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制造业重要基地吉林,各类制造业企业是毕业生的主要去向。随着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升级,行业的进入门槛也不断提高,不过东北高校为行业培育的毕业生们在择业上并没有遇到太大障碍,对制造业职场的新人来说,踏实二字,才是这个行业最为需要的。
■香港文汇报记者 卢冶 长春报道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是中国汽车工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成立于1955年,其车辆工程是国内汽车领域最早的国际级重点学科。
陈金尧在读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的最后一年是计划出国深造的,结果去年5月,他加入了大众(volkswagen)的「预开发计划」,通过多轮面试和培训后,按照惯例相当于得到了大众的offer。但9月份,突然收到「计划」取消的邮件,包括陈金尧在内的近百名车辆工程专业生无法签约。原因是「经济下行,行业寒冬。」
「考研和出国都来不及了,好在专业知识过硬,在校表现突出,先于他人在『春招』时上岸。」陈金尧笑着说,一汽集团这份产品策划和项目管理岗位,实习期税前每月5,500元,转正后年薪能有10万元,还算如意吧。
就地招收 条件吸引
「学院每年的毕业生稳定在400人至500人之间,面向全国择业,一直供不应求。」吉林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吴昊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每届毕业生,有1/3选择读研,近半数去找工作。今年考研的比较多,在200人左右。「其实读研要三年,之后的环境谁都不好说,不一定能赶上本科生的发展。」
吴昊还说,每年一汽会提供很多岗位,毕业生多数在本地就消化掉了,加上潍柴、重汽和北汽,想找工作还不难。「本科生可以月入8,000元,就业质量逐步在提升。造车新势力、新能源、信息电子都在扩张,选择很多。但孩子们还是要去大型国有车企,原因可能是更稳定些吧。」
毕业于吉林四平职业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宋祎丁表示,能得到兴平换热器的offer很满足。「起初就想靠所学技能从事制造业。」宋祎丁说,自己在农村长大,父母靠出苦力持家,生活不易。「我特别重视实习期、笔试和面试的机会,就想毕业马上就业,好赚钱贴补家用。」
小城小微企 扎根打基础
近些年,四平市的换热器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浮现,提供大量岗位。宋祎丁所在的兴平换热器有50多人,自2000年成立以来,其产品全国销售,每年稳定在1,000万元。「换热器是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踏实肯干,未来一定会有好发展。」他说,现在负责磨具板块的CAD设计制图,工作量挺大的,压力肯定也有,回报还知足。
「私企这些比较好,一是人不多,有时需要身兼数职,可以跨专业学习更多;二是转职方向没有框架和流程束缚,只要踏实工作就能赚到更多的钱;第三任务明确,不用去等、去靠,不吃大锅饭。」宋祎丁说。
他还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夏转秋」为供暖作准备,往往是每年最忙的时候。忙起来是好事儿,产品卖得好、利润高,企业就有活力,员工的待遇就越好。「眼前看,先稳定下来,多学、多练为以后打好基础。身边的同学多数还没有着落,我的境况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