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的下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临水报告厅内掌声雷动,一场携手十年的「希望旅程」夏令营闭幕典礼正在欢声笑语中进行。自2015年开始,来自香港理工大学不同学系的大学生每年6月底都会飞至杭州,为杭州市树人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们上一周的课。课程由理大学生自主设计,内容涵盖英文、物理、科技、健康等不同领域。
「希望旅程」是香港理工大学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展的「促进青少年及儿童发展」服务学习计划的项目之一,2015年获教育部「港澳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批准立项;同时这也是香港理工大学必修的「服务学习」课程的可选项目之一。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石丹理表示,大学生在与小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有更直观机会思考关心与回馈,正视自身长处与短板,在教学相长中,大小学生都获得了成长。◆香港文汇报记者 俞昼 杭州报道
「我在香港理工大学就读电子电气工程学系的人工智能与资讯工程专业,明年就要升大三了。」周雨桐刚刚完成闭幕典礼的主持工作。她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刚入学时她就听学长们说起这个项目,去年尝试了一下,可惜没被选中,「今年终于让我圆梦了!」
上网了解内地课程备课
为了增强报名遴选的竞争力,周雨桐花了4天时间去构思课程内容,她还特意上网找到了内地的小学课本,从中寻找灵感。
「我开的课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走进人工智能,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周雨桐笑着解释道,「我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游戏,叫作『人体接龙』——我先提出一个问题,例如『你能不能为同学推荐一本书』,然后从第一个学生开始,每位同学回答一个字,而这个字是根据前面同学的回答推测而来的,例如『历—史—都—是—一—群—喵』,结果其中一位同学改了一个字,回答或许就变成了『立—小—言—淘—学—记』。当然,也有同学『心有灵犀』地推测出相同的回答。」
随后,周雨桐以游戏为例,深入浅出地为这群即将升读五年级的小学生们讲解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其实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很有收获。」周雨桐笑着说,为了将这个专业名字「通俗化」,她查阅了许多资料,对「大语言模型」的理解也更深入了,甚至萌生了科普AI的想法。
这一周里最大的难点在哪里?听到这个提问,周雨桐想都不想就答道:「我们班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哭鼻子,第一天看到小朋友哭的时候,我都吓死了!」后来她特意请教两位师姐。「师姐告诉我,小朋友的情绪表达是很直接的,如果不是一直哭,就让他发泄掉,后来我发现这招果然有效,小朋友哭完没多久就又笑呵呵了。」
十年近800大学生参加
「2014年大家探讨这个项目时,树人小学的刘校长有一些顾虑,他说学校是来杭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学环境没那么好,尤其是在闷热的夏季,教室里没有安装空调,担心香港大学生们过来会不习惯。」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石丹理向香港文汇报记者回忆道,他当时的回覆就一句话,「既然树人小学的师生们能习惯,那么我们理大的学生也一定能习惯。」
「第一期我们没敢开放太多的名额,想先试试水。」石丹理说,学校为当时报名的44位学生集中授课,教了一些如何应对课堂上突发状况的方法,「印象中有一年的分享会,一位女生指指喉咙、哭丧着脸告诉我,她上课的时候总有学生插话,才教了一天嗓子就破了;还有一位修过『领导力』课程的男生跟我讲,他原先觉得自己擅长领导他人,现在才发现,自己的爱心和耐心都不足,还需要好好『修炼』……」
从最开始的「试水」,到如今的「驾轻就熟」,十年来,近800位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在杭州市树人小学度过了一周难忘的时光。「今年我们开放了88个名额,5分钟就报满了!」石丹理说,这门课程的宗旨,即融合自己所学去帮助有需要的群体。」正因如此,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们结合所学,在树人小学开设了各式各样的特色课程:英文系的教孩子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开口说英语」,物理系的教孩子们认识航母、了解浮力,护理系的则教孩子们食物吃不完该如何保存……
疫情中获得「抗逆力」
「2020至2022年,由于疫情的关系,『希望旅程』转为线上举行——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在线直播授课,杭州市树人小学的老师与浙江大学的志愿者则在线下帮忙,引导同学们参与实践、举手发言。」在石丹理看来,虽然授课期间遇到了网络信号故障、视频卡顿等情况,但两边的学生都在不断调整、适应的过程中学会了改变、获得了成长。「这样的经历也很宝贵。」
「人生不一定很顺利,当面对困难时,要学会怎样去变通?这就是常说的『抗逆』能力。」石丹理坦言,对于香港理工的学生们而言,隔着屏幕授课的难度其实更大,「你需要把课程设置得非常有趣,才能吸引到屏幕对面的小学生的持续注意力。线上的三年『旅程』我也全程参与了,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们的学生表现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