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Are United

劲爆关注

鉴于极低的脑瘤病发率,关于脑瘤的醒觉教育并不常见,以致许多人对脑瘤认知不深,这却造成人们一旦获知是脑瘤患者,觉得自己大限已至而郁郁寡欢。脑外科专科医生伍佐珉说,情况并非全然悲观。只要在身体第一次出现异常头痛合并癫痫或呕吐,或是走路不平衡几乎摔倒等类似中风的症状,都应尽快求医,这可以大大减少它对脑部和人体造成的伤害,甚至能让脑功能恢复到理想的水平,往后的生活素质不受影响。
脑外科专科医生伍佐珉指出,脑瘤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脑瘤(多属良性),另一种是从其他身体部位转移过来的癌细胞造成的脑瘤(多属恶性)。一般上,良性脑瘤在守卫森严的脑部里“生于斯,长于斯”,成长速度也比较缓慢,以致患者在进行身体检查之前,并无觉得有何异样。
“所以,并不是每一种脑瘤会造成患者不适。有些患者发现时,脑瘤体积已很大,但他并无觉得不妥,即毫无症状,或只是偶尔头痛而已。”但究竟是何种头痛,才属于脑瘤“专属”的头痛?伍佐珉说,头痛不像体温、血压可测量,得到客观的数据。所以,一般上医生不会只是以患者头痛的症状就判定是长了脑瘤,仓促让病人进行脑部扫描和动手术取出脑组织检验。
至于恶性脑瘤,它是由攻击力强的细胞造成,而且发展迅速。一般上恶性脑瘤多是从身体其他部位潜入脑袋的“过江龙”。这些癌细胞主要是来自乳癌、肺癌、肾癌、甲状腺癌与大肠癌。由此可见,曾经罹患这5种癌症的患者是继发性恶性脑瘤的高危者。
高危群
询及哪些人是原发性脑瘤的高危群,伍佐珉医生指出,造成原发性脑瘤的原因与一般癌症的主因几乎相同,换言之没有人的脑组织是特别容易自行长瘤。他进一步解释,如果某个人出现以下所述的情况,患癌的几率较高,包括脑瘤。
年龄:只要年纪越大,长瘤或患癌的几率都比年轻一代较高。
辐射:如果经常暴露在辐射的环境中,患癌或长瘤的机会较高。不过,伍佐珉医生澄清,所谓的辐射指的并不是说我们长期接触电子产品,毕竟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成果显示它们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谓经常暴露都在辐射环境指的是在核泄漏的环境生活的居民,或曾经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如日本311大地震发生之后,核能厂严重受创以致核泄漏。”
抵抗力:抵抗力较弱者,患癌的机会比较高,如艾滋病患者。至于大流行感染病新冠肺炎病毒造成的多重器官发炎可能造成的免疫力低下或会提高患癌的几率?伍佐珉医生指出,鉴于新冠病毒的历史尚短,目前还没证据显示它与患癌有关。惟伍医生担心的是新冠肺炎造成的“长新冠”(long COVID)症状会误导患者。
““长新冠”(long COVID)的一些症状与脑癌相同,如脑雾,头痛,记忆力衰退,头晕,嗅觉有问题,这或会令已经不知不觉长了脑癌的患者,误以为出现在自己身上的脑雾只是“长新冠”(long COVID)的症状而不以为然。一旦发现是脑瘤所致,可能已经无法医治。”
询及经常缺氧的人会不会造成脑瘤?他说,就如住在高地的人们,他们得到脑瘤的几率是跟平地的人一样。他补充,其实大部分的原发性脑瘤是无缘无故地形成,是细胞基因自动变异所致,从正常的变成不正常。
他解释,脑瘤形成可归因于脑细胞新陈代谢的循环受干扰有关。在正常的情况下,脑细胞因衰老或受损凋亡后,身体会长出新细胞来取代它们。可是,有时会出状况,如已衰退或受损的脑细胞该死却没死,或在身体还没需要新细胞时,它们却长出来了。它们就形成一个组织名为肿瘤。“这就是为何有些年轻人没有暴露在辐射,也不曾患过其他会削弱身体免疫力的疾病,却患上脑瘤。”
换言之,原发性脑瘤无法预防。而据他所知,原发性脑瘤占了病例的大部分。相较之下,继发性脑瘤或仍有预防的机会,即从预防乳癌、肺癌、肾癌、甲状腺癌与大肠癌着手,就可减少患上脑瘤的机会。
治疗
脑外科专科医生伍佐珉说,不管是确诊为良性还是恶性脑瘤,医生第一步会考虑开刀,以便确定瘤的类型和性质。第二个需要开刀的原因是不让这瘤占据大脑的空间,不能让这瘤压迫脑组织以致脑功能受损,以及防止瘤入侵和破坏其他健康脑组织与脑部微细血管。第三、这有利于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如果是恶性,就需进行肿瘤治疗,如放射治疗以缩小脑瘤的体积。至于化疗,这较适合正发育中的孩子,因为他们不适合进行放疗。
一般上,许多良性的脑瘤可以通过切除手术治愈。
“及早诊断与高科技的帮助可以改善病人的疗效并提高他的生存率。采用脑部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MRI)让医生能够精准地看到肿瘤所在的位置,然后尽可能在不伤害病人其他组织的情况下,取出所有的肿瘤。切除手术的高效率则归功于高强度手术显微镜(HIGH POWER OPERATING MICROSCOPE)、手术导航系统、ULTRASOUND ASPIRATOR(把肿瘤组织破解成小碎片)。
当然,良好的麻醉技术也很重要,让这个需要长时间进行的脑瘤切除手术可以在安全情况下完成。一般上,许多良性的脑瘤可以通过切除手术治愈。”
伍佐珉医生重视紧随脑肿瘤治疗的脑部复健疗程。“这很重要,它尽量提高患者的康复程度,并尽可能大幅度恢复其脑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
至于其他部位癌症导致的继发性脑瘤,他说,值得庆幸的是乳癌和肺癌的新药物的品质已提升,即使癌细胞扩散到脑部,药物可以控制得良好,患者的复发率低。
他提醒,术后的复诊是必须的,以确保病人的情况良好,享有良好的生活品质,同时病人需定期检查和扫描,以在复发时尽快采取行动医治。
头痛合并癫痫需尽速求医
无论脑瘤是良性的毫无症状还是恶性的取人性命,脑外科专科医生伍佐珉说,每个人并不需要对脑部进行定期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脑组织的异常,迅速治疗。“毕竟,在我国患上脑瘤几率仍是微小,约每年每100,000人中有2至5人是患者。若是发达国家,约每年每100,000中有10至20人是患者。但我们不排除这有可能是有人已患上,但因为他没有出现症状,所以没求医检查。”
所以,尽管如此,低罹患率不代表脑瘤疾病不被重视。伍医生警惕,如果脑部出现有别以往的头痛模式,务必检查。“一般上,经常的头痛的人会辨认出头痛的感觉很不一样。但是,如果感到头痛又突然出现癫痫(俗称羊癫)),而且还是第一次出现这情况,最好尽快求医检查,即便出现癫痫症状的患者只占了整个脑瘤病例的约20%。”
他也提出警惕,若是发觉手脚反应迟钝,四肢乏力或很难控制,走路不平衡,开始无法好好说话,或无法明白别人说的话,或视力开始模糊等类似中风的症状,这也可能是脑瘤造成,建议求医检查。即使不是脑瘤造成,也需求医,毕竟这已经在显示脑部功能已出现故障。
询及脑瘤的遗传性,他说,一般上脑瘤的遗传性不高,相对来说,只有一种脑瘤是比较有机会遗传,即NEUROFIBROTOSIS TYPE II,如果父母其中一人是脑瘤患者,孩子则需要去检查看看。
出处:光华日报

