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如玉,一位来自民国的摩登小姐,成长于西方产品大量涌入的二十世纪初。在没有网络、不能手指戳戳买遍全球的年代,颜如玉生活在始终处于中西文化交汇前沿的省港澳,「来佬货」渗透到她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住进「头顶电风扇、脚踏花阶砖」的洋楼,烫鬈发、穿改良旗袍,吃西餐都不过是小儿科,带上便携的折叠相机出游,在家用手摇电影机播放大片,才是真正的时髦生活。现正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的《民国海淘生活-广东二十世纪初的洋货风潮》,通过300多件展品,为观众再现了一段国门开放洋货进入的「民国海淘生活」。●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黄宝仪
20世纪初,广东出现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商业转型,追求洋货成为了人们的消费主流。于是,「来路货」(舶来品)以及中外的观念、娱乐方式、生活形态在民国时期开始了各种交汇和融合,衣食住行新花样百出。百年前的海淘,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同时进口产品的进入也推动了本土的科技创新,民族工业逐步发展壮大,「国货」崛起,与今天的新「国潮」可谓是异曲同工。
衣:中西混搭穿出新时尚
作为摩登小姐,每天又怎少得了护肤品的呵护。出生富贵的颜如玉,家里专门购置了一张中西合璧的红木梳妆台,西方柜枱的式样,周边配上中式图案的雕花,显得既时髦又贵气。桌面上,护肤品、化妆品、香水等瓶子一字排开,当中就有今天消费者非常熟悉的旁氏雪花膏和唇膏。
「人靠衣装」。虽然没有T台走秀和时尚博主的引领,颜如玉依然可以从各种月份牌、香烟广告中发现潮流的动向。俏丽短发和西式鬈发,最受颜如玉这些豪门千金的欢迎,走在潮流尖端的她们还穿上改良式蕾丝泡泡袖旗袍,大气之余又带着几分活泼,又或者是大胆的在无袖旗袍外套上一件短袖西装,与丝质白手套搭配在一起,显得帅气十足。
颜如玉的男朋友,留着「80后」最熟悉的中分「郭富城头」,那也是民国男青年最喜欢的发型之一。民国时,男士喜欢留着中分头或者大背头,穿着长袍马褂和西装,头戴一顶英式毡帽,中西合璧就是民国摩登服饰的一大亮点。
已经谈婚论嫁的颜如玉,选择了新式婚礼,这是一套吸收了西式婚礼和中式婚礼各自精粹而创造出的文明婚礼,在1928年民国政府专门制定了的《婚礼草案》中,对仪式、服饰、交通、宴请各个方面都列出了相关的规程。颜如玉,准备参考这套规程,穿着白长裙、披罩纱、穿皮鞋步入人生新阶段。
食:创意融合菜征服味蕾
和大部分广州人一样,颜如玉很喜欢喝茶,享受「一盅两件」的闲适。那时候,「大同大酒家」已经推行电话预约服务,并将电话印在广告画上派发,这让颜如玉享受美味更加便利了。
除了叹茶、吃酥皮蛋挞等传统中式点心,颜如玉也经常到「番菜馆」尝试一些创新融合菜,如民国时期出现的云腿班戟饼,将中国的火腿和西方的班戟进行创意融合,真正是「可盐可甜」;巴黎杏茸批也是颜如玉喜欢的西点之一,它就是来自法国的「国王派」,一种圆形饼状蛋糕。
民国时期的广东餐饮业有着中西岭摁e并包,互有发展的特点。作为餐饮文化深厚的沿海大省,「番菜馆」早在19世纪中后期便在广州出现了,20世纪30年代西餐在广州进入大发展时期。颜如玉与男友约会时往往选择西餐,那是非常昂贵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
颜如玉也经常邀请好友到家里聚餐。每当这个时候,她都会选择西式大餐来款待朋友。得益于市面上各种西式食谱的销售,奶油、忌廉等西点调料和高压锅、绞肉机、打蛋器、西饼夹、雪糕勺等厨房用具的进口,以及本地的酱料厂纷纷推出咖喱、鲜番茄汁、芥末等西式调料,颜家厨子对照着在家烹饪西餐并没有难度。
住:享受家庭影院时髦生活
