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Are United

劲爆关注

中国福州

以前每年清明节,外公都会读一段福州话童谣《砻砻粟》:“砻砻粟,粟砻砻。糠养猪,米养侬。冇粟养鸭姆,鸭姆生卵填主侬。主侬无着厝,骑牛骑马去上墓。墓口礼蜀蔸葱,股川顿两空。墓口礼蜀条草,股川顿青垢。”童谣句子简单易懂,哪怕幼年的我,脑海中也能浮现出十分滑稽的画面:一个人骑着黄牛去扫墓,颠簸不平的路让他在牛背上左摇右晃,颠得屁股青紫肿痛。不论听多少次,我总会在外公念到“青垢”时,“噗嗤”一声笑出来。而外公也会慈祥地笑着,拿起一块菠菠粿递给我。
吃完菠菠粿,外公便会对我说:“走,我们去压纸了!”“压纸”是福州人“扫墓”的代名词,可在幼年的我眼中,扫墓却是踏青游玩。外公作为老一代的知识分子,还总会在清明节时,诵读几首福州的清明诗歌给我听。如“乡风插柳纪榕城,一色千门绿互萦。细眼长眉何处认,含烟含雨不分明。”又如《福州竹枝词》里的那一句——“最好满城烟雨后,天然一幅画图悬。”听着外公口中的诗词,看着窗外的一片葱茏,我想千年前,福州城的清明也一定是细雨霏霏,生机盎然吧。
陵园里的鞭炮声不停,不仅不凄凉,倒有些热闹。外公一边把“纸钱”用石头压在先人的墓碑上,一边念叨“地下料应无币场,年年人世送钱财”。“压纸”是在世的后辈对先人的牵挂,传达着一份浓浓亲情。“主侬无着厝,骑牛骑马去上墓”,不论路上如何颠簸崎岖,后生囝总会克服困难前去祭扫。
同样的温馨还藏在福州人的菠菠粿里。“‘沿街陈列菠菠粿,红豆还兼萝卜丝’,命囝今年想食哪一种?”外公总会笑着问我。蒸笼里黄皮果叶的香气扑鼻,被宠的孩子向来不做选择,一手一个抓着便吃。外公怜爱地看着我狼吞虎咽,又开口问我:“命囝知道这粿为什么叫这名字吗?”我当然没有兴致追问,可是外公却自顾自地讲了起来。终究是食物的味道占据了童年有限的记忆,关于菠菠粿的故事,也只记得些许。大抵是福州话里“菠”和“褒”同音,菠菠粿也就有了褒扬先辈的意思在里面。对于已逝的先人,我们用褒扬来怀念,这就是福州菠菠粿里的温情所在。
既能吃到外公外婆做的香喷喷的菠菠粿,又能趁着扫墓的机会去郊游,对我而言,能吃能玩的清明节,完全没有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悲伤。福州人的清明节充满着暖暖的人间烟火气。

sadmin
sadmin 室编

人脸识别进校园、智慧测温、智慧垃圾分类教学屋、智慧气象站……10 多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场景,让马尾江滨幼儿园的管理、教学变得更智能。该园成为福建省首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幼儿园。
据悉,马尾江滨幼儿园是福建省首家集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及教育信息化于一体的智慧幼儿园。园内的物联网应用场景是本届数字峰会马尾区推出的示范场景内容。
马尾江滨幼儿园的科技感十足:入园处有多台AI人脸识别安全出入设备,可以自动甄别学生和家长身份;走进校园,迎接孩子们的是负责晨检的AI机器人奇奇和萌萌,它们配合保健医生,完成小朋友的体温、手足口检测等工作,并把相关数据传输到智慧幼儿园管理系统。
智慧幼儿园管理系统是幼儿园的“智慧大脑”,孩子的考勤、入离园记录、晨检记录等信息在上面一目了然,这些数据也能在每个班级门口的智慧班牌上显示。
幼儿园操场树丛中设置了多个智慧音箱。全园小朋友都配备了智能手环,当他们经过音箱时,会触发音箱内的播报装置,音箱便开始播报各类树木知识,让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认识大自然。
幼儿园内还部署了400 多个物联网传感器,它们和手环相连,可以实时定位孩子在园内的位置。智能手环还会记录孩子们经常“打卡”的区域,通过大数据分析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马丽清文/图)