受到疫情影响,我们几乎是“谈病毒色变”,这种最基础的生命单元著实无解,世界上有无数的病毒,几乎都是它们在欺负别人,侵入生物体内持续繁殖造成生病。然而万物皆有克星,科学家发现一种专门以病毒为食的淡水浮游生物。
“科学警报”报导,病毒只有一个生物作用,就是持续找宿主繁殖,当然,生物体也会有免疫系统对抗病毒,所以过程中也会消灭病毒,但这不是“以病毒为食物”,其中的区别是很大的。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跳跃纤毛虫(Halteria)的淡水浮游生物,是以病毒为食物而成长茁壮,这是生物学界的大发现。
跳跃纤毛虫是一种常见的原生生物属,有几支稀疏的纤毛,状如头上的毛发因而得名。科学家发现,在实验室里,跳跃纤毛虫消耗了环境中的绿藻病毒(chloroviruses),而且纤毛虫确定将病毒做为养料,自己生长并且有余力增加了其种群规模(也就是繁殖)。
绿藻病毒是一种巨型病毒,平时以绿藻菌为天然宿主,因此这种病毒可能对碳循环产生深远影响。众所周知,世界最大的造氧机器不是森林,而是水里的绿藻菌,因此绿藻病毒在杀死绿藻后,会将碳和其他营养物质释放到环境中。这时候,跳跃纤毛虫就能阻止此一过程。
生态学家达尔隆说:“如果你粗略估计有多少病毒、有多少纤毛虫以及有多少水,或许就能算出全球碳循环的准确过程。”
这项研究已经进行了3年,科学家很早就在猜测,单细胞生物可能会以病毒为食,病毒含有一些好东西,包括氨基酸、核酸、脂质、氮和磷。研究人员推断,肯定会有微生物以病毒为食。早期的研究是草履虫,但是吃了病毒的草履虫,大小和数量几乎没有变化,所以分辨不出它是免疫反应还是将其为养料化。
跳跃纤毛虫则在吃了病毒后,2天内增长了大约15倍,而病毒数量下降了100倍。
科学家进一步研究,以萤光绿色染料标记病毒的DNA,然后放入纤毛虫的环境,不久后就看到纤毛虫的液泡(相当于微生物的胃)发出了绿色萤光。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病毒数量下降,而纤毛虫不但成长而且数量增加,足够的养料,使它有余力分裂繁殖。
接下来,研究人员想知道这个现象是否也在自然环境中,需要收集自然界里的食物链流程,这对我们研究病毒与微生物的生态关系相当重要。

