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华小特别拨款风波,董总原署理主席邹寿汉表示,姑且不论有关华小5000万拨款是否已经发放;令人遗憾的是,前任和现任教育部副部长至今仍然使用错误的“全津贴华小”和“半津贴华小”概念,谈论华文小学教育拨款问题。
日前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接见华社教育团体和组织代表,披露原本准备拨给全国800多所“半津贴华小”的5000万令吉,今年初已被“希盟”政府动用了4380万令吉拨给“全津贴华小”,以致“半津贴华小”无法享有拨款。马汉顺副部长的谈话引来前希盟政府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的驳斥说本财政年度“半津贴华小”5000万拨款因政权更迭尚未及分配处理,何来动用“半津贴华小”拨款?
邹寿汉周六发文告指,根据现行《1996年教育法令》,我国教育系统包含三种类型学校:“政府学校”(《教育法令》第4章赋权教育部长设立并负责其所有经费的学校)、“政府资助学校”(享有政府全部资助拨款和固定资本拨款的学校)、“私立学校”。
“根据同法令第28条文,教育部长有责任设立和维持国民学校和国民型学校。因此,所谓的全津贴学校和半津贴学校,并不存在于我国教育系统内,也不见于《教育法令》法规的释义和记述。”
邹寿汉续说,政府资助学校也没有再划分全津贴学校和半津贴学校的。我国现有1299所华文小学全属国民型学校,其中政府学校416所,政府资助学校883所。华文小学存在政府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两种类型,纯属创校历史因素。
他说,再看政府资助学校享有的资助情况。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规定,政府资助学校享有资助拨款(从公共基金拨予一所学校的除了资本拨款以外的任何拨款,即一般所说的行政拨款)和资本拨款(由公共基金拨予一所学校以资设置校舍,翻修或扩建校舍,为新建、翻修或扩建校舍购置桌椅或配备等用途的款项,即一般所说的发展拨款)。
因此,他说,根据《教育法令》,我国现有883所属于政府资助学校的华文小学都享有政府的资助拨款和资本拨款,法令没有规定以全津贴学校或半津贴学校为依据发出资助拨款和资本拨款。
违背教育公平原则
邹寿汉强调,全津贴学校或半津贴学校,是教育部官员“法外立法”之作!
“根据华校教总的文献资料,1998年1月14日教育部官员开会通过《学校建筑物扩建和重建指南》,依据校地主权属性把学校划分为校地和学校资产属于政府所有的学校(sekolah bantuan penuh)和校地和学校资产不属于政府所有的学校(sekolah bantuan modal),同时规定后者需自己负责学校扩建或重建的经费。”
他说,2000年4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韩春锦向记者发表“有关教育部将向各州政府争取把全国65所半津贴华小的土地,捐献给该部,以便该部把这些华小转换成全津贴学校……而当校地捐献给教育部,这些学校转换为全津贴学校,它们就不再需要筹钱建校舍”的谈话。自此,全津贴学校和半津贴学校这两个字眼浮上台面。
他说,教育部当局即以这个学校划分标准,区别对待教育拨款,特别是对政府资助学校往往只给予行政拨款而已。实质上,这是教育部官员法外立法的违规操作,衍生变相剥夺政府资助学校所应得教育援助、违背教育公平原则的一种“歧视”行径!
“毕竟,《教育法令》根本没有规定以校地主权属性划分学校类型,并据此分配教育拨款。”
邹寿汉说,中文媒体一般把“sekolah bantuan penuh”译为全津贴学校,把“sekolah bantuan modal”译为半津贴学校,不仅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还有在舆论上合理化其存在意义之嫌。2008年,教育部教育政策策划与研究局主任阿米尔博士回答中文报界询问,表示全津贴学校和半津贴学校是不正确的用词,教育法令只有政府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
他说,全津贴学校和半津贴学校既然源于教育部官员的违法操作,且用以作为分配教育拨款的标准,自然没有任何法理依据。贵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处理华校事务的副部长,为什么至今还要萧规曹随,沿袭全津贴学校和半津贴学校这两个幽灵称谓,而不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致力为整体华文小学创建一个公正合理的拨款制度,让所有华文小学公平分享国家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