sadmin
sadmin 室编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数字领域专家学者、行业精英齐聚闽江之畔,4月25日开幕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呈现更多精彩与惊喜。记者为你梳理本届峰会亮点。
汇聚数字新思想,本届峰会规模更大:峰会分论坛达20个,多个由中央和国家部委主办的分论坛首次亮相;数字中国创新大赛聚焦数字党建等新热点,进一步吸引各路精英参赛;“有福之州·对话未来”系列活动举办地扩展为16个院落,活动场次和承办企业单位数量均大幅增加。
激活数字新动能,本届峰会“含金量”更足:重视重大项目对接工作,预先赴上海、重庆、深圳、西安等地开展招商路演,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对接,推动中国各地数字经济产业合作、项目对接、人才落地。此外,本届峰会上,国务院国资委首次作为主办方之一,积极组织央企参会参展,展示央企数字化转型风貌。
体验数字新生活,本届峰会“科技范”更浓:今年峰会邀请更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带来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文化等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聚焦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场景应用,展现数字时代智慧生活的全新实践,带来更酷、更炫的感官体验。
同时,持续举办“云上峰会”,融入更多虚拟产品交互和体验,让线上参会人员使用“虚拟化身”在“云展厅”参会,为无法莅临现场的嘉宾提供身临其境的参会体验。
20 个分论坛
热议数字发展
本届峰会分论坛数量达20个,除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福建等“老牌”核心分论坛外,数字乡村、人工智能、数据与算法、数字体育、能源互联网、网络和信息安全等多个由中央和国家部委主办的分论坛首次亮相。
人工智能分论坛邀请业界专家、企业代表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治理发表主旨演讲,并邀请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环境治理、城市管理等领域的专家代表探讨社会实验视角下的社会治理,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治理的规律和经验,以及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和问题。
网络和信息安全分论坛作为数字中国建设峰会首个以网络安全为主题的论坛,汇聚了行业内优秀的专家学者、网络安全领军企业及网络安全生态单位共同建言献策,为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保驾护航。
不仅聚焦“数字”本身,如何发挥“数字+”效应赋能各行各业同样是分论坛关注的焦点。数字体育分论坛邀请知名院校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企业家代表等共同围绕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研判新时代数字体育新趋势,探索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更好地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能源互联网分论坛探讨交流以数字化推动能源互联网发展升级,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全面推进数字化和清洁化。
“黑科技”云集
作为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重头戏”,本届成果展览会于25日至29日举行。
本届成果展览会围绕“数字化发展”主线规划六大重点板块,包括主宾省、福建省、数字政府、数字产业、数字社会、专题生态,展览面积56000 平方米,202 家参展单位蓄势待展,众多前沿“黑科技”云集,展现数字驱动下的国计民生改革应用前沿和数字时代智慧生活的全新实践。
主宾省板块重点展示2020年以来,四川省、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主宾省数字化建设成果与成功经验,福建省板块重点展示2020 年以来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地市数字化等方面建设成果;数字产业板块重点展示5G+4K/8K超高清视频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数字社会板块重点展示2020年以来在发展普惠便捷的数字便民服务、优化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方式体验等方面的典型案例。
八大赛道火力全开
数字党建如何助推红色文旅发展?网络信息安全攻防战怎么打得漂亮?……聚焦当前数字技术发展的热点和业界关注的焦点,2021数字中国创新大赛又拉开新一轮“竞智”序幕。
作为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核心赛事,今年的大赛继续采用多赛道并行的组织形式,设置了数字党建、数字政府、大数据、智慧医疗、鲲鹏计算、网络安全、集成电路、青少年AI 机器人等八大赛道,大赛承办方扩大到福州、厦门、泉州、三明、龙岩五个设区市。本届大赛提供更加丰厚的现金奖励,并积极组织资本“相亲会”,推动大赛核心成果转化。
(林瑞琪)