悄悄的我来了,挥一挥衣袖,不留一丝痕迹。大肠癌,初期无症状,在温床里滋长,直到发出警号时,才让人惊觉为时已晚。世界第二大癌症杀手,每年夺走100万条人命,大肠癌,究竟该如何预防与治疗?
如果说大肠癌是疾病杀手,那么它会是一名隐形刺客。暗地里运筹帷幄,不动声色侵略器官组织,时机一到,即把人体系统给击垮。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数据,大肠癌是全球第3大常见癌症,仅次于乳腺癌和肺癌,亦是全球排名第二的癌症杀手,仅次于肺癌,每年夺走近100万条人命。根据马来西亚国家癌症登记处(MNCR)2012至2016年数据,大肠癌是男性之中最常见癌症,占所有癌病的16.9%,女性之中则是第二常见癌症,占10.7%。
内科、胃肠道及肝脏专科医生詹儆鸿表示,大肠癌之所以成为全球癌症第二大杀手,是因为患者在早期是无症状的。
“超过45岁者,患大肠癌的机率更高。不过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很少人会自主耗费金钱和时间去做检测。”
为此,他赞赏澳洲的全国肠癌筛查计划,政府会给50至74岁公民邮寄免费粪便筛检工具包,让乐龄人士进行居家检测,提升预防大肠癌的意识。
随着肠道息肉愈长愈大,患者将开始出现生理变化,包括排便频密、排便出血、便秘与腹泻、里急后重(想大号却无法一泄为快)、持续腹痛与抽筋、体重骤降、食欲不振等。
詹医生指出,这时候接受治疗未算太晚,不过可能因为癌细胞渗入肠壁或癌瘤扩散,而导致问题变得更棘手。面对大肠癌的来袭,提早诊断与治疗是关键,他建议民众可做FOBT检测与咨询专业医疗人员的意见。
大肠结构。
大肠癌7诱发因素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排泄器官与免疫器官,人体70%免疫力取决于肠道。
作为全球第3大普遍癌症,大肠癌的诱发因素众多,包括家庭基因、缺乏运动、低纤维高脂肪饮食、超重与肥胖、酒精与烟草。因此,在预防大肠癌上,一个人必须保持规律运动,多吃蔬果与谷粮,少摄动物脂肪与加工食品,少喝酒与抽烟。
詹医生补充,基因遗传会提高患大肠癌机率,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锯齿状腺瘤(SPS)、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黑斑息肉综合征(PJS)。
大肠癌从息肉开始,由小变大,再转为癌瘤。在癌细胞蔓延之前,若能及时检测发现,则可以通过内窥镜(或称结肠镜)切除。
詹医生指出,大肠癌检测分为两个阶段:粪便潜血试验(Fecal Occult Blood Test, FOBT)和结肠镜检查(colonoscopy/stool test)。FOBT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查粪便样本是否有隐血(或潜血)的化验,若检测结果呈阳,则代表粪便中含血,可能是大肠癌或息肉,必须通过肠胃专科医生,进行第二个检测– 结肠镜检查,来断定血的来源。
粪便出血的可能性众多,包括痔疮、克隆氏病、局部性回肠发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若息肉很小并且不具有癌症的可疑特征,它们可以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被移除,可直接切除,若属于癌瘤,病患须进一步做CT扫描与血液检测,以断定癌症的严重程度和阶段。
大马卫生部数据显示,男性患大肠癌的机率略高于女性,而各族之中又以华裔居首。詹医生解释,这大概是受到饮食习惯与烟酒所影响,因此培养良好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可以引领大家走向健康的生活轨道。
热圈套(左)造成肠壁出血和穿孔的机率较高,冷圈套(右)则大幅度降低后遗症。
冷圈套切除息肉
术后出血率较低
另外,息肉体积越小,越容易切除。詹医生解释,之前的医疗科技,是用热圈套切除息肉。目标锁定之后,即把高温传送到圈套,再用热圈套把息肉给切除。热圈套的劣势是,它可能会导致并发症,例如手术完成数小时后的延迟出血和穿孔。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少于10毫米的息肉,可用冷圈套切除。冷圈套的金属丝尖锐,仅0.3毫米细,可快速完成切除,且不会造成撕裂与延迟流血等问题。不过,体积较大或情况复杂的息肉,至今仍须用热圈套方式切除。
息肉(左)与恶化的癌瘤(右)对比图。
 