「头顶电风扇,脚踏花阶砖」,可以说是民国时期住洋楼的富贵人家最真实的写照。「来佬货」和西方文化的进入,使民国时期广州人的居住文化在建筑、居住空间、家具和生活用品上都体现出高度的中西交融,优美又科学的生活引领人们逐步进入现代生活。
颜如玉家是20世纪20年代广州用上电灯的5万户家庭之一,源自欧美国家的电风扇、丹麦产电话机、电灯等,为颜如玉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最让颜如玉喜欢的是一套柯达90型号手摇电影机,它相当于今天的家庭影院,让颜如玉不必出门排队「买飞」,就可以随时在家享受观赏电影这种民国最时髦的娱乐方式。
「中国风」的电枱灯,也让颜如玉可以在更加明亮的光线下享受阅读的乐趣。有意思的是,这个电枱灯不仅款色上中西合璧,就连材料也同样是中西融合,中国传统人物造型的底座,其实是广州外销的瓷器,在海外经过加工后成为电枱灯的一部分,成为舶来品进入广州家庭。
虽然电力供应开始进入家庭生活,但是民国初年人们对用电的危险性认知尚浅,加上费用昂贵,偷电行为大量存在,因此电力公司一边提供服务,一边积极向市民普及触电施救等知识,安装电路都会附赠一套《防电及施救法》。自古以来,防火都是头等大事,民国时广州花大价钱从国外引进包括德国奔驰灭火车、机动救火机、运输车和救护车等消防设备,消防实力不容小觑。
行:飞的出国约车出行
随着网约车崛起,现代人出现变得越来越便利。不说不知道,其实颜如玉也经常「约车」出行。原来,民国时出行方式可谓是花样百出,从黄包车、汽车到电船,还有刚起步的民航业,无一不打破传统,生活节奏大大提速。
可以「扬手即停」的黄包车,是民国时最受欢迎的出行工具。在流传下来的20世纪20、30年代老照片中,广州、香港的街头黄包车随处可见。颜如玉等富家子弟则更爱汽车,这些出租汽车与今天的的士类似,不过是采取预约制度,颜如玉如果想用车就要提前一天打电话到汽车公司登记,说明用车时间和地点,第二天就会有司机开车准时上门服务。这与今天网约车的预约接送是大同小异了。
有了约车出行,颜如玉出游也就更方便了。心情好的时候,颜如玉会带上一台便携式留声机,这是一款类似当下便携蓝牙音箱的留声机,配件可以拆卸全部装进盒子内,到了旅游目的地再组装起来使用。与留声机配套的还有一台柯达127胶片照相机,这是一款轻便的胶木折叠式相机,让颜如玉可以像现代人一样随时打卡风景名胜。不得不说,颜如玉真是「城会玩」!
国货:从模仿到创新
民国初期的洋货风潮,并不一定就是崇洋媚外,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本土生产力赶不上因社会变革带来了普通民众需求的巨大转变,舶来品才趁虚而入走进寻常百姓家。民国中后期,进口商品对市场的长期垄断和日本侵华战争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发展民族工业的强烈呼声。国货厂商在模仿中学习创新,不断提升生产水平。随着国货运动的开展,越来越多人愿意选择购买质优价廉的国货产品,支持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本次展览中,广州梁致和堂药广告、广东敬修堂丸散铺股证、先施化妆品有限公司广告纸和汽水瓶、华商全新织造厂精美线衫包装盒、广东南洋兄弟烟草有限公司出品的美女图烟卡等,向观众讲诉了一段段国货自强的故事。
策展人刘莉表示,今昔海淘虽然处于不同的年代,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动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的当下,回顾百年海淘历史和民族工业从模仿到创新的自强之路,可以激励湾区工业继续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和交流合作,从「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实现无数个「中国创造」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