受疫情影响,福州演出市场已“停摆”半年了,但福州马尾区海峡闽剧团却在团长杨碧霞的带领下,从6 月23 日起每晚8:00 准时在抖音开播闽剧,让剧团演员们重振演出激情,也满足了闽剧迷们的观剧需求,更成了当下榕城文化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尤其让业界翘指赞叹的是,海峡闽剧团不是公立或国营剧团,而是自负盈亏的民间职业剧团。团长杨碧霞不仅是民间剧团中少有的福州市非遗保护项目闽剧代表性传承人,而且她近年来更是策划排演了《黄勉斋》《龙台驸马》《马江魂》等一批闽都文化特色明显的新剧目,去年还率团参加了中囯戏剧节的演出,也让海峡闽剧团成为首个登上中国戏剧节舞台的福建省民间职业剧团。
小渔村走出闽剧团主角杨碧霞出生在连江黄岐半岛的小渔村,懂事起就时常听父母哼唱闽剧。由于当时传统闽剧不让演出,所以杨碧霞对闽剧是只闻其音不见其影,也让她对闽剧充满了各种美好遐想。杨碧霞小学毕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小渔村带来了不少闽剧民间表演团队,也让杨碧霞如鱼得水,逢场必到,从不缺席。
初中毕业时,爱好闽剧的杨碧霞一心想进村里的黄岐闽剧团,但当时民间剧团很难进,最后父母花了很大力气才将她送进剧团学艺。杨碧霞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很快就脱颖而出。她告诉记者:“我在舞台上演了近两年的宫女,但我比较有心,将剧团上演的十几本大戏都从头到尾背了下来。有一天,《智破金虎寨》的女一号因脚扭了无法上场,不足18岁的我被临时推上台代演,虽然当时的我了解不了角色的情感,但我能将角色的唱腔、对白都完整演出来,得到团里前辈们的认可。自此,我慢慢开始演起主角,成了剧团的骨干。”
1986年,杨晓霞离开黄岐闽剧团,先后在福清、长乐、连江、马尾等地的民间职业剧团演出。凭借主演的《金龟记》《百蝶香柴扇》《咬乳头》《真假太后》《淑女情》等戏,杨碧霞多次获得福建省民间职业剧团戏剧大赛演员奖。
聘请名角打造职业剧团在闽剧舞台摸爬滚打20多年后,杨碧霞不再满足于民间职业剧团的业务戏,于2015年挑头创办了海峡闽剧团。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200多个民间职业闽剧团,当时数量已减至100个左右。买演出大巴车、购服装、添道具……杨碧霞办团起步就花了上百万元,不少人说她傻,可她觉得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这些钱花得值。
海峡闽剧团成立之初,杨碧霞就规划了剧团目标:“立足闽都文化,讲好福州故事,树立原创剧目。”为了实现规划目标,杨碧霞四处聘请名角,闽剧民间职业剧团中最好的小生之一游斌、家居牙买加的高颜值花旦许云花、曾旅居美国28年的大花脸余建光、民间职业剧团最好的丑角(三花)之一蒋榕海等纷纷被她诚心感动而加盟。
演员到位后,杨碧霞又开始打造原创剧目,并盯上了讲述马尾当地故事的老版闽剧《龙台驸马》,该想法得到马尾区宣传部和马尾区文体旅局的大力支持,但闽剧编剧们却几乎都不愿接这个“活”,认为重新创编《龙台驸马》有风险。幸运的是,面临困境的杨碧霞遇上号称“闽剧金牌编剧”的陈道贵,他愿意帮助杨碧霞创编《龙台驸马》。
经过精心的创编,新版《龙台驸马》一炮打响,不仅在福州市第24届戏剧会演中获重点扶持剧目第一名,参加福建省第27届戏剧会演获剧目一等奖,而且还代表福建晋京参加了2018年民间职业剧团展演,并于去年年底参加了中国戏剧节演出。
“云”直播宣传闽剧《黄勉斋》《寒窑赋》《龙台驸马》《马江魂》……海峡闽剧团创建以来,差不多一年推出一部原创剧目,这些剧目都带有浓浓的闽都风情。
海峡闽剧团排练场和住宿地都设在长乐区航城街道后山村礼堂,记者采访发现,虽然剧团已近半年没有演出,可还有近30 人留守。杨碧霞说:“我们团此前每年演出三百多场次。今年春节起演出市场关闭了。对于留守的演职人员,我非常感激。为了闽剧的发展,这几个月我自己掏钱承担留守人员吃住等费用。”
“寒冬过后总会有春天。”杨碧霞和海峡闽剧团一方面积极投入抗疫、防疫宣传,排演了《众志成城赶瘟神》等视频节目,一方面又于6月23日起开设抖音直播闽剧,这也是时下福州唯一日播闽剧的网络平台。除本团演员外,海峡闽剧团的抖音直播还吸引了不少其他民营闽剧团“大咖”们加盟,梅花奖演员陈洪翔、国家一级演员黄秀春等人也都纷纷友情参与视频连线。
记者获悉,由于直播没有收入,所以每日直播演职人员的补贴,均由杨碧霞自掏腰包。对此,杨碧霞认为:“演员不能总是‘放养’,开直播一方面是加强与戏迷互动,另一方面也是让演员们练功,保持演出激情。一个剧团建起来不容易,需要精心去维护。”
(顾伟/文受访者供图)

