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中,如天空之镜般美丽的梯田似乎只存在于江南山岭地区,然而在位于秦岭腹地的陕西汉阴凤凰山南麓,神奇般留存一片距今已有250多年历史的古梯田,这便是著名的凤堰古梯田。初夏的清晨,当晨阳透过秦岭山脉独有的薄雾,挥洒在山峦丘陵间之时,星星点点的山村民居掩映于层层叠叠的梯田下,起早赶活的老农牵牛缓步走过,鸟鸣婉转清脆,花香四溢沁脾,一切美好恬静仿若画卷一般。置身其间,恰如与天地融为一体。■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李阳波 西安报道
梯田,顾名思义,就是在丘陵山坡地上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梯田,当时的先民们,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便在丘陵地带筑坝蓄水,使得在丘陵地带大面积种植水稻成为可能。梯田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同时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最佳成果。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梯田这一耕作方式逐渐被淘汰,现在大多成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之地。
陕西汉阴凤堰古梯田由凤江(黄龙)梯田、东河梯田、堰坪梯田三大片组成,总面积1.2万多亩,梯田内分布有自清乾隆年间以来修建的古建筑民居群落10余座,古寨堡20余处,古庙宇、古堰渠、古塘坝等多处文化遗存。
梯田蜿蜒如春螺
汉阴凤堰古梯田历史悠久,人文景观独特,绵延数十公里的梯田,层层环抱着山脊,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大如曲池,小似新月,形状各异,各具特色,阡陌相连,高低错落,层层叠叠。信步其间,从高处远望,梯架的一条条优美曲线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在莽莽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其线条行云如流水,其规模磅礡壮观,构成一副壮丽而隽秀的景观。
大自然鬼斧神工
在采访中,记者偶遇专程从西安自驾来看梯田的七口之家,一家人老幼相携,拾级而上,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温馨和美羡煞旁人。最年长的爷爷,这位退休教授很早就听闻汉阴凤堰古梯田的风采,但始终不能亲睹真容。这次一尝宿愿,老先生看起来非常开心。站在山峰的最高处,梯田美景一览无余。「灰白相间的乡间小屋,蜿蜒交错的小溪,偶尔传来的牛叫声,层次分明的梯田,真是千姿百态,气势磅礡,恍若仙境,让人心旷神怡。正所谓集山、水、田、寨、村、屋、庙、农为一体,融浑厚、雅致、奇趣、清新、壮美于一身,雄哉,壮哉。」
听到爷爷的感叹,正值髫年的小孙女不禁抬头问到:「爷爷,刚才听那位阿姨讲,这里从山脚一直到山顶,每个季节梯田还会变换不同的色彩,是真的吗?」爷爷笑着回应说:「这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也是大地母亲对儿女们无私的馈赠,只要我们保护好生态,大自然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农耕文化活化石
据悉,清乾隆初年,陕西汉阴黄龙、东河、堰坪一带山大沟深、荒草遍地、人迹罕至,仅有少量原住人口。由于蛮荒闭塞,当时的原住民不熟悉梯田耕作方式,也没有开挖修建梯田。至乾隆二十一年后,从湖南、湖北移居当地的移民才引入修建水作梯田的耕种方法,逐渐形成万亩古梯田。由于山大沟深,闭塞落后,这里的古梯田在很长时间内都不被人所知。
直至2009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陕西省才在这里发现大面积古代梯田,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鉴于该处古梯田为目前秦巴山区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且位于南北文化交汇地,除古梯田外还留存有10余处清代古民居、古寨堡等与梯田开发史密切相关的文物建筑。专家认为,该处古梯田是中国移民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山地农业技术体系的集成,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水利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