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小康之家,从小喜欢科学,梦想与大自然和动植物为伍。谁知,一场金融风暴打破家中安稳,却未击倒少年志向,逆境之中仍能自强,考获令人艳羡的从医机会。本来安稳工作和丰厚收入已近在咫尺,少年此刻却想起心中愿望,矢志以科学家身份「医治地球」,以解决地球环境问题的方式改善人类健康。80后香港青年科学院创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地球系统科学课程副教授戴沛权,近日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分享自己昔日凭全额奖学金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修读环境工程,学成归来回馈香港的故事。国家和香港近年致力迈向碳中和,他深信现在正是大气科学家们拥有最多机会、最能作出贡献的时刻,更希望凭自身经历,帮助更多学生探索自身方向,追寻理想。 ◆香港文汇报记者 姜嘉轩
戴沛权记得,自己小时候已对大自然很感兴趣,「会到郊外捉昆虫、蜗牛之类回家养,幻想自己成为纪录片中的动物学家,带观众走入森林,解说动植物的生态和习性,以及如何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
他的学业成绩一向出众,但成长过程中没有科学家楷模可以借镜,「朋友也好,家人也好,大家都不会觉得科学家是可行的发展方向。」在社会的既有观念下,读到书又喜欢理科的最佳出路只有读医。
中学阶段,戴沛权原本安稳的生活迎来巨变,「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父亲的小生意倒闭。大约中三开始要申请综援,家人要接受再培训,改行从事建造业工作。」
谈到这段困难时期,他坦言对自己并没有带来太大冲击,「父母都是基层出身,即使以前算是小康之家,但他们不会因为赚一点钱就改变生活态度,不会给我很多物质,也从未坐过飞机旅游,总之三餐有饭食,有学返就算,从来都不是富裕生活。」
真正改变了的,是戴沛权要尽早经济独立的决心,「我好努力申请不同的奖学金,屋企未必能给我的,我就透过奖学金得到,以支持学业。」其后,他取得会考30分、高考8A的学霸级成绩。
「家里比较穷困,做医生养家本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尤其当时他已获中大医学院取录,距离读医只差一步,家人也认为这是顺理成章,「但我高中读了很多跟生态、环境化学、环境污染相关的书本,兴趣愈来愈大,也渐渐意识到成为科学家未必不可行。」因此,他在报读医学院的同时,还申请到美国留学,「去MIT读理工学科,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收到取录信的一刻真的非常高兴」。
获MIT全额奖学金 解开追梦枷锁
然而,戴沛权的父母并不理解他为何要放弃医科这条坦途,且海外升学花费不菲,「爸爸当时直接说『无钱畀你读』,大概是想我叠埋心水读医吧。」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另一封来自MIT的全额奖学金确认信,为戴沛权解开了束缚理想的最后枷锁。
「由细到大读书都是自己负责,因此父母都相信我的决定,但要说真正推动我走上环境科学这条路的,是源于我希望医好地球的幼稚想法。」戴沛权直言,医生可以医人,但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更大更广,「假如可以帮助解决环境问题,是否可以医到更加多人呢?」
凭着这份信念,戴沛权只身远赴MIT修读环境工程科学。当时,他身兼多职赚取生活费,仍乐在其中,「愈读愈钟意,加上跟不同教授做研究工作,早已确定要走科研之路。」
大学毕业后,戴沛权并没有多想,一心就是到哈佛大学修读博士,再回MIT做博士后研究。过程中,他坦言遇过很多起跌,对自己也产生过怀疑,但凭着对科学和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热诚,令他再次确认自身志向,决心成为教授,于研究和教学作出贡献。
受中文科老师启发 盼为国家献力
2013年,戴沛权决定到港中大工作,「当然留美发展也可以,但在我到MIT的第一天起,已打算他日回来将所学贡献香港。」中学阶段,他深受中文科老师影响,对方热爱祖国,包括中国文化和历史,「受他的影响,我也很希望能为国家做一些事。」
当时,国家正值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衍生了不少环境问题。「既然我读的是环境研究,当然希望去帮到手的地方贡献所长。」加入港中大后 ,戴沛权积极开展多项以人类健康为宗旨的研究,并于2015年成为香港首位获世界气象组织颁发「青年科学家研究奖」的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