福泉古道的一座名桥波澜桥,横跨在波澜溪上。这是福清镜洋镇革命老区村波兰村的一大地标。
“波澜”音同福清话“破烂”。别看如今的波兰村有着诸多光环:福州市新农村建设特色重点示范村、福州市文明村、省级生态村等,过去,这里却是贫穷落后的村落。
波澜桥下流水潺潺,见证了“破烂村”在一次次变革中破茧成蝶。
从“破烂村”到“波兰村”
百年民居红色印迹
近日,沿着国道324线驱车来到镜洋镇时,记者看到国道左侧立着一座高大的牌坊,“波兰村”三字赫然入目。
波兰村的村道,整洁宽敞,花木扶疏。站在波澜桥头,记者看见前方一处拥有炮楼的建筑群,格外显眼。
它就是波兰村最有名的张桥头古民居群。
古民居群由4 座“六扇五”建筑物组成,分为“三落透后”“两落透后”不等,全部为土木结构,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共有38间房间。
现年69 岁的古民居主人张也,生于斯长于斯,20岁才随父亲离开故土,对张桥头古民居群有着深深的眷恋。
因此,他退休后从天津回到这里长住,义务负责古民居的日常维护,并兼职义务讲解员。
他说,张桥头古民居群始建于1912 年,由印尼华侨张开文兴建。
1925年,其先人在古民居中设立“陶民小学”(波兰小学前身),收的都是琯口、磨石、阳下等附近的贫苦村民子弟,在村中有口皆碑。
当年,张桥头古民居群中不但有小学,还有砻米店。因此,这里也成为掩护地下党活动的场所。张也的父亲张裔琼当时是“陶民小学”校长,同时也是地下党员,后考入厦门大学就读,参加革命工作直至离休。
炮楼则是1931 年土匪横行时期,其族人为防止土匪袭扰,在古民居群东北方建起来的。
炮楼高三层半,并且设有多个防御垛口,如今外墙上仍清晰可见累累弹痕。站在炮楼楼顶,村中景色尽收眼底。
2003年,在张必进、张怀、张也等热心族人的倡议下,募集修缮资金20万余元,张桥头古民居群得以修葺一新。之后,张氏族人将其无偿提供给村里使用。
岁月流逝,这座一度衰败的古民居群,如今成了波兰村的热门“红色旅游”景点。去年,镜洋镇政府斥资在这座百年老宅内开辟“红色基地”。
如今,从波澜桥走向古民居群,沿途都是一组组图文,记录着闽中特委红色革命文化在玉融大地上留下的印迹。人们除了可以欣赏到古民居的精致和当年的生活情调,还能感受到因“红色基因”而跳动的脉搏,上一堂鲜活的“红色文化课”。
乡村振兴乡贤给力除了张桥头古民居群,波兰村还按照修旧如旧、体现乡村特色的原则,对曾是游击队粮站的何氏祠堂、古驿道波澜桥、榕庵寺和下北郭古民居等古建筑进行修复,打造出乡村旅游新景点。
推动乡村振兴,需汇聚各方力量,文明乡风不可“缺席”。在波兰村,乡贤们的公益心、爱乡情,正成为引领文明好乡风的新动力。
2018年,镜洋镇规模最大的乡贤促进会在波兰村成立,19位理事中,有四五位是年纪大、威望高、身体硬朗的退休村干部或教师。
波兰村党总支书记陈力福告诉记者,波兰村两委非常重视乡贤,成立波兰村乡贤促进会,就是希望给深受群众尊重和信赖的贤达人士提供一个参与家乡建设的平台。
波兰村乡贤促进会会长张必进,积极配合村两委,主动作为,兴建波兰小学教学楼,修缮村委办公楼、文化活动中心等都有他的一份功劳。
此外,村里铺设水泥路,安装路灯、户外健身器材,整治河道等工程,他也慷慨解囊,至今累计捐资达380 万元。张必进等乡贤的义举,在波兰村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从2008年起至今,波兰村共募集各项资金2000 多万元,引资引智助力家乡发展。
蔬香农庄田趣波兰从解放前的前线部队“粮草供应站”,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种植村,再到发展工业经济村,到新农村建设样板村,福州晚报也一路见证记录着波兰村的破茧成蝶。
作为福清的北大门,324国道和沈海高速公路两条高等级公路贯村而过,将波兰村村域分成了三块,这里如今已建成福厦公路波兰互通口,村庄距离福清市区约12 公里,距离福州市区30 公里,一小时地理圈内可衔接的城市包括莆田、宁德等。
这一次,波兰村又将目光瞄准了生态,如何讲好“绿色故事”成为了波兰村今年的新命题。
村党总支部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凝聚党员、乡贤力量,用好“三张牌”(“村企联动”牌、“政策红利”牌、“绿水青山”牌),大胆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发挥山地资源及地理区位优势,发展设施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计划打造“蔬香农庄田趣波兰”。
“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何谈乡村振兴?”陈力福表示,今后,波兰村将扣住农业升级与旅游业发展两个题眼,规划乡村发展思路。目前,村里已经出租了1000 多亩山地和400亩耕地,引进26度生态农场、裕丰农业、绿丰现代农业等特色农业项目。
花木掩映的村庄、整齐美观的民居、干净整洁的道路、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还有村民们幸福的笑脸……我们期待波兰村再一次的美丽蝶变。
(雷岩平王光慧/文林双伟/图)

