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塑料袋是普罗大众看不上眼的废物之际,去年成军的“Hara Makers”环保女将,预料会在今年10月获得改良研制的塑料溶解机器,务求把没有生命的塑料袋,变成可用且可赚钱的物品。
这个社区组织的联合创办人王美玲指出,组织过去一年只能参考网上教程使用家电如熨斗、烤箱等,在发挥各自所长和创意为塑料“重塑新生”,包括用熨斗熨烫塑料袋,接着再用缝纫机缝制成手提包、制作塑料画、缝制零钱包,也尝试过用烤箱溶解塑料瓶盖制成饰品、用塑料袋制成精美的笔记本。
她告诉《马新社》,她与另一名联合创办人徐丽昀也是街友关怀组织Kedai Jalanan的协调员与义工,当初她们推出重塑新生计划就是放眼设立社会企业,因为看到回收物品是很多街友的收入来源,但塑料的回收价钱低廉,很少人会回收。
“我们那时讨论就是为了让经济弱势群体可以以此增加收入,所以才成立这项计划。我们计划以比市场高的价钱跟B40群体收购塑料,等改良机器出来后,也可以让他们参与制作。”
“我们的模式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当大家意识到塑料是宝,就不会把它视为废物。”
她说,通过合作伙伴马来亚大学水下生物保育组织Water Warriors的帮助,该组织找到马大工程系讲师阿祖丁博士,根据她在台湾的朋友提供的机器雏形蓝图改良研制新机器。
“如果顺利的话,10月我们就能获得第一台塑料溶解机器,成本约为一万令吉,据说会比现在更节省能源。”
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机器,她坦言这让组织对未来规划跃跃欲试,包括携带机器巡回参展或举办工作坊,向民众尤其是儿童推广活动,提高环保的醒觉意识。
另外,也是双威学院讲师的徐丽昀则说,她们探索如何把塑料袋变成其他可用的东西,制造一些商品赚取收入来支持整个回收重塑计划持续经营下去,否则当下建立的醒觉意识是非常短暂的,大家看过就会忘记,无法让更多人意识到塑料泛滥的危害。
她无奈地说,人制造垃圾的速度太快了,尤其是今年实施行动限制令期间,外卖和网购量大增,塑料垃圾也暴增,包括快递的泡泡膜,这些塑料袋最棘手的地方是胶纸和油污,为回收和升级再造增加了难度。
“可降解”塑料袋不环保
尽管市面上充斥许多据称是“可降解”的塑料袋,但减塑创客Hara Makers提醒当中可能有误导性,不仅不能完全降解,且一点也不环保!
王美玲告诉《马新社》,她拿市面上一些据称“可降解”的塑料袋进行观察实验后发现,塑料袋最终是变成碎片,不能完全降解。
“我一直有在做各种有关可降解塑料袋的观察实验,包括把可降解塑料袋拿去晒,看看会怎样。”
“然后我发现可降解塑料袋其实不环保,时间久了会裂解成许多细小的碎片,在泥土里也不能完全降解,没办法回归大自然。”
她指出,将这些塑料碎片弃之不顾会对环境、海底生物和人体带来负面影响,因为留在土壤会造成污染,若在海里进入鱼腹中,又被人吃进腹中并留在体内。
王美玲授招说,民众可用2层塑料袋将碎片夹在中间铺平,然后隔着烘焙纸或麻将纸用熨斗烫平封起来即可,有助减少塑料碎片污染。
她指出,此举能让塑料碎片获得新生充作新用途,更利于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