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寒气逼人,在零下三十度的环境里,面对好不容易「骗」进笼子的雪豹,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王大军慢慢靠近。「眼看它一边呲牙一边吼叫,一边把爪子往前伸威胁我,最后却突然『咣』一声躺到地上,开始像猫一样洗脸。」王大军不禁笑了起来,「『雪山之王』也是很萌的。」
从事野生动物研究三十年来,王大军对于这份工作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尽管工作环境艰苦,但他却乐在其中。2021年初,刚从国外访学归来的王大军受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之邀,参与雪豹监测研究工作。一年多来,他和团队奔波于祁连山国家公园西部的广袤区域,成功为两只雪豹安装了无线电追踪器,得到了许多关于雪豹的新资料,刷新了对「雪山之王」的认知。◆香港文汇报记者 张仕珍 青海报道
「到现在为止,人类对雪豹还有着很多的误解。首先就是『凶悍』。实际上从雪豹的各种行为上看,它们从来就不是一种凶猛的动物,而且可以非常优雅。」在与雪豹「结识」多年的王大军眼中,这一看似高冷威猛的物种,实则与世无争,且充满着生活智慧。
诱捕斗智斗勇 「失败是常有事」
被称为「雪山之王」的雪豹,常年生活在海拔3,500-4,200多米的地区,是高山生态系统的「温度计」。2017年9月,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祁连县、天峻县区域布设的一批红外相机偶然拍摄到的画面中,悄然出现雪豹的身影。
然而,雪豹究竟是什么样的动物?它们的性格怎样?生活习性是什么?在祁连山分布的情况如何?带着这些疑问,王大军去年冬天利用北大和祁连山的平台邀请了内地多位专家,开启了相关监测计划,这个计划的第一步便是需要诱捕雪豹,并为之安装定位装置。
2021年11月,计划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天峻县苏里乡正式实施。由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与王大军团队组成的工作组,历时45天共设置11个诱捕点,最终成功捉获了2只雌性雪豹,完成了阶段性卫星追踪工作。
「实际上我们一共捉到了3只雪豹,其中一只看起来非常小,为了保证跟踪器不影响它日后野外的生活,就把它放掉了。」王大军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在雪豹跃出笼子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自己错了,「它在笼子里缩成一团,看起来特别小,但跳出笼子却是个很大的家伙。」
在王大军看来,诱捕雪豹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斗智又斗勇的游戏。「聪明的雪豹会想方设法不被捕捉,而我们则要千方百计把它们骗进装置。最终,我们能捕捉到的都是一些『老幼妇孺』。」他告诉记者,猫科动物大多倾向于自己捕食,不会轻易就被食物诱饵所吸引,因此在捕捉的过程中,失败是常有的事。
而捕捉到了雪豹亦不代表成功,「还要对它们进行麻醉,给它们戴上无线电颈圈,最后将它们安全地放归野外。这些工作都充满了挑战性。」
它们也在观察人类
将雪豹放归野外之后,王大军团队的工作才能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我经常想找到这些雪豹,看看它们生活得是否安好。」
在王大军团队监测的2只雪豹中,有一只哺育有2只幼崽。「对于带崽的雪豹,我们会想方设法找到它的幼崽,确保它们都能正常生活。此外我们还要确保佩戴项圈的雪豹能正常捕猎。直到我们发现了被监测的雪豹吃剩的岩羊残骸,才基本确定它能正常生活了。」
被监测的雪豹源源不断地为科研人员提供着它的生活数据。「通过它生活的痕迹,我们甚至可以知道它是否在某天某地成功地捕获了一只岩羊。」王大军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尽管他们希望更仔细地观察雪豹,但真正看到的机会并不多,因为雪豹的身体花纹与山体颜色非常接近,有时无线电信号显示雪豹近在咫尺,人眼却难以发现。
推断性的结论虽然准确性很高,却始终让王大军感觉,不如亲眼一见来得更放心。直到有一天,一只被监测的雪豹出现在山坡上,在和人类对视片刻后,优雅地转身离去。那时,他悬着的心才真正落地。
那是一只雪豹在被放归一周后,王大军亲眼见到的,「它就站在那里,回头望了我们一眼,然后用非常优雅和缓慢的步速向山上走去,走一走,停一停,看一看,没有丝毫的惊慌。最有意思的是,当它走过山梁上后,长时间留下一截尾巴给我们。」后来,王大军通过一位同行的野生动物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发现,雪豹的尾巴虽然露在外面,身体却躲在石头后面,并巧妙地从缝隙处露出了它的眼睛,它也在观察他们。
王大军笑着说,「与其说我们在观察雪豹,不如说让雪豹多看看我们。雪豹熟悉我们的过程就是熟悉人类的过程,这也是增进彼此的了解。」在他看来,相互了解是做好野生动物保护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