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感恩于多次受助,又经常和流浪汉打交道,在广州做废品回收生意的安徽人尚丙辉,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一做就是数十年。8年前,香港文汇报以《破烂王做慈善 救助数百弱孤残》为题,讲述了尚丙辉助流浪者寻亲的故事。时隔多年再次见到尚丙辉,依然是熟悉的场景:在广州荔湾老城区一座高架桥下,他正领着江西南康的申华英大姐,找到失散34年的哥哥申昌禄。兄妹泪目重逢,握着尚丙辉的手,道不尽「感谢」。一切都没变,一切又已大变。变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尚丙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从当初的百余人壮大到一万余人,救助网络织得更密更广;二是借助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力量,团队的救助效率空前提升, 「人海战术」成为过去式。◆文/图:香港文汇报记者 敖敏辉 广州报道
如果没有被尚丙辉发现,今年76岁的申昌禄很可能继续流浪于广州的街头巷尾,每晚蜷缩于某座天桥底下的一角,潦草度过余生。
善举获「业界」肯定 流浪汉道出30年秘密
6月初,尚丙辉在荔湾区人民北路高架桥下巡查时,发现正在为午饭发愁的申昌禄。在接受送来的饭盒时,他一眼就认出了尚丙辉,连称「久仰大名」。话茬打开,申昌禄30多年来第一次对陌生人道出自己的身世,并拿出藏了多年的旧身份证。之前,他一直对人谎称自己是韶关人,因为不愿去其他城市栖身,更不愿家人见到他潦倒的样子。
申昌禄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下韶关的「上山下乡」知青,改革开放后,一心想在广东干出一番事业,但无论是贩卖玉器还是卖药材,都以失败告终。老家的兄弟姐妹,要么走上了仕途,要么做起了生意。觉得无脸见人,加上与母亲关系紧张,1990年起,他彻底和家人失去联系。
征得同意后,尚丙辉在公益平台编发了一条申昌禄的信息,转发给江西赣州的志愿者。消息很快传到赣州南康区唐江镇,村民在族谱上找到了他的名字。申昌禄的妹妹申华英早年落户广州,很快见到了34年未谋面的哥哥。
「我们兄弟姐一直惦记着他,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心里总不得安生。这次真的找到了,太感谢你们了!」申华英拉着哥哥的手,不住地向尚丙辉和前来协助办理手续的越秀区民政局救助队工作人员表达感谢。
申昌禄说,和家人团聚非常开心,接下来会好好过日子,安度晚年。
祖籍鉴定人脸识别 寻亲插上科技翅膀
过去8年,尚丙辉团队帮助2,000多名流浪者找到了家人,超过2016年以前20多年的总和。当中很多是像申昌禄这样的失联人员,甚至还有港台同胞和外国人。
寻亲的效率和数量大增,与借助科技手段不无关系。安徽人黄某30多年前在一场大洪水中被冲走,大脑失忆,流浪到了广州。新冠疫情期间,通过祖籍鉴定法,尚丙辉联合公安部门成功帮他找到了家人。
2020年起,公安部在全国开展查找被拐失踪儿童的「团圆行动」,各地配备「团圆警官」。尚丙辉团队与当地「团圆警官」联动,把祖籍鉴定法引到了救助流浪人员。
「男性查Y染色体,女性查X染色体和线粒体,能够溯源至五代人以内。只要亲属采过血并录入公安寻亲系统,在获授权警官的协助下,我们通过简单采血,能很快锁定亲人。」尚丙辉说,这个方法在聋哑流浪者身上尤其管用,已通过这种方式帮助10多人找到家人。
近年来,AI技术大量应用,各级政府、慈善机构也搭建了各类公益平台。其中,广东民生服务小程序「粤省事」,链接了全省救助管理系统,向公益团体乃至全社会开放人脸识别自助寻亲服务。
「有一个流浪汉,谁搭话他就骂谁。我就拍了一张他的照片,上传到『粤省事』寻亲平台。很快就有了他去过的救助站等信息,为我们后续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尚丙辉说,他不懂这些技术,觉得很神奇。
又如,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亿个村」平台,可一键查询到某个自然村的详细信息,透过流浪者提供的简单信息便可锁定寻亲目的地。
八年吸纳万名志愿者 救助网络更强大
另一个变化则是团队的壮大。目前,通过广东「i志愿」注册的「尚丙辉志愿服务总队」,会员志愿者已经超过4,300人。由尚丙辉团队运营的「天河公园北门驿站」,链接了6,700多名志愿者。只要发布某个求助信息,可以快速联动这一万余名志愿者。在申昌禄这个个案中,志愿者带动点击量超过4万。
如今,官方、民间的救助渠道、救助机构和公益平台越来越多,政府的兜底救济机制也越来越完善,再加上科技寻亲的辅助,在广州的流浪人员,从高峰时期的数千人,已降至三四百人。尚丙辉说,这些流浪者有各自的境遇和故事,团队希望充当黏合剂和催化剂,弥合他们与社会、家人之间的认知偏差、情感偏差,帮他们找到合适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