「箱包关税暴涨到42.6%,我最大的客户、也是最好的客户在美国,去年一张订单,关税要800万元(人民币,下同),跟客户协商后各承担一半。」客户告诉他,他们也很痛苦,「利润都没了,怎么做。」
疫情之下,危中有机。拥有自主设计研发能力的黄炯章,如今的箱包生产主要集中于户外和专业运动。「这类群体相对高端,运动意识也比较强,疫情缓解能够率先复苏。」他们工厂内正在赶工的箱包,即为了保障9月份欧洲上市。他的不少海外订单,也正在由线下款转线上款。
不久前,黄炯章与朋友一起拿下了欧洲一份特殊订单。「我们在户外背包内加入加热系统,为极地运动人体进行智能控温供暖,第一个测试订单1万多个箱包已经发货。」相比只接单、不需自主研发的纯代工,黄一直强调要在传统产品中加入科技,提升附加值饮头啖汤的同时,强化议价话语权。
培育生态链 破恶性竞争
据报道,中国箱包行业总产值约3,500亿元,分布在内地约30个箱包产业基地、5个箱包集群,包括广东东莞、福建泉州、河北白沟、浙江平湖等地。而意大利一年箱包产业产出316亿美元(约2,187亿元人民币),高端箱包集中地法国,产出则更高。
对低价竞争的反思,加之眼见庞大市场,箱包业开始进行产业链整合。泉州业者甚至提出,希望培育「箱包产业生态链」。「这并不是只建『网络商城』平台,而是重在培育生态链。」不具名业内人士透露,该生态链要让懂设计的在上面「卖」设计,原料商直接对接生产,打通生产各环节和国内外市场,「不仅需要考虑生态链的『商城』功能,还要涉及原料、生产、物流、人才和生活配套等,形成造血供血功能。」
该生态链被寄予了厚望。「虽然培育过程不易,一旦形成,会产生庞大效益。」黄炯章说。据悉,该生态链平台自去年年中提出项目构思以来,目前已形成初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