经过窄带成像术(NBI)滤除光谱后,血管网的纹理变得清晰,更容易分辨癌瘤阶段。
照肠镜前的饮食注意
令人闻之色变的结肠镜检查,它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安全?
结肠镜检查(colonoscopy)用于评估大肠和直肠内全壁的状况。结肠镜检查期间,医生把一根130至160厘米长的软管,从肛门插入直肠再到大肠,该软管的边缘有摄像头与灯光,可以让医生看到大肠的整个内壁。
大肠的平均长度为60至80厘米,在充气之后约120至160厘米。医生首先从肛门插入结肠镜,然后置入到结肠的右下末端,即盲肠。接着,医生在对大肠内壁进行彻底检查以寻找任何异常增生的同时,缓缓而谨慎地取出结肠镜,一般用6至8分钟时间完成,过程必须非常缓慢以免遗漏任何息肉。
詹医生表示,内窥镜的技术有突破性进步,如今已引入了人工智能,以帮助改善大肠息肉检测。 该计划将有助于降低息肉的“遗漏率”,若息肉未被及时发现和移除,最终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成癌症。
另外,詹医生也采用一种额外的内镜技术–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一种内窥镜技术,以帮助他研究和诊断结肠息肉,以及断定较大而复杂的癌瘤入侵肠道的深度。 这项技术是在日本研发,帮助他简化复杂息肉的后续管理——无论是通过内窥镜还是手术切除。
这项技术对大肠癌治疗有绝对的好处,因为它有助避免早期癌症的过度治疗,以结肠镜切除取代大型手术。 通过 NBI,医生能够研究息肉表面的复杂性,特别是血管网络,并提出“光学”诊断。 如果息肉在 NBI特征上被诊断为后期癌症,詹医生就会转介患者进行手术。
在进行结肠镜检查之前,病患必须在前3天就做好低渣饮食,避免影响清肠干净度。所谓低渣饮食,即不可吃喝奶类制品、高纤豆浆、五谷杂粮、蔬菜水果、深色饮料,这些都会影响肠壁的能见度。饮食可改为白稀饭、白土司、馒头、白面条或白面线、海绵蛋糕、去皮鱼肉、蒸蛋、清汤(鱼汤/鸡汤)。在结肠镜检查前一天,则仅限流质饮食,如水、无汽运动饮料、清汤、无渣饮料或无纤维果汁。健康食品与补充剂,应于清肠前3天停止,常规药物则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
那么,动了大肠癌手术之后,是否会影响身体营养的吸收?
詹儆鸿医生表示,营养吸收发生在小肠。小肠内壁的指状绒毛,吸收了大部分营养,剩下的食渣和水分才通过大肠,完成吸收并排泄废物。因此,大肠癌手术并不会影响身体的营养吸收。
通过结肠胃镜,扫描肠壁,侦测息肉与癌瘤。
出处:光华日报

