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癌症是全球和马来西亚人口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造成了全球960万人以及大马1万6000人死亡。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仍未解除,癌症患者该如何自保?临床肿瘤专科医生赵诗韵指出,不代表只要曾经患癌、感染风险就会更高,但正接受癌症治疗,或是因为患癌而变得虚弱的癌症患者,感染新冠肺炎风险就会比一般人来得稍高,主要是因为患癌而导致抵抗力较差,所以没办法抵抗目前尚未有疫苗与药物治疗的新冠肺炎。
临床肿瘤专科医生赵诗韵解释,人体内的千千万万个细胞,就像是组成人体器官的重要构件,每一个细胞都拥有不同的重要功能,并且会透过接收来自身体的特定指令进行分裂和繁殖,以便让身体得以生长或在受伤时进行修复。
当这些细胞损坏或变得老旧时就理应被人体代谢,再由新的细胞取代;若细胞代谢因各种原因而出错,不仅将导致受损的细胞无法停止工作,还会不受控制地异常增殖并发展成为肿块。若肿块属于恶性,就是人们所知的癌症,而癌症其实很可能只是从单一的受损细胞演变而来。
“人体就像个工厂,在成千上万的细胞中难免会出现受损细胞,而健康的人体系统一般都会确保这些受损的细胞被妥当处理;若因可改变以及不可改变的各种风险因素,如基因遗传、吸烟、酗酒等,导致这些受损细胞持续增殖且没有被消灭,那么发展成为癌症的几率也就会随之增高。所以,癌症其实就是人体原有的细胞,而不是像病毒或细菌般属于外来的入侵物。”
根据全球癌症观察站(GCO)的资料显示,在我国最为常见的癌症分别为乳癌、大肠癌、肺癌、鼻咽癌及肝癌;仅发生于男性的癌症还包括前列腺癌,而女性则包括了卵巢及子宫颈癌。虽然肝癌上榜有些出人意表,但赵医生表示这是因为我国虽然强制人民注射B型肝炎疫苗,但却没有强制注射C型肝炎的疫苗,所以人民因肝炎而导致肝癌的情况仍然存在。
癌症与新冠肺炎的关系
根据澳洲的小规模研究显示,癌症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几率的确会比一般健康人来得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癌症患者的抵抗力(免疫系统)都普遍较弱。
赵医生将癌症患者分为两个类别,类别1的患者为已完成治疗、只需追踪检查或持续服药的癌症幸存者;而正在积极接受癌症治疗,或是因为患癌而变得虚弱的癌症患者则属于类别2。
她补充,类别1族群感染新冠肺炎的几率其实与普通人没有太大差别,所以并不代表只要曾经患癌、感染风险就会更高;而类别2族群感染新冠肺炎风险就会比一般人来得稍高,主要是因为患癌而导致抵抗力较差,所以没办法抵抗目前尚未有疫苗与药物治疗的新冠肺炎。
“除了患癌本身可导致患者失去食欲、无法好好休息外,癌细胞攻击骨髓导致白血球降低等各种因素都会造成身体虚弱及抵抗力低下。此外,部分癌症治疗也都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抵抗力暂时变得低下。目前,新冠肺炎不仅没有疫苗也没有药物可用于治疗,完全需要仰赖人体的抵抗力来战胜,所以癌症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预后是否很糟,还需视当事人的抵抗能力。此外,患上新冠肺炎后的部分癌症治疗也必须暂时中断,所以无论如何,感染新冠肺炎都不会是件好事。”
一旦感染须暂停化疗
赵医生透露,新冠肺炎对于各期癌症的影响都会有所不同。正在接受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一旦感染新冠肺炎就必须停止接受化疗,并且可能会因本身的抵抗力不佳而受到新冠肺炎的严重影响;相反的,当末期癌症患者的新冠肺炎被治愈了,也可能会因停止化疗而让癌症恶化。
“局部电疗、口服的荷尔蒙治疗以及标靶治疗都可以继续进行,但患者的情况必须得到密切的追踪与观察。因为在治疗新冠肺炎的同时也一并进行癌症治疗的危险性会比较高,所以主治医生也必须小心谨慎地找到两者治疗间的平衡点。”
对于坊间认为新冠肺炎只会对肺癌患者会造成额外巨大的威胁,赵医生表示,其实重点还是必须视当事人的整体健康及肺部状况而定,并非只要患有肺癌就一定会预后不佳。“有的肺癌患者只是初期、肿瘤很小且仍未影响大部分肺部功能,他们其实并没有众人想象中来得脆弱;相较之下,有些长期吸烟者的肺部功能可能还会更糟。”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癌症因癌细胞发展迅速而需要及早治疗才能提高治愈率,若因感染新冠肺炎或因新冠肺炎情况肆虐而无法及时接受治疗,也可能会导致预后较差,患者必须明白及衡量其中的利与弊,才能做出最后决定。
只要疫情持续,最好别去医院?