12日,在位于闽侯县白沙镇林柄村的百年古厝李宅里,江月英一边抚摸着修缮一新的窗框和雕花,一边向身旁的孔祥锋讲述李宅的故事。去年,他们因为一张“古厝认养协议”结缘,李宅也因此迎来“新生”。
李宅始建于清朝晚期,占地面积约1000 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式民居,大门内有回廊、屏门、天井、厢房。老房木构件雕刻精美,壁画栩栩如生,是当地清代木构民居建筑的典型实例。
江月英回忆道,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老宅住户就相继搬离,昔日繁华的李宅一带只剩下她和另外一户人家。看着祖祖辈辈留下的大房子日渐衰败,江月英很想做些什么,却力不从心。孔祥锋的出现,使得事情有了转机。
2017年起,孔祥锋作为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在闽侯扎根,和同事们长期从事乡村振兴工作。他们还与当地乡贤一起成立了闽侯县乡村振兴促进会,业务指导单位为闽侯县发改局。近年来,省、市、县都在开展文物认领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厝保护。看到李宅变得如此破败,孔祥锋十分痛惜。去年,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江月英作为老房代表和孔祥锋签订了认养协议。根据协议,孔祥锋作为社会力量代表认领李宅,成为新主人。
“李宅虽然有点破败,但是总体结构相对完整。我们计划最大限度还原李宅的旧貌,将它打造成古建与研学、非遗展示、国学相结合的教育基地。”孔祥锋说,目前修缮及内部装修工作已到收尾阶段,将进入运营阶段。
白沙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余孙淮告诉记者,“古厝认养”是指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通过一定程序对特定文物建筑实施保护、利用、管理的行为。认养主体拥有被认养古建筑的使用权或经营权,但不得转让。
这些被认养的古厝可以用作居住、办公场所,博物馆、纪念馆和其他文化教育场所,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经营场所,民宿等。认养人不得有涉及文物违法犯罪的记录或者被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名单。被认养古厝的修缮方案,须经文物部门审核才可实施。
(陈木易文/图)