麻疯病自古以来就令人闻之色变,它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会影响皮肤、神经和黏膜,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毁容和残疾。然而,一项令人惊讶的新研究发现,麻疯杆菌可能具有刺激肝脏生长和再生的能力,而且不会造成损伤或出现疤痕。科学家们现在试图以这项发现为基础,做为肝病治疗的方式。
“每日科学”报导,利用麻疯杆菌的影响,有可能使自然老化的肝脏恢复原本活力,也有可能使用这一过程,使受损的肝脏再生,从而减少肝移植的需要。
科学家表示,在肝脏再生研究过程中,原先是使用一种侵入性技术,来催生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分化,来促进小鼠肝脏的再生,但是该技术的副作用是,通常会导致疤痕组织的出现,以及肿瘤生长的风险。
为了克服这些有害的副作用,爱丁堡大学医学中心与美国公众卫生服务部的研究团队,利用麻风分枝杆菌的“细胞劫持能力”,试著改变原本的风险。研究团队利用57只犰狳为实验,将它们感染上麻疯菌,由于犰狳是麻疯菌的天然宿主,因此它们的健康不会太受影响,而是出现共生状态。带原麻疯菌的犰狳,与未染病的犰狳,要是面对肝损伤的问题时,两种犰狳出现不同的情况。
团队发现,受感染的犰狳,会再生成健康且未受伤害的肝脏,并且功能齐全,包括血管、胆管都一切不缺。
科学家认为,麻疯细菌“劫持”了肝脏固有的再生能力,细菌对老化的肝细胞进行指令的重新整理,使这些原本细胞恢复到早期阶段,进而变成新的肝细胞,并长出新的肝组织。
团队希望这一发现,有可能帮助因衰老或是其他原因导致的肝脏受损,可以因此重新恢复活力。目前,每年因肝脏问题而死亡的患者大约200万人。

2022年已经过去,崭新的2023年开始。天文科普专家表示,公历2023年为平年,2月有28天,全年共有365天。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卯兔年为闰年,全年共有384天。
新华社报道,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表示,公历和农历各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历法规制。公历每4年设一闰年。通常情况下,凡公历年数能被4除尽的年份为闰年,2月有29天;除不尽的年份为平年,2月有28天。2023年不能被4除尽,所以是平年,共有365天。
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约29.53天,全年一般是354天或355天,比公历年(也称回归年、太阳年)的365天或366天少了11天。
为了使农历年的长度和公历年的长度接近,古人采用增加闰月的方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有闰月的那一年有13个月,全年一般是384天或385天,叫作闰年。这样一来,19个农历年和19个公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
至于闰月具体安置在哪一个月,这和24节气的“中气”有关。24节气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两者相间排列。加闰月的规则是每个月中,凡含有中气的算正常月份,不含中气的就算上一个月的闰月。农历癸卯兔年的“闰二月”没有中气,所以就是上一个月二月的闰月。
由于被安排了一个“闰二月”,农历癸卯兔年全年共有384天,从2023年1月22日开始,至2024年2月9日结束。
农历癸卯兔年天数较多,还使得这个农历年出现了两个立春的历法现象,即“一年两头春”,也称“双春年”。统计发现,19个农历年中有7个年头是“双春年”,有7个年头是“无春年”,其余的5个年头是正常的“单春年”。

