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进步,必然看他们的文化生活品味,中国内地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提升迅速,对于文化演出的消费习惯亦在悄然地发生改变。在平日走进电影院等场馆观看电影、演唱会之余,越来越多的观众也开始习惯于走进剧场,追求高雅的艺术享受。戏剧由一种小众、难以接近的艺术形式逐渐走向大众,亦承载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路走出了国门。临近年末,又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各大城市剧场里却是高朋满座,一片火热。这样的景象,一方面是由观众的热情所致,而内地戏剧文化整体水平的提升,更是功不可没。■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黄依江 图:新华社、中新社
由甘肃敦煌艺术团创排的幻景式敦煌文化杂技剧《九色鹿》近日在甘肃兰州首演,它也是继《敦煌神女》《博鳌传奇》后,甘肃敦煌艺术团创排的第三部杂技剧,将于2020年开始进入敦煌驻场演出。
扎根现实不断创作
另一边,「走四方--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五周年纪念演出」也于近日在北京举办,集中展示了中国舞协采风创作活动的优秀成果。演出荟萃了具有藏族、蒙古族、壮族等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风格各异,色彩鲜明,展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风采。这些都是广大舞蹈编导工作者先后赴西藏、甘肃、内蒙古、青海等地进行采风,亲身体验民间生活,感受不同地域的大好河山,从而汲取灵感,进行构思和创作的成果。
艺术应当源于现实,创作者就绝不能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圈」内重复习惯的创作题材和形式规则,而要不断攫取新养分,使得自己的创作具备时代精神。这样行走四方进行「深扎」的创作方式,贯彻了知行合一的理念,激励舞剧创作者们不断掘进认知,砥砺向前,也带领舞蹈艺术走向了更加宽广的天地。
未来与发展是如此重要,对于经典戏剧的致敬与传承意识,也需要在下一代人中播种,以激发他们对于剧场文化的兴趣。在北京菊隐剧场,「致敬与传承」群众戏剧展演于近日拉开帷幕,舞台上的主角是来自北京多家中小学的学生,亦是小小戏剧爱好者。孩子们以稚嫩的声线和青涩的表演呈现了数部话剧中的经典片段,而北京人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则承担了从前期统筹、筛选、邀请专业演员指导以及演出期间的舞美灯光布置、嘉宾点评等全方位支持,不止让孩子们的今次演出成为更加专业的体验,也为戏剧面向社会普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现代视角演绎传统故事
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提高,单纯的杂技表演技巧已不足以满足他们的欣赏口味。为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表演者于内容上融入了杂技演出本并不具备的人物刻画和剧情展示,又在形式上借助了现代化新媒体技术的支持。正是因为该剧不同于传统杂技表演,以「新马戏」的编排手法,融合偶戏、音乐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搭配镜面舞台、全息投影、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来「诉说」敦煌壁画故事,才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
这种以现代化视角与技术去讲述、解读旧时故事的尝试,促成了绝佳的双赢局面:一方面,敦煌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变得贴地而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传统、单一的杂技艺术形式也焕发了新的生机。
迈出国门水平比肩国际
中国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越来越多的舞台作品承载着传统文化迈出国门,走入了其他国家观众的视线里。近日,在俄罗斯莫斯科,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的民族舞剧《孔子》首度上演,获得俄罗斯观众好评如潮。
春秋时期的布景和道具、战国彩绘木俑的纹饰、色彩鲜明的民族服饰······大量的中国元素为异国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这部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文化名片」的大型历史舞剧描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中国歌剧舞剧院今次派出179人的庞大阵容,又在早前的各国公演之中,不断用现代的表现手法完善传统文化中的孔子形象,使得人物更加深入人心,情节更加丝丝入扣。据悉,该剧此前已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400余场,随着中国发展日益强大,该剧为世界各地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
而在德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故事也在上演。以京剧形式演绎德国歌剧,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近日在德国柏林的Radialsystem剧院,就完成了一场中国传统京剧与德国瓦格纳歌剧跨越时空的对话--来自中国国家京剧院的艺术家与德国演员同台亮相,以中德两种语言的唱词,演绎了改编自瓦格纳经典歌剧的北欧传说故事《尼伯龙根的指环》。
京剧的表现形式为原作融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在细节之处营造了前所未有的氛围。当晚演出座无虚席,两国演员们的默契合作不时博得观众会心一笑。在这场独特的展演中,两种不同文化在各自呈现的过程中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语言的不相通在此时已不再紧要,观众通过艺术形式的交融与两地文化内涵的呼应,实现了对中国与京剧的理解,亦使得原作得到了升华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