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之心,爱中华文化之心,不会随着身在海外而淡薄,相反,会因人在异国他乡而变得更加浓烈。何一明是一名在英国居住40年的香港书法家,她始终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将传播中华文化当做自己的使命。不管身在何方,她都竭尽全力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书法大师林千石的弟子,何一明极具天赋,20几岁就在香港大会堂办过书法展。后来,她跟随任职医生的丈夫去英国发展,相夫教子,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继续自己的书法之路。随着孩子的长大,她终于有时间重拾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在英国办书法展,开工作坊,教外国人写毛笔字,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亦是香港回归祖国27周年,何一明衷心为祖国送上祝福:「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香港文汇报记者 丁宁
11年前,何一明选择回到香港,回到这个充满着她童年和少女时期记忆的地方,再续与书法的缘分。她说:「我现在在美孚的长者中心继续教书法,很多学生跟着我学习差不多十年了,另外也有很多学生专程来我家学书法。我加入了数个书法协会包括香港书法家协会。另外为了纪念恩师,我创立了千石缘轩书画会,任会长。我感受到香港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觉得自己是个很有福气的人,我回来后第一年去朋友的地方上课,与一家本地画廊的老板聊天,后来老板主动说要给我办展览,之后每一年的新年我都会去他那里举办书法展览。」
争取在艺术中心办书法展
何一明的书法老师是著名书法家林千石,「我跟老师学书法的时候才十几岁,我参与第一个展览的时候只有二十岁,就在香港大会堂,当时我先师林千石和日本书道在港办香港日本书法联展,我有份参与其中。那时候,林千石老师特意叮嘱我,不能告诉别人我是这个展览的作者,因为我太年轻了,和我同办展览的日本书法家则非常年长。那一年是1966年,我印象中是日本的书法家第一次来香港办书法展。」后来何一明参加了保钓运动,没有时间继续写、学书法,1975年时她跟随丈夫一起去了英国,远离了故土。「我去英国后因为要照顾小孩,等小孩都长大后才有时间温习之前老师教的内容。因为老师教得好,所以我很早就在书法方面开窍了。」
在来到海外的那几年,她在杂志社做过编辑,也会通过帮人写招牌或示范写毛笔字的方式来赚钱,但是她没有什么机会办书法展览。「比如曼城的艺术中心,他们不喜欢传统的书法,而是喜欢现代的艺术。我在他们那里做过书法工作坊,但他们不给我机会做书法展览,我询问原因,他们说这个东西太旧了。后来我就不断地提出,不断地争取,我说中国书法是很好的很优秀的,我争取了很长时间,才争取到办展的机会,展览时很多外国人都来参观了,那一次效果非常好。」
「后来我在英国办过很多次书法展,包括诺丁汉大学这样的高校,还有博物馆和画廊。有一次我和父亲一起在英国合办展览,父亲是著名的摄影师何鹿影,多次和李翰祥导演合作,是《倩女幽魂》的摄影师。他不仅会摄影,他的画作也非常优秀。」何一明认为,父亲在她的艺术之路上给她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启迪。「在我家里的客厅,我除了悬挂自己的作品外,也悬挂了一副我父亲的画作来表示纪念。」
边写书法边讲解背后故事
为了挣钱养家,何一明身兼数职,她经常在英国的学校教学生写书法。她说:「在英国教书法很难,我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写给外国人看,并且要讲清楚我所书写的作品的背景以及为作者的身份作介绍。有一次在利物浦举行活动,主办方给了我一块很大的空地,上面放着一张长长的丝绸,我在这张丝绸上书写陶渊明的经典作品《桃花源记》。我写的时候,有些外国人就站在旁边观看我写字的过程,我边写边给他们讲这幅作品的含义:东晋太元年间,一个武陵渔夫偶然发现了一处世外桃源,那里生活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怡然自得……外国人都觉得这个故事非常特别,有东方美学的味道。我写完后,与大家一起把丝绸悬挂在一条长长的线上,灯光从后面照过来,显得美轮美奂、特别浪漫。我还在后面打太极拳,外国人都非常惊叹。」还有一次展览,她为外国人讲解关于中秋和月亮的诗歌,「我一边写,工作人员一边放大我写的书法,并投射到旁边的屏幕,他们都看得很痴迷。」
何一明提到,在海外教中国书法课时,她除了会写经典的文学作品,也会写含有中华传统美德和祝福的词语,比如「仁义忠信」等。她说:「我跟外国人说,这是孔子所提倡的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美好品质,要仁爱、讲义气、忠诚、可信。我还教过他们怎么写『四海一家』,这个词语是一种美好的世界观,不同的种族、肤色的人也可以亲如家人,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祝愿。我把这些词语翻译成英文,在这个过程我觉得非常兴奋,我感觉到自己成为了一名中华文化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