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改造增「吸金力」 净化食水消除污染
生命奇妙而神秘,科学家多年来孜孜不倦地探寻,期望掌握当中原理,进而「二次」设计与创造,基因工程便是其中的焦点领域;借着推广培育,香港中学生亦能发挥所长,成为小小的「生命工程师」。来自5所中学三十多名学生组成的HKJSS团队,成功改造大肠杆菌的基因将之变成「吸铜机器」,为解决食水重金属污染问题带来创新视角。他们上月初于全球最大型的国际基因工程生物机械竞赛(iGEM)中,为香港首度夺得中学组金奖。香港文汇报邀请多名学生代表及领队老师分享得奖项目,并透过他们的体验,就本港生物科技教育作出反思。
■香港文汇报记者 詹汉基
今年的iGEM于美国波士顿举行,共有来自四十多个国家及地区逾350支队伍参加中学及大学组赛事。由仁爱堂田家炳中学、滙基书院(东九龙)、五旬节中学、保良局何荫棠中学及德兰中学学生组成的HKJSS联校队伍,凭着以基因工程修改大肠杆菌,大大增加其吸取重金属的能力,成为首批于中学组夺金的香港队伍。
水乃生命之源,干净食水对人类来说无比重要。仁爱堂田家炳中五生龚锦芊及五旬节中学中五生杨子权介绍说,整个项目源起于2015年的「铅水」事件,引发市民对食水安全的关注。队伍认为当中科学问题大有探讨空间,「我们做了问卷调查,访问不少市民、农夫,甚至金鱼街商贩,得知他们对水的关注度甚低,也不会特意处理水中的重金属。」
何荫棠中学中五生叶诗敏,头头是道地说明大肠杆菌的特质,「大肠杆菌与生俱来就有吸金属能力,但细胞机制会自动平衡体内重金属含量,故会将吸收过多的重金属排出身体。」
在芸芸重金属中,铜于水中的含量相对易检测,加上香港养鱼业普遍面对较大的铜污染挑战,团队遂选取铜作实验,并期望成果可为解决其他重金属污染问题带来启示。
改细胞技术 增吸铜能力
东九龙滙基书院中五生陈丝岚提到,在细胞层面,大肠杆菌拥有CusF的蛋白,负责将铜排出体外,而另一种名为MT的金属硫蛋白,则具有吸取重金属的能力。所以团队便基于基因工程技术,分别构思两种策略,「首先是『删除』,即将生产CusF运输蛋白之基因敲除,让铜留在细菌体内;第二招则是加强吸铜能力,我们将能制造MT蛋白的DNA序列放进大肠杆菌体内,希望提升吸摄效果。」
团队翻查海量资料,最终选定了包括CusF在内数种有可能控制铜排出机制的基因,并从日本的大学研究所订购改造后的大肠杆菌;另一边厢,队伍设计了几款有可能产生MT蛋白的DNA序列,让生物科技公司以化学方式合成DNA实体,队伍随后以「热震」方法注入大肠杆菌进行改造。
成员分别将两种基因改造大肠杆菌,放进不同浓度的铜离子溶液,叶诗敏说:「我们利用色谱仪,每两个小时量度一次溶液的穿透度,从而判断吸铜效果如何。」
经过多番测试,团队确认敲除CusF基因能让铜停留在杆菌内,经2小时及4小时后,溶液中铜离子浓度分别减少约18%及27%,效能较没基因改造的杆菌高一倍;至于修改MT蛋白基因亦能增加杆菌吸铜能力,16小时后溶液中铜离子浓度减少31%,下降幅度亦较一般杆菌的14%多逾一倍。
团队又以3D打印技术,制造了名为「B-CAD」的滤水装置;只要将装有大肠杆菌的透析管放进带重金属的水中,水中的铜离子由于较细小,能穿入透析管并被大肠杆菌吸收,达到净化效果。团队亦根据农夫的回馈,增加控制水流的装置,并简化机器使用程序。
繁殖成本低 电解变回铜
叶诗敏指,市面有活性碳等滤水材料,但滤芯需要定期更换,「而大肠杆菌可以自己繁殖,使用成本更低;加上细菌『吸饱』了铜后,只需要用火烧毁就会成为容易处理的固体,电解后甚至可以变回为铜,相信做法可以更加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