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根木质旗杆柱高高挺立,与历经数百年风雨的18对旗杆碣一起,立于罗源县中房镇林家祖厅前。这是重修后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房旗杆林,也是目前全省保存最完整、旗杆碣数量最多的旗杆林。
镇村之宝获得“重生”
前日,罗源县中房镇林家村举行了旗杆林重修后的落成仪式。当天,这里格外热闹,到处彩旗招展,乡贤也相约返乡,和村民一起参观“镇村之宝”——旗杆林。
记者看到,36根木质旗杆柱与18对青黑色旗杆碣一起立于林家祖厅前,蔚为壮观。每个旗杆碣由两块相同的碑石距离数十厘米相对而立组成,碑上刻有名字、官衔以及时间,两块碑石中立着旗杆柱。
“当年就是木质的旗杆,现在是真正还原了。过些时候,木头颜色旧一些,这片旗杆林会更接近历史原样。”林家村老人会会长林鼎城说。
据,旗杆碣又名竖旗石,是我国古代体现取得科举功名的一种形式,只有读书中举、入流为宦,才有资格享此殊荣。依照当时规定,高中者可根据名次级别的不同,得到中央、府、州所赐的一杆旗,或竖立于祠堂、祖居,或竖立于府第前埕。
据林鼎城介绍,旗杆系村中明代、清代18位举人、进士所立(每人立两根旗杆柱),最早的立于明万历年间。但旗杆是木制品,早在解放初就朽烂断裂,只残留下几段朽木收藏于林家祖厅中,而旗杆碣上雕刻的图案和文字还依稀可辨。
“今年5月份,在各级文保部门的支持下,旗杆林得以重修、重立。这些旗杆高八九米,由相关设计院设计制造,经过省文物局审批而重立。”林鼎城说。
林家祖厅做足“文章”
为了让村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到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此次林家祖厅还进行了“文化加工”,在内外墙壁上做足“文章”:18位举人、进士的生平介绍分别刻在定制的精美石板上,贴于外墙;将村民保存的一份珍贵的“家族文献”——清光绪年间的一份科举试卷档案原样刻于石板上,立于内墙;清朝文人林世集所著《罗川赋》,也上了墙。
据,始建于明洪武六年的林家祖厅系“十邑名祠”之一,悬挂有历代文武魁匾额等共36面。
“我们村拥有旗杆林、林家祖厅等10多处名胜古迹以及10多座明清古厝。村里想借助这些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但首先要把这些宝贵遗产保护好。”林鼎城说,近年来,为了让全村形成保护文物意识,村里整理了原先放在祖厅里的族谱,选出精华印刷成书,分发到每家每户;对于愿意对破损的明清民居进行修葺的住户,村里全部无偿提供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