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6岁的傅世亨,与新中国可说是「同龄人」。从在香港首开以英语教授中国书画之先河,到如今携画室「三拙堂」移居深圳,傅世亨再续艺术新篇章,于梧桐山寻找灵感,将自然之美融入笔墨之间。日前,篆刻家、书画家傅世亨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专访,讲述其近年来在深港两地创作和交流的经历,并分享画作背后对祖国的真挚感情。●文、摄:香港文汇报记者 小凡
傅世亨出生于广东陆丰,早年间,其父因时局动荡,远赴香港寻求生计,直至八岁那年,傅世亨与母亲一起随父到香港,从小学一年级读至大学毕业。在香港的六十余载春秋,傅世亨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变迁。他回忆起当年香港会展中心尚未兴建的岁月,自己已在香港艺术中心授课。作为艺术中心首位能以英语教授中国书画的教师,傅世亨的课堂上,总是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欧洲人、日本人、韩国人、东南亚人、印度人,他们被傅世亨独到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纷纷拜入其门下。
艺术出海 个性为魂
傅世亨的艺术生涯,不仅仅局限于香港或是大湾区一隅,他的足迹遍布全球。他曾应邀前往多国举办书画展,其作品更是被众多国际友人视为珍宝,收藏于世界各地。从英国剑桥到西班牙马德里,从澳洲悉尼到新加坡,无不留下他传播中华文化的身影。
在傅世亨看来,中国书画之所以能够跨越国界,吸引众多外国人的目光,关键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尤其强调水墨画的黑白之美与书法的字体多变,这些都是外国艺术所难以企及的。而他本人,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水墨荷花是我的主要创作主题,也是被最多人收藏的作品,我的水墨荷花风格叫做大写意,和欧洲人喜欢的抽象画有相似之处。」
对于当代艺术家,傅世亨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认为,尽管外国人欣赏水墨画,但他们难以被完全传统的东西吸引,中国艺术家想要出海,必须具备鲜明的个性与独特的风格,同时还要具备创新精神与艺术性。做到了这些,不止能获得收藏家的青睐,也会在艺术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香港内地 相互帮扶
提及往事,傅世亨感慨万千。他表示,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战火纷飞,许多人为求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傅世亨回忆道,小时候常常吃不饱,甚至有几次饿晕过去。随父亲到香港后,虽然告别了食不果腹的日子,但生活还是很拮据,一家人为了省钱,只买别人不要的面包皮来吃,这种状况随着他渐渐长大、能自食其力后才得到改善。
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的傅世亨,亦没有忘记家乡。「青年时经常要买东西回家乡,送给那边的人。碰巧那段时间香港发展得非常好,变成一个国际性的城市。香港反而就是利用这个好的条件,来辅助内地发展。」傅世亨表示,那时候香港有许多机构都回过头去支持内地的产业,帮助它们发展。
「但是经过几十年以后,现在差不多好像反过来了。」傅世亨说,「香港的进步已经慢起来了,而内地就进步得十分快,这好像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就像是常说的『先富带后富』。」
傅世亨见证了内地近些年的飞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高科技,很多都已经领先外国。他表示,这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好了,就有财力去做研究。他还观察到人才的流动:「以前中国人才向外去发展,现在是回流了。我们的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把人才吸引回来,帮助国家发展得更加快速。」
以实践助力国家发展
2022年东京奥运会,香港特区夺得回归后第一枚奥运金牌,亦以1金2银3铜共6面奖牌刷新了最好成绩。傅世亨十分激动,为此作画并附书法:小岛完美东奥梦。「香港这样一座小岛,能在奥林匹克赛场上取得成就,我感到非常自豪。」傅世亨解释道,画作主题选择了梅花,他认为中华文化赋予了梅花坚贞不屈的品质。香港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拚搏精神,亦和凌寒开放的梅花一样,使每一位观赛的观众产生由衷的敬佩。今年的巴黎奥运会同样带给傅世亨惊喜,他表示相关创作仍在构思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傅世亨坦言,身为中国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他见证了国家从一穷二白到慢慢地成长起来。「一百年前中国积弱,各国都要来分一杯羹。从民族性来讲,中国人就一定要支持、维护祖国的发展。」他表示,作为艺术家,也时常想为国家发展尽一分力,「我把中国的书画篆刻的艺术,向不同国家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士去推广。那么多年来,我经常到不同的国家开讲座,有很多外国人来看我解说,怎么样写书法,怎么样画中国画,那么都算是有点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