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诗巫11日讯)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名誉会长本固鲁蔡雄基表示,田调小组的工作不在于炫耀,而是探索与肯定华族先辈早期南来的拓荒史而尽点棉力。
“同时揭示出先民生活过的印迹,这些有助于填补我们先民历史拼图的缺口,把史留住,让后代肯定先人的付出和贡献。”
他在砂华文协田调工作30年(1993-2023)纪念上,分享个人的心得,并借此向田调小组的老战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敬意。
“感谢各位战友们30年来对田调小组不离不弃,含辛忍苦,穿梭义山,荒山野岭,走遍砂州一些大小卿镇去挖掘历史,采集资料,整理报告编辑成册,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他称,在他还没加入砂华文协的田调小组之前,他曾经做过诗巫潮人耆老的口述历史,不晓得口述历史也是田调的其中一种方式,直到2002年他跟随田调老前辈们走入田调工作后才茅塞顿开,才懂得田调原来是一门大学问,感谢所有的田调啓蒙老师,从此他踏入了田调不归路。
“讲起做田调,如要有收获,我们事先要做好功课,首先要在整装出发之前,必需要拟定好调查的主题与内容,并联系好受访的对象,如当地社团或庙建宙宇的负责人及领导,才能事半功倍,马到功成。”
蔡雄基也指出,当然,做田调也必须要尊重与诚恳对待采访的人物,而对方也有不被打扰的权利,因此他们要尊重研究对象,或当地的宗教信仰与禁忌。
他续称,结束田调工作后,回来要整理从参与观察、访谈、笔记与摄影录音录影等的资料,汇整成册,留备下次用。
“这20年来,我亲身与我的一批战友积极参于田调工作。从调查与搜集各地乡镇的一些历史遗存,如义山古墓的碑铭、庙宇的文献、文物,还有地方上的信仰、风土民情、经济与社群的结构等,还有一些档案记录的检视,从过去的历史资料中发现问题,启发思考来衡量访问内容的可信度。
“这些给了我们做田调者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做田调,我们必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敏锐的观察,尽量贴近事实”,我们才能透过田调,探索到过去当地的社会真实轮廓,让先民对当地的付出与贡献,能被诠释与表扬,以及撰写整个故事之本的来龙去脉,把历史留住。”
蔡雄基说,这30年来,他们田调小组的队员们都是对研究历史有兴趣的义工,虽然缺乏事业性的水准,但总算有一点点的小成绩,增强了他们对研究砂州华族历史的自信心。
“维护古迹与撰史都是呈献过去与尊重过去的方式,这些历史的地位是不可质疑的。战友们,让我们再接再励,更上一层楼。”
沈松青路火災燒毀2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