11日,记者走进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探访位于街区花园弄3号的古厝。从法海路拐入花园弄,踏着青石条弄面前行不到20米处,记者发现该古厝门口已挂上了“乐觉馆”的牌匾——经过修复的这座古厝现已被活化利用为音乐馆,因举办了一系列音乐公益活动成为人们打卡的热点。
被活化利用的古厝变身“乐觉馆”后,成为致力推广闽都文化的公益平台,定期策划组织一个闽都文化主题,以古时主宾之“礼”、文化名家之“谈”、艺术表演之“艺”为串珠,串起历史的经典和当下的流行,用文化点亮了古厝。
初遇古厝宛若重逢“乐觉馆”馆主张含弓是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迄今已创作了600余首音乐作品的他,近年来一直在寻找静心创作音乐、传播闽都文化的文化空间。
朱紫坊保护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一大批福州古厝得到了修复保护,花园弄3号便是其中之一。”据介绍,花园弄3号原是一座古民居,始建于清末。福州古厝集团接手修缮时,这里乱搭建现象严重,不少木构件残损、歪闪,集团按照“修旧还旧”的原则,对古厝进行了修缮保护。
“虽为初见,宛若重逢。”说起与古厝初相遇的情景,张含弓脸上泛起了笑意。他为音乐馆取名“乐觉馆”,有“以乐取道、以乐觉世”之意。
张含弓说,福州古厝是闽都文化的重要载体,古厝承载着生命与记忆,每座古厝都凝结着一段时光,那是镶嵌在岁月中的百味烟火。探访福州古厝,仿佛翻阅厚重的史书,让人时时惊叹先人的智慧。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福州古厝的他与志同道合的音乐人周建国还共同创作了一首歌曲《家住古厝》,“住在古厝,在清风里,把幸福品读”。
用文化点亮古厝
“乐觉馆”虽小但美:推开虚掩的老式木门,黛瓦白墙掩映的古厝约100 平方米,翠竹、石榴树、桂花树、清香木等绿植将古厝装点得生机盎然。
古厝大堂前竹帘轻垂,透过竹帘,垂挂在大堂墙上的一张朱砂古琴,无声传递着缕缕清韵,让人顿感暑气消散。
张含弓说:“每座古厝都有独特的人文气息,我希望能在古厝活化利用上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聚集有趣的灵魂,用文化点亮古厝。”
鉴于此,以古厝为载体的“坊谈”音乐文化公益项目应运而生,上一期“坊谈”活动适逢端午期间,以端午为主题,以极具仪式感的净手、焚香、品茗等古礼开场,请来了众多音乐名家和闽都民俗专家共话福州独特的端午习俗,张含弓还特别为活动创作了取材自屈原《橘颂》的同名音乐作品。张含弓说:“我在古厝里设立了音乐录音棚,在此能听雨滴瓦顶,闻风过马鞍墙,我想是古厝给我的灵感与滋养。”
借古厝传承闽都文化新一期“坊谈”将于本月举行,本期内容与福州传统饮食文化相关。张含弓说,“乐觉馆”还希望面向少年儿童群体,以歌唱的方式,为闽都文化的传承做点事。为此,他与词作者周建国合作,创作了一系列“闽都新学堂乐歌”。“乐觉馆”将为孩子们教唱“闽都新学堂乐歌”。
如今,他们已创作《闽腔榕韵》《闽都踏歌》《福州食》等,作品均融入了大量闽都传统文化元素。张含弓说:“目前我和周建国正继续创作闽都新学堂乐歌的第二集,我们想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植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从小树立文化自信。” (吴晖)

