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方根民:
农历三月下旬,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一处海拔1,200米的盆地,春风拂过,泉瀑潺潺,阵阵清香流动–千余亩有性系品种的茶树群(编注:有性系品种用种子繁殖,个体间特征特性差异较大)渐次吐露绿芽。等待了四季的轮回,高山茶的丰收盛宴姗姗来迟,常平地茶的采摘晚了一个月。国家级非遗项目绿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方根民一边俯身细看嫩芽,一边笑着说:「前几天温度比较低,这两天开始放晴,正好形成了一个小温差,有利于叶子累积更多有机物。这批次的鲜叶绝对可以做成顶级的茶叶。」
■文/图:香港文汇报记者 王逍 江西报道
「70后」方根民在幼年身高尚不及锅台时,就会站在凳子上炒茶了;早上采茶一小时后才去上学,放学回家后再帮忙挑拣茶叶。如今,他已钻透中国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和黑茶(以发酵程度由低到高排序)的制作工序及茶文化,甚至能从一片鲜叶中感知未来三天天气变化。
他表示,气温变化主要体现在叶子的软硬度。叶子软则气温高;叶子硬则气温低;叶子鲜亮则气温平稳,最好采茶;叶子光泽暗则将下雨。
创新低温制茶 泡七次仍香
在泡茶之前,方根民邀请香港文汇报记者一同醒茶闻味,每一款都有独特香味,譬如,板栗香、糯香、花果香。伴随开水入壶,绿茶叶子倏尔舒展,汤色呈透亮,入口不苦,回味甘甜。当至第七泡时,壶底茶叶依然鲜绿,散发植物芳香。他说:「这全是茶叶原色原味,无任何香精和色素添加。秘密就在于我们的技术。」
2001年,他决定重点开发婺源名优茶,对因工艺导致的绿茶颜色不绿、汤色不清、香味不足等问题进行优化。
由于手工制茶难达到标准化,他便在传承手工的基础上结合设备制茶,以在颜色、汤色、香味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参数。每天不断有鲜叶被投入试验,当颜色绿、汤色清的参数均达标时,香味却始终守不住。
冥思苦想之时,方便面里的蔬菜调料包,让他茅塞顿开。经过谘询,他了解到,这些蔬菜是经过冷冻干燥处理(将含水物料冷冻到冰点以下,使水转变为冰,然后在较高真空下将冰转变为蒸气而除去),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品的色、香、味,浸入清水之中即可复原,还能长期保存而不变质。于是,他果断投巨资定制氮气保鲜设备,一改传统,以高温300摄氏度「杀青」,创新以摄氏零下110度低温制茶,让茶叶原香味更丰富、散发香味时间更持久。
助推产业发展 构良性生态
逾20年来,他推动婺源茶叶「复兴」的初心不变。在摄氏零下110度制绿茶,让绿茶成为了其他五大茶类的基茶。也就是说,一片鲜叶可以按照发酵程度,顺向转化为六大茶类。因此,身兼婺源茶博府集团董事长的方根民经常向周边朋友、主政官员及业内专家普及婺源绿茶的「前世今生」。
「对我而言,非遗传承的意义并非是简单的手工做茶,也不是商业噱头或者唯高价茶马首是瞻,而是能够助推茶产业集约化发展,茶农、茶商、消费者三要素能形成良性生态闭环。」
人机合作加工 破壁机「醒茶」
每天,从高山盆地里采摘的鲜叶都要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车程,送至位于婺源县城内的加工厂房区。机器日夜高速运转,工人在忙着进行送料和中转,方根民则在机器出料处接起一把半成品,感知加工过程中水分含量;或闻茶叶气味,推测已设置的机器参数,是否需要调整。
他指着角落处一款不起眼的小型机器称,该机器以物理撞击的方式进行细胞破壁,可以「叫醒」茶叶内蕴藏的芳香。
「这也是无意之间发现的。有一次,我尝试了很久都无法『叫醒』茶叶的香味,有点生气,就顺手拍打了几次茶叶,竟然成功了。我试验了几次,发现『叫醒』茶叶就像调教顽皮的小孩一样,偶尔要打下,但是这个打的力度和次数是要控制的。否则,过犹不及。」
据悉,他将「摇青」、「揉捻」、「萎凋」等古法技艺,进行标准化操作,通过「控光」、「控温」、「控湿」等方式,把控茶叶发酵程度,打造成六大茶类及药用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