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都想着如何利用新科技创业、运用互联网去拓展市场赚更多金钱的年代,仍有人坚守中国人的优秀传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真材实料、做良心雇主。在人与人的关系愈来愈冷感的趋势下,愿意伸出手去扶持困境中的人,能够无私地助人跨越人生难关的人才令人感动。眼前这位香港老字号「咏藜园」的董事长王小玲(人称杨太)不管是营商之道,还是永不放弃的处世哲学都令人佩服。◆采、摄:焯羚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两年前访问杨太,当时她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做一件帮助年轻人创业的事。咏藜园集团公开寻求几位民间高手,以他们的主打菜式与集团品牌联手创新。集团将提供200万元资助掌厨开店。第一位是66岁退休厨师,主打脆皮蒜香鸡、虫草花蒸鸡等;第二位是家庭主妇之「八分钟窝心煲仔饭」;第三位是一位曾犯事改过自新之青年,主打菜是蚝仔粥及蚝烙「一蚝情万丈」;第四位是「潮妈」「顺德人蒸鲩鱼」;第五位是曾在法国蓝带厨艺学院习艺女生之鲜制菠萝冰「有菠有萝」。集团开设实验式店舖「千岁担担面」「蒸益求蒸」,挑选出合格的人在餐厅掌厨。他们可免费使用餐厅全部工具,只支付水电及燃料费就可成为老板之一,到月终结算扣除食材等成本后,掌厨可赚取到纯利七成,反响不错。
在内地找年轻人做传承
经过两年的实验,杨太直言有点失望。她指年轻一代普遍有点成绩就很自信,未够功力就自立门户。「第一批年轻老板做得不错,于是很快被外间挖角,他们找藉口去其他地方开店,我就放他们走。其实外面人不知有我们背后支援的。第二批是主店学徒,结果3个月就请辞去开两饭店舖。第三批人也是用咏藜园的配方做家常菜,生意亦都不错,不过我去试菜时发现有人为求效率快而「偷工减料」,当然顾客都不知道少了些步骤的。但这样违背了我想传承的原意和初心。他们还嫌我要求多,这样不会进步,我怎能放心让他们继续?失去了信任只好终止合作。」杨太无奈地说。
虽然这计划未达到杨太预期效果,她仍自我安慰,觉得总算帮这些人找到一条出路。难得杨太做传承的信念未被打击,她始终认为自己的概念是好的,既传承咏藜园的菜式又可助年轻人创业,于是将概念搬到内地实践。她已计划将咏藜园交由女儿杨莉莉(咏藜园执行董事)接班 ,但女儿一人难以做好传承。
「结果我们在深圳搞公开招募,许多大学生来面试,毫无餐饮经验的都想做,表明想做老板赚大钱,非常进取。但他们都是一张白纸,我们希望培训20位青年创业,参与计划的人最好要有一定厨师底子。我们找退休厨师教他们做咏藜园拥有的宫廷菜和1947年起累积下来的家传秘方菜,20款菜式包括担担面、猪排 、锅贴等,每人只学一样餸。也预想有人中途会走,所以要签保密协议。今次招募发现内地青年人两极分化,一批是啃老族、躺平族,另一批则积极进取。」
政府对「咏藜园1947」寄予厚望
杨太透露,计划也受到了前海区政府关注,「他们认为咏藜园既有影响力,又有77年历史,极具传承意义,很励志。相关部门负责人亲自3次来港,邀请咏藜园合作,并提供场地开店、做孵化基地,更会给予优惠。加上我信奉观音娘娘,梦到观音叫我去做,我就下决心同政府合作。我做任何事都希望是回馈社会,如今这项目发展到了做厨师培训基地,协助内地和香港年轻人创业、就业的项目,正式取名为『咏藜园1947』,香港特区政府也支持并寄予厚望,预计明年可以开始。我好感恩老天对我好好,虽然压力很大,但既然入了场就要尽力、要同政府有交代。压力来自前海那边的场地人流不够,是餐饮大忌。我打算将政府的优惠用在餐饮上,用好质素的食材做菜,价钱平民化,令人感觉物超所值,吸引人流。」