新研究显示,每天只要能多个几分钟剧烈运动,像跑着赶车、跑着上楼梯、跟孩子玩鬼捉人,成人就能降低40%“英年早逝”的风险。
“华盛顿邮报”报导,研究发现哪怕每天只是3分钟“剧烈地动一动”,就算平常没有运动习惯,都有助远离早死。
这份研究的结果与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均表明,只要在生活中增加一些活动强度,就能为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好处,无需额外的设备、指导、健身会员资格或时间。
为进一步找出运动可长寿的证据,这份新研究的科学家们找上储有庞大资料的英国人体生物资料库(UK Biobank),这个资料库含有数以十万计英国男、女性健康纪录,因为当中大多数人加入Biobank后佩带约一周的测量表记录日常运动。
研究人员提取约2万5241名年龄40到69岁间成人的资料,这些愿作为样本而参与研究者都告诉研究人员,他们从无固定运动。
研究人员详细分析样本人员的日常活动细节,根据步伐数字近乎逐秒分析他们的活动强度。
最后研究人员已可描绘出样本人员短时间剧烈活动,例如有人快跑赶搭火车或追逐步履蹒跚的学步孩子,这些高强度活动有时可能只持续一分钟。
可别小看这区区几分钟的瞬间高强度运动。研究人员发现平均每天有4.4分钟这类剧烈间歇性体能活动的男、女性,早死机率比几乎都不动的人低30%。
若把这些瞬间的高强度活动分散在一天内多做几次,效果更好。当人们一天内至少进行3次各别的这种瞬间高强度活动,即便每次持续仅一分钟,相比从来都是慢条斯理的人,早死风险更减少40%。这不需人们养成固定运动习惯,只需加快当下所做事情的步伐,每天至少3次,就能收效。

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上的塞席尔巨龟乔纳森(Jonathan),是目前有纪录的全球最长寿陆龟,推估在1832年孵化的牠,将于本月4日迎来自己的190岁生日。
综合外媒报导,乔纳森出生于1832年,在1882年与另外两隻同伴被送往圣赫勒拿岛,此后他一直住在圣赫勒拿总督官邸,乔纳森是抵达当地3隻乌龟中,唯一倖存下来的,经历漫长岁月,乔纳森已经失明,甚至也失去了嗅觉,不过仍有听力。
据《卫报》报导,金氏世界纪录指出,乔纳森的确切孵化日期并不清楚,但牠在1882年被送往圣赫勒拿岛时推算已50岁。另外,圣赫勒拿总督菲利浦(Nigel Phillips)于今年11月才将乔纳的生日定为12月4日。
乔纳森在1991年和另1隻乌龟佛莱德利卡成为伴侣,但后来佛莱德利卡被检查出是雄性,这同时也是乔纳森没有后代的原因之一。
乔纳森长寿原因,有科学家推测乔纳森生存的草坪周围有许多积雪草,这种草能够不仅利尿,还可以清除毒素、减少炎症和发烧,并促进癒合和免疫,可能是其长寿秘密。
乔纳森也超越传奇射纹龟「Tu’i Malila」的188岁,成为有确切纪录以来最长寿的陆生生物,「Tu’i Malila」据传是由英国库克船长在1777年访问汤加王国后送给当地王室,牠在1966年5月逝世,寿命达188岁。
2016年3月,当乔纳森第一次洗澡的镜头被分享到YouTube上后,数百万人喜欢上了它。画面显示,霍林斯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使用经陆龟专家预先批准的无腐蚀性的洗涤剂,小心翼翼地给它擦洗龟壳上累积的污垢,而乔纳森则神态安详地吃着青草,似乎非常享受。

