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大草帽,穿着巴基斯坦传统的宽松长衣,露出被晒得黝黑的皮肤,赤脚游走在水稻田间……在巴基斯坦推广杂交水稻的「90后」中国青年代英男,通过短片记录他在当地的故事,吸引了17万名粉丝。从2017年毕业后加入隆平高科国际业务部后,代英男平均每年有7个月呆在巴基斯坦,负责杂交水稻的市场推广工作。由于种植理念的不同,在当地的宣传工作需要代英男亲身上阵示范,务求令当地人接受被视为「苛刻」的现代化种植方式,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推广。 ■香港文汇报记者 姚进 湖南长沙报道
香港文汇报记者在湖南长沙见到了代英男,他皮肤黝黑,这是长期在户外工作,特别是巴基斯坦的烈日暴晒留下的印记。本来他早该赴巴基斯坦开展工作,却因疫情阻断航班,至今已留在长沙长达半年。
他非常想念那边的工作和生活,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让他能够尽快返回工作岗位。代英男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可见于其用来记录海外生活的抖音账号─「小代在巴基斯坦种地」。账号发布的500段短片中,大部分都是在稻田工作的场景。
但无可否认,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差强人意的衞生环境等硬件问题的确是代英男和同事们在巴基斯坦工作需要面对的挑战。但最大的困难,无疑是当地的天气及价值观上的差异。
人生首中暑 幸获巴人照顾
巴基斯坦南部地处热带,水稻种植期间,隆平高科巴基斯坦项目部所在的信德省的平均气温超过30℃,进入夏季后地表温度最高甚至能达到52℃。为了讲解及示范人工授粉等重要的耕种节点,项目部职员经常需要在田间连续待五六个小时。单单在田里走一天,袍衫就反覆地被汗水浸透再被高温晒干。酷热的天气,使代英男入职不久就经历了人生第一次中暑,他忆述当时在床上休息的3天期间,头晕无力、不停出虚汗。
还好有巴基斯坦同事得知代英男的情况后,不但为他买药,更轮流照顾中暑的他,之后又传授了许多当地防暑小技巧。「这次中暑后,我对巴基斯坦人的感情又加深了一些,在异国他乡得到他们的小小帮助,都让我很感动。」代英男说。
水稻亩产增 巴农心服口服
而代英男等人之所以需要手把手讲解如何种水稻,正是为了改变当地人的传统耕种观念,让当地人接受更加科学、现代的种植技术。巴基斯坦人信奉「产量是靠上天保佑的」,这种靠天吃饭的理念,让他们无法理解中国人的要求为什么如此「苛刻」。以简单的除杂为例,当地人认为,水稻长在田间就是上天的恩赐,不应该被拔除。
为此,代英男的前辈们不得不手把手地向当地人教授人工授粉、肥水管理、除杂等技术,希望透过一边种植示范,一边摸索创新,慢慢引导种植户改变。
从播种、秧田管理、移栽、大田管理到后期的花期预测、人工授粉、收割,中国专家用一整套先进的耕种理念,「颠覆式」地改变了当地农民对水稻种植的认知。当地种植户3,000多亩水稻的亩产量,从毛重500公斤增加到900公斤。实实在在的成绩令当地农民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