在饮食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杨太告诫创业年轻人:「做餐饮,有生意就印银纸,冇生意就烧银纸。」她强调做餐饮行业老板,最重要是有好的厨师队伍。俗话说世上有几类人好难搞——厨房师父、工程装修师父、地盘师父;他们不开工,老板就只能站着。「做餐饮要搞定厨房,我刚到黄埔开舖那段时间, 好紧张生意,成日都怕与厨师打交道。为了驾驭厨房员工,我亲自入厨房压阵,没理由什么都不做。我站在厨房做了四年云吞鸡,有人成日笑我 『做鸡』,也因此我将餐厅基础奠定得非常之好。我付出的代价就是左脚站伤了,现在行久了脚会痛, 没法走楼梯,做了咏藜园几十年成身伤。」
也有朋友见到集团舖头在疫情期间仍有很多人排队,便说杨太做生意真犀利、令人羡慕。这时,杨太就一定回应这句:「你唔好睇我表面风光,其实我内心好惊慌」。她说:「我集团现有七间店,不同品牌。每月支出300万,你不食都要养伙计,食物又不敢加价,害怕生意跌。我是大母鸡,要保护好多员工。我与员工感情很好,因为真心对员工,员工也真心对我,大家一齐打拚,所以我要照顾他们生计。做人要饮水思源和感恩。」
她的好心也曾被辜负:「有的人太过忘恩负义,我一心帮人却被人欺骗,损失不少金钱。我有时也恨自己很傻,一不是贪财,二不是沟仔(贪色),竟然都被人讹2,000万。这就是被人看到好心肠、太易信人的弱点。但人在做天在看,我信因果。」
带发修行仍不忘助人
杨太形容这项目应该是她最后的项目,因为她打算明年开始带发修行。让女儿掌管咏藜园,自己只做顾问。辛苦了几十年,她一直没为自己做过什么,带发修行算是自己的心愿,「我已经在中山找到一个别墅做修行场地,屋前后有地方可以种瓜菜自用,种花可以用来敬神。我好锺意种菜,但又不识品种。已经在河源请了对夫妇帮忙,男做农夫、司机,女打扫、煮食,需加个秘书,因为仍然会用自己的余力帮助有需要的人。」
王小玲家境富裕,父母都是企业家,自小有佣人照顾,爸爸又驾驶平治名车出入。年轻时,貌美的她有不少男生追求,偏偏她对面店咏藜园的少东倾心,门当户不对下,她不惜和爸爸反面,17岁那年坚持嫁给大自己十一二岁的丈夫。从夫家手上接管生意以来,她一直遵照奶奶「要看实间舖」的嘱咐,这是一份责任与承担。
1947年,咏藜园凭着一碗担担面在狮子山下的钻石山木屋区食肆起家,发展为中外闻名餐馆。这离不开王小玲的刻苦奋斗。自成为当家的那日起,她一直守护「咏藜园」,每天只休息三至四小时,对整间店舖都瞭如指掌,无论楼面、厨房、菜式、味道,她都令员工和厨师心服口服。她多次带领自家企业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建立起今日的地位。她勤奋拚搏的故事正正是香港的动人故事。
王小玲做人处世的座右铭是:「饮水思源 涌泉相报 初心不变 感谢神恩。」她一向本着个人能力捐助,不喜欢张扬,更很少以自己名义捐,因功德属香港市民,没有客人支持就没有咏藜园,所以大额捐款全以咏藜园及香港市民名义捐出。
曾受惠捐款机构:
榕光社
失明人互联会
再生会
香港乳癌基金会
公益金
理工大学奖学金
城市大学奖学金
小母牛
平安钟
很多小数捐款:
如报馆慈善基金个体
慈善机构
内地修建庙宇
30多年前,经名媛赵曾学韫女士推荐,捐建希望工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