“你家还用味精吗?”这个曾经家家户户都用的调味品,如今有的家庭对它说“不”。但零售
市场的萎缩,并未阻止林良彬的进场。这位年过半百的福州人,3 年前成立了一家食品公司,主
打产品是“鼓山”牌味精等系列调味品。“鼓山”牌味精,这是已消失许久的福州厝里老味道。近日,记者在仓山义序的一个仓库找到林良彬,一探背后究竟。
难忘清苦岁月那抹“鲜”在接近40℃的高温下,仓库就是个大蒸笼。林良彬,一家注册资金5000 万元公司的老板,穿着T恤、牛仔裤,在仓库两三平方米的隔间内,讲起了自己这次特殊的创业。
“味精曾经是奢侈品。”林良彬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味精大规模量产后,才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福州本地的味精品牌也多是那个时候起来的。
林良彬祖籍长乐。他对味精的最初印象,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乐文武砂镇一家农户。这家农户早期生产的味精,称重后用牛皮纸包好,再用棕线扎紧,最后用木刻印粘上红印泥,打上“鼓山”的字号,顾客都是乡亲。2009年,农户后辈申请注册了“鼓山”牌调味品商标。
林良彬幼时家境清苦,10多岁时就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售卖调味品,其中“鼓山”牌味精很受百姓青睐。以后吃了不少山珍海味,
总忘不了记忆中“鼓山”牌味精带来的那一抹“鲜”。
几经转手,“鼓山”这个承载着福州一代人记忆的调味品商标被他买下了。
激活老味道的新生命力林良彬说,30多年前,无人不食味精。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人们在调味料的种类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味精市场的“诸侯之战”也变得更加激烈。
“选择这个时候逆行入场,原因其实很简单。”林良彬说,人们对“鲜”的追求从未停止,而味精创造鲜味的这个根本也没有变。
他说,有的人对味精有成见,却对鸡精情有独钟,认为鸡精不仅有营养,而且安全。其实,细心的人去看一下,鸡精的主要成分就是味精。
他表示,味精其实是纯粮食制成的产品,本身就是一种氨基酸,天然存在于粮食、豆类和鱼肉当中,适量食用味精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林良彬做了30多年的调味品代理经销商,代理过许多品牌调味品。由于勤奋和诚信经营,他的事业越做越大,从小作坊做到现代化企业,产品经销至全国各地。他说,只有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才不会被淹没在调味品发展的洪流中。
因此,基于对“鼓山”牌味精品质的了解,以及还原福州人记忆中老味道的心愿,林良彬对味精行业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我觉得味精还有机会。”于是,他果断选择进场,与人合资,投入味精等调味品的升级研发中。林良彬说:“我要做的,是以更健康的方式激活老味道的新生命力。”
(雷岩平林雅林双伟文/图)

东门路口袋公园、向高街口袋公园、向阳井街头绿地……15日,记者从福清市园林管理处了解到,今年福清市计划建成25个街头小公园,其中首批7个口袋公园已建成开放。
近日,福清市东门路口袋公园建成开放。该公园面积虽然只有2.36亩,但是广场、凉亭、休闲设施等一应俱全,各种仿古物件和浮雕景墙充满古韵。
据了解,东门路口袋公园的前身是福清东联超市。去年,这里的旧建筑被拆除后,规划建设成口袋公园。东门路口袋公园等街头绿地改造项目是福清市综合提升“十位一体”工作项目之一。
福清市为践行“见缝插绿、因地制宜、还绿于民”的新理念,今年计划建成25个街头小公园,总面积9.3万平方米。
福清市园林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口袋公园主要利用拆迁的边角地和居住区的空闲区域以及城市荒废绿地,打造百姓身边的公园。此举既增加了市民的游玩休憩空间,也提升了城市绿化品质。
上述负责人表示,今年已先后建成开放东门路口袋公园、向高街口袋公园、凤凰公园等7个口袋公园,接下来将加快其余街头绿地的提升改造,让市民享受生态福利。
(王光慧文/图)

