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着小辫子的发型,亲切的笑容,加上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军绿挎包,已经成为香港志愿者叶建国的独特标志。在东莞黄江镇市民眼中,他是大街小巷人人皆知的「那位香港志愿者」。英文名DICK的叶建国,今年已经74岁,又常被熟悉他的人亲切昵称为「的哥哥」。他身上最抢眼的,要数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红色大字的挎包。这个包跟了他15年,洗了又洗,依旧如新。叶建国做义工同样不知不觉已经18年,两鬓斑白,风雨不改。「我从50多岁做义工到70多岁,累计服务时长已超过2,900多个小时。」从照顾长者,到自己都成为长者,叶建国带来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香港狮子山精神,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义工队伍。 ◆香港文汇报记者 卢静怡 东莞报道
「的哥哥早上好!」「早上好!」在东莞黄江公园内的志愿者服务中心,叶建国背着挎包,爽朗地和两个年轻的工作人员打招呼。鸭舌帽下,灰白的长发梳在脑后,黑框眼镜背后透着温和的目光。这让他看起来不像从业逾三十年的退休警察,反而更像一名艺术工作者。而他身穿的志愿者背心和「为人民服务」挎包,还是无声地展现出志愿者的身份。「这个包包,当初见到上面『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心里十分触动,马上就买下来。」如今每次去做义工,他都会背上这个挎包,里面装着送给老人的各种药物、驱蚊水和各种保健品,他笑称这是「爱心包包」。
放弃清闲生活投入义工行列
「以前做志愿者比较辛苦,大家拿着两元硬币(人民币,下同)搭巴士,提着好几大袋物品,天气又炎热,挺累的。」叶建国说,现在经济发达,不少人都有私家车,网约车也很方便,所以现在作为义工去探望老人就方便不少。退休前,叶建国在香港当了30多年警察,先后从事过巡警和交警工作,甚至还在重案组工作过一段时间。在香港警队服役期间,叶建国就是出了名的义工。
不少人退休是为了享受生活,而叶建国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换下警服,回到家乡东莞过了一阵清闲日子,不久后就穿上了志愿者的背心,继续他的忙碌生活。那时,东莞志愿者团队才刚建立不久,人手并不多。从招揽志愿者、慰问困难群众到后勤服务,都需要这个小团队一手包办。叶建国亦身兼数职,凡事亲力亲为。
自费购相机留下珍贵影像
当时手机摄像功能并不完善,叶建国就自掏腰包购入一台相机,为每次的义工活动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如今,这些照片已经积累了上千张,成为了他志愿服务生涯的见证。「我拿照片到附近冲洗店影印和过塑,老板问这些冲印经费是谁出。我说是我自费的,老板听到就象征式地只收一元一张相,这些举动让我感受到,善意是相互的。」
一张张拍摄下来的照片,都装在相簿里。后来一本相簿不够,又陆续买来新的,不知不觉相簿就装满了办公室其中一个大抽屉。翻看一页页照片,叶建国颇为感触:「这位老奶奶还在,这个伯伯已经不在了,这个也不在了……」近廿年时间,他照顾过的不少长者已经相继离世,他自己亦头发花白,成为一名长者。
其中一名东江纵队的叶婆婆,就经常喊叶建国「的哥哥」。90多岁高龄的叶婆婆是早年参加过东江纵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的孤寡老人。叶婆婆去世前的每一年、甚至每个月,叶建国都会带队去探访她,陪她聊天,并为她送去一些生活必需品。叶婆婆经常回忆当年打仗的故事,叶建国虽然早已耳熟能详,但每次他都像是第一次倾听那样,不断追问每一个细节。
「如果探访队伍里没有『的哥』,叶婆婆会比较失望。」黄江志愿服务中心骨干工作人员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老人们对「的哥」十分喜爱,尤其是叶婆婆。得知情况后,叶建国每次都会给叶婆婆回电话,向老人家问好。
细心耐心 真正了解长者需求
「他从来没有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地通过一些细节,教大家如何做好一名志愿者。看见老人指甲或者头发长了,下次探访就会带上指甲刀,帮老人剪指甲或理发。」苏先生是黄江志愿服务队的骨干,他说叶建国之所以成为「孤寡老人最牵挂的人」,是因为他真正了解老人的需求。
「和老人家接触,需要有沟通技巧。」叶建国温和地说,「有些人不喜欢和人倾诉,有些人不喜欢别人碰东西,有的人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面对不同脾气的老人家,他总是多倾听,多关心他们。警队工作的经历,赋予了他特别细心和耐心的特质,以及敏锐过人的观察力。
尽管已经年逾古稀,叶建国现在依然每周定期参与义工服务。他的行动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行列。黄江从最初只有100多名注册志愿者,到如今已有超过2,000名志愿者。
「做得就做,帮到就帮」
「的哥哥」在东莞黄江亦创下了多个「纪录」:第一位香港退休的志愿者、最年长的志愿者,服务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志愿者。不仅如此,叶建国还是广东省第一批五星志愿者获得者,「黄江好人」的荣誉获得者,同时还是香港工联会东莞中心的一位志愿者,在疫情期间亦参与了不少支援活动。
回顾自己十多年来的志愿者生涯,「的哥哥」叶建国的感想非常朴实:「做得就做,帮到就帮」。他露出招牌式的温暖笑容称,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只是尽己所能,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