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珠粒粒滚骄阳,举目难寻树荫凉。采把青蒿遮皓首,今朝做个草头王。」这首名《农妇》的七言诗出自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石门乡大河桥村,今年39岁的林彩菊以她对格律诗的热爱和坚持,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文学梦想。 ◆文、摄:香港文汇报记者 郭涛
早在1998年,中国作家协会决定将临潭作为定点帮扶对象,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林彩菊在作协的帮扶下,有幸参加了在当地举办的文学培训班。这次培训不仅让她重新点燃了对文学的热爱,还为她铺设了一条通往文学殿堂的道路。在培训班中,林彩菊得到了众多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们不仅传授了文学知识,还鼓励她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彩菊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并开始尝试格律诗创作。
提笔与搁笔 文学梦接续
「我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写诗了。」提及自己的创作萌芽时,林彩菊眼中闪烁着一种深深的怀念与自豪。她告诉记者,从那时起,文字就如同种子般在她心中生根发芽。这份对文学的热爱,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在林彩菊的记忆中,家里总弥漫着书香,她的童年是在书籍的陪伴下度过的。
回忆起那些遥远的岁月,林彩菊说,农村里墙上糊的报纸,对她而言,是阅读的启蒙。每当闲暇之余,她都会站在那些泛黄的报纸前,一字一句地阅读,彷佛在探寻一个未知的世界。随着年岁的增长,学校的图书馆成了她最常去的地方,那里的书籍像是一片浩瀚的海洋,让她在其中尽情遨游。
然而,生活的轨迹总是充满了变数。离开学校后,林彩菊回到了家乡,开始了务农生活。结婚、生子,家庭的责任让她暂时放下了手中的笔,中断了写作的路。但即便如此,她心中的那份热爱与执着,却从未消失。如今,每当提及诗歌创作,林彩菊的脸上都洋溢着坚定的光芒。
500首真情之作书写西北乡情
2017年,林彩菊成功加入了临潭县洮州诗词楹联学会,这是她文学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这里,她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文友,也获得了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第一次发表作品非常激动,感觉自己有了坚持写下去的信心!」如今,林彩菊已经创作了不下500首作品,她的诗歌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部分作品相继发表于《中华辞赋》《甘肃诗词》等刊物,得到了读者和专家的好评。
林彩菊写农村的山水和人文,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她笔触下流淌的是农村的山水美景和人文情怀。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将所见所感化作诗句,娓娓道来。在谈及《农妇》一诗的创作过程时,她回忆起那天烈日炎炎,自己在田间辛勤劳作,却忘记了戴上草帽。为了遮阳,她从田边拔了些草,简单编织成一顶草帽。正是这顶草帽,让林彩菊联想到了皇帝的王冠,于是她挥笔写下了「今朝做个草头王」的诗句,将平凡与非凡融为一体。
朋友圈秀诗作 作品集将面市
林彩菊的家中种植着十几亩的大豆和油菜,白天她忙于农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沉浸在书籍与文字的世界中。起初,村里的人们对她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并不理解,「像我们这个年纪的农村妇女,一般都是家里干农活,做些针线活,只要不上学也就不读书了。」每当有亲戚来访时,她都会小心翼翼地藏起书本,生怕被人嘲笑。
然而,随着中国作协的定点帮扶,村里的文化氛围逐渐浓厚起来。村里建立了农家书屋,为村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阅读、写作的行列中来。林彩菊欣喜地发现,现在村里的文学氛围越来越浓,许多村民都喜欢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诗作和散文,再配上一张美丽的风景照片。在大河桥村,每个人的微信朋友圈都彷佛是一本精美的「诗集」。
今年年底,林彩菊将发布她的第一部个人诗集,她为其命名为《争渡,争渡》。这个名字寓意着她在文学道路上的坚持与奋斗,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让外界更加了解农村的生活与情感。她表示:「我会一直写下去,尽我所能让外界通过诗歌看到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