近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对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名单进行公示。福建省有26个村入选,其中福州市有3个,它们分别是: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和梧桐镇春光村。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应当具备的标准包括: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开发合理;乡村文化传承保护、转化发展较好;旅游产品体系成熟、品质较高;民宿建设主题突出、规范有序;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完善;体制机制完善合理、运营高效;带动创业就业、经济社会发展等效益明显。
除了自然好风光,这3个村的“文化看点”也十分闪亮。
福湖村
小村落里藏着大量非遗福湖村位于罗源县霍口畲族乡东南部,以山水优美、静谧祥和、风情浓郁、人文历史深厚而闻名遐迩。这里有兰家大院、雷家大院等十几座古民居、旧私塾、老庙宇,均保存完好。
到福湖村最不可错过淳美畲乡文化的体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畲族服饰、被列入省级非遗的“畲族山歌”、“畲族八井拳”和“苎布纺织缝纫”技艺等。
在当地畲民们踊跃献宝下,福湖村还拥有一座罗源县规模最大、藏品最齐全的民俗博物馆,从农耕文化、民风民俗、服饰配饰、医药拳术4个单元全面展示畲族的风土人情。
月洲村
小沙洲云集诗人和学霸月洲村位于永泰县西南部大樟溪畔,因被桃花溪流绕成“月”字,分隔出一个沙洲而得名。
沙洲虽然不大,却走出了南宋鼎鼎大名的爱国词人张元幹,因而文学史上有灿烂的一笔。张元幹上承苏轼的豪放词风,下开辛弃疾等人的爱国词派,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其压卷之作两首《贺新郎》,苍凉豪迈,深得毛泽东欣赏。而张元幹出生的祖居——半月居,至今犹在月洲。
此外,月洲村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村。
月洲的张氏曾在此演绎了一段父子六进士、五子同朝、祖孙三代十八条官带的科举辉煌。现在,供古时学子授业的“寒光阁”、埋头苦读的雪洞等特色建筑还保存在月洲村当中,成为许多少年祈求学业有成的“锦鲤”景点。
春光村田园风光孕育长寿文化春光村就是现在永泰的网红景点“悦溪·古榕渡”的一部分。这个小村落以清新的田园风光,榕树成荫的古渡,实力演绎了诗句——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春光村还有一位鼎鼎大名的“菜篮公”。“菜篮公”原名陈俊,梧桐镇汤埕人氏,生于唐僖宗中和辛丑年(公元881年),据说活了444岁,历五代、宋、元诸代,还被载入县志,更被世人称为“小彭祖”。如今在“悦溪·古榕渡”游览起点处的坂埕村,就建有“菜篮公”文创馆,展示当地特产及传统工艺,结合“菜篮公”长寿故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翁宇民/文陈暖/图)

官方社交媒体
×
×

既然您巳经来了...请您坚持看下去。

新闻事业是一份艰巨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但往往在我们的社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 选择了一个全新的方向走下去。 现在我们开启了一个开放式的《全民记者》资讯平台让您加入我们的新闻工作 行例。注册加入我们的朋友圈、您可以直接上载信息分享。 我们相信这个平台是属于我们的用户群。我们也相信我们用户群的独立性、理 智性及真实性。 资讯爆炸的年代、我们需要真实的信息、我们的平台也需要您的支持来保护我 们宝贵的独立性。 希望您加入我们的好友圈、成为《全民记者》的一员、您的参与对我们是如此 宝贵。 您每月仅仅的3.90令吉月费、可以让我们一起共建一个开放式的新闻资讯平台 。谢谢 加入 点击了解我们的《自助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