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崩生还者的求助声,在现场此起彼落,让我至今仍然挥之不去;看着他们,我也会跟着流眼泪,但是,身为搜救人员,我不能向求助者露出软弱的一面。”
参与峇冬加里营地土崩现场搜救行动的雪州消拯局乌鲁雪兰莪第六区主任阿末迪接受《Astro Awani》访问时,坦言搜救人员在现场所承受的心理负担。
“虽然搜救行动已经结束,但是幸存者的求助言语,仍然言犹在耳;他们要求我们救出受困在黄泥中的孩子及亲人;当时,我们只能回答正在努力搜寻,我们会尽力……”
现年42岁、任职消拯人员18年及育有一名孩子的阿末迪指出,看着求助者的神情,令他也禁不住要泪流满腮,但是,肩负着搜救人员责任,他不能让求助者看到搜救人员软弱的一面。相反的,必须挺起胸告诉对方:“搜救行动正进行中,并将尽全力救人。”
他指出,搜救人员在现场与尚有沟通能力的幸存者了解情况,当时大部分人还处于情绪不稳定及受伤,包括手、脚骨折。
“案发后,幸存者关注的是他们的亲人,现场遗留了很多的私人物件,包括我们发现约5000令吉的现款。但是,这对他们来说只是身外物;搜救人员将这些财物交予警方,包括手机。”
他说,当搜救行动进入第三天,现场已不再能搜救到幸存者后,当局出动探地雷达探测器探索遇难者遗体,但是,连续两天都没有收获,有搜救人员开始感到劳累、气馁及软弱。
“这时候,我们互相打气、鼓励,做心理建设,告诉队员现场一定有遇难者被埋的迹象会出现;当我们发现遇难者遗体时,说实话,真的是像打了强心剂般,所有的劳累都不见了。”
他坦言,要在约15英亩的面积上搜寻遇难者遗体实属难事,更何况有者被埋在7米深处。
“看到搜救人员满身的泥泞,可想而知,现场的黄泥是松软的,让人举步艰难;这是搜救人员在将逾30名幸存者,其中包括农场的14名员工带出灾场的第一个困难任务。”
事发前并不知有“爸爸有机农场”存在
阿末迪说,在土崩事件之前,拯救队伍并不知道爸爸有机农场的存在;接获求助的初期,拯救人员只是得到“白门”(农场入口处)的讯息,幸好,云顶消拯队伍及警方适时出现及指路。
他指出,在进入灾场后,为了确保没有地区被遗落搜寻,搜救队伍将灾场列为A区(Hillview)、B区(Farmview)、C区(Riverside)及D区(Green house),逐一搜寻。
针对有指控搜救队伍延迟出动探地雷达探测器,阿末迪解释,在案发第一、二天,必须先搜寻生还者,第三天,在确定没有幸存者后,才采用探地雷达探测器搜索遇难者遗体。
“案发后第一天,约逾800名搜救人员在现场寻找幸存者;其中200人是派自消拯局,另外则有来自警方、武装部队、大马特别天灾援助与拯救队(SMART)及民防部队。”
在搜救行动宣布正式结束时,阿末迪形容此次参与行动的各机构显示了最密切的合作关系。
位于雪兰莪州峇冬加里的“爸爸有机农场”(Father’s Organic Farm)露营地,于本月16日凌晨发生土崩惨案,导致92人受难,其中61人获救和31人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