赵医生认为,相较于其他国家,马来西亚的疫情情况其实不算太糟糕,所以还是鼓励患者在必要时来到医院接受治疗。
由于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她建议类别1的族群可以较有弹性的方式做决定。在大部分情况下,类别1的族群即使暂时不到医院也没问题,若需要持续追踪,可以选择到临近的诊所验血后再把报告寄到医院,或是透过电话跟医生联络,待疫情情况好转了之后再回到医院。
而类别2的癌症患者就相对较为棘手,医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必须需要向病人解释情况,并在利与弊之间找到平衡点,再让病人决定是否要立刻接受治疗,或是迟些时候再进行。
“病程比较慢的癌症如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患者,都可以考虑暂时不用接受治疗,而正在接受化疗点滴的患者也可考虑暂时改为口服。虽然这么做仍存在风险,但相比其他发展迅速的癌症而言,这么做的风险其实不算高。在部分疫情较严重的国家如英国,甚至还会因为疫情严重而在癌症治疗上做出改变,将一般疗程为3个星期的电疗缩短至5天的高剂量治疗。”
“简单来说,如果立刻开始治疗会直接影响癌症患者将来的存活率,那我们当然就必须在准备万全的情况下冒这个险;若做不做治疗的分别较小,就可以让患者考虑是否要在持续密切追踪的情况下暂时留在家里休息。”
赵医生最后提醒,无论是患上了癌症或感染新冠肺炎都并非好事。预防癌症必须回归到可改变的风险因素方面,而预防新冠肺炎的方式则包括卫生部努力推广的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及佩戴口罩等,希望民众能够做好本分,避免让自己或身边人成为下一个患者。
致癌的风险因素
赵医生表示,癌症的风险因素主要被分为可改变与不可改变两大类。
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包括:
1. 家族基因遗传:最为著名的例子为安祖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因透过遗传基因检测发现自己是患癌的高风险群后,便决定在癌症病发前就将乳房、卵巢及输卵管割除。赵医生强调,并非所有人都需要进行遗传基因检测,基因咨询师需查看当事人的家族病史后才会建议是否需要进行检测;若透过检测确认当事人属于患癌的高风险群(比一般人高出约50%至70%的患癌几率),才需因风险差别巨大的检查结果来决定是否要接受“未雨绸缪”的切除手术。
2. 年龄:虽然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上癌症的几率都普遍较高,但癌症患者的年龄也有年轻化的趋势。根据赵医生的门诊经验,有高达约30%左右的患者年龄只有30岁至40几岁左右。为此,科研人员相信除了年龄以外,也存在着可提高患癌几率的其他可改变风险因素,导致年轻人的患癌几率逐年增高。
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包括:
1. 病毒感染
目前已知可增加患癌风险的病毒,包括可导致鼻咽癌的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 EBV)、可导致肝癌的B型与C型肝炎(Hepatitis B与C)、可导致子宫颈癌、口咽癌(Oropharyngeal cancer),以及男性的生殖器癌症如阴茎癌、肛门癌等癌症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赵医生透露,虽然注射疫苗并无法完全排除患癌的可能性,但却已被证实的确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进而降低患癌几率。目前,上述病毒中尚未研发出疫苗的病毒仅有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EBV)。赵医生推荐孩子可在11岁至13岁时注射人乳头瘤病毒(HPV),只因注射的时机越早、孩子们曝露于病毒之中的危险性就越低。虽然马来西亚政府只为13岁的女孩提供免费的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注射,但赵医生建议有男孩的家庭也应该自费注射。
2. 不良生活方式
研究证实,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肥胖、酗酒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都将有效降低患癌风险。赵医生强调,健康饮食并不意味着只可以天天吃菜,而是必须维持健康均衡的饮食,包括减少食用加工肉及加工食品,并多吃蔬菜水果以摄取足够的纤维及维生素等。虽然这么做无法100%确保不会患癌,但若能持续执行,对健康也是有益无害。
3. 环境
若因工作或不可避免的因素而曝露于某些化学成分或辐射,患上某些癌症的几率也比较高。例如日本广岛于1945年发生的原子弹核爆事件,导致了不少年少的幸存者都在数十年后相继病发,证实患上白血病及甲状腺癌等不治之症。
除此之外,儿童也应尽量避免去做不必要的身体扫描,而因白血病或淋巴癌而需要接受化疗或电疗的儿童,在成年后的患癌几率也会比一般人来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