根据美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使用电子烟的人蛀牙风险比不抽电子烟的人更高,原因是因为烟油裡添加的人工甜味剂和调味剂会附着在牙齿上,形成细菌温床。报告指出,电子烟组的受试者高达79%被归类为蛀牙高风险族群,没抽菸受试者仅60%机率。
综合外媒报导,这篇报告于日前刊登在《美国牙医协会期刊》上,该报告主要作者伊鲁萨博士表示,电子烟的烟油会在牙齿上覆盖一层含糖的黏性薄膜,造成细菌滋生,这种状况就像是睡觉时嘴裡含着一根棒棒糖,非常容易导致蛀牙,因为糖是细菌赖以为生的食物。
此外,电子烟的烟油添加人工甜味剂和调味剂目的是产生不同风味,但当这些东西经过机器雾化,吸入嘴裡时,就会沾黏在牙齿上。
这些人工调味剂甚至会让牙齿中最安全的地方也受影响,比如门牙。门牙的位置方便人们清洁,通常不太容易蛀牙,由于甜味剂的附着,就连门牙牙根也容易蛀牙。伊鲁萨博士表示,电子烟的菸油可能是罪魁祸首,因为它的黏性让糖分在牙齿上停留的时间更久。
伊鲁萨博士也坦言,口腔细菌就是会不断找食物让自己得以大量繁殖,若你选择抽电子烟,接下来的10个小时,细菌会反过来以你吸入的电子烟为食,进而造成蛀牙。

一名英国渔夫近日前往法国香槟区垂钓时,成功钓到一条约30.5公斤重、名为“红萝卜”的巨型金鱼,有望刷新钓到同类最大条鱼的世界纪录。
英媒周一报道,42岁的哈克特近日在法国花近25分钟,成功钓到一条全身橙色大型金鱼。他出尽力气抱起巨鱼合照,之后放生巨鱼,再以茶代酒庆祝一番。
对于能够钓到巨鱼,哈克特形容自己非常幸运,又指一早已在远处看到该条橙色巨鱼在周围游走。该条巨鱼约20岁,约15年前获引入当地,一直甚少被钓客发现。

中国中央气象台18日6时发佈大雾“黄色预警”,18日早晨至上午,辽宁中部和南部、北京东南部、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中部和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能见度不足一公里的大雾天气,其中,辽宁中部、河北中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能见度不足200公尺的“强浓雾”,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50公尺。
此外,19日到20日,华北中南部、黄淮中西部等地仍有大雾天气。
由于大雾影响,华北地区到沈阳之间,多座城市都出现奇景,被记录拍摄下来。受冷空气影响,未来几天华北部分地区将持续降雨、降温,而东北、内蒙古等地则将会有降雪。
与此同时,目前已有天津、河北、辽宁、山东4省市境内76条高速97个路段公路封闭,预计18日中午恢復通行。
由于大雾影响,华北地区到沈阳之间,多座城市都出现奇景。

官方社交媒体
×
×

既然您巳经来了...请您坚持看下去。

新闻事业是一份艰巨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但往往在我们的社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 选择了一个全新的方向走下去。 现在我们开启了一个开放式的《全民记者》资讯平台让您加入我们的新闻工作 行例。注册加入我们的朋友圈、您可以直接上载信息分享。 我们相信这个平台是属于我们的用户群。我们也相信我们用户群的独立性、理 智性及真实性。 资讯爆炸的年代、我们需要真实的信息、我们的平台也需要您的支持来保护我 们宝贵的独立性。 希望您加入我们的好友圈、成为《全民记者》的一员、您的参与对我们是如此 宝贵。 您每月仅仅的3.90令吉月费、可以让我们一起共建一个开放式的新闻资讯平台 。谢谢 加入 点击了解我们的《自助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