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牌,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可以是商场里洗手间的门牌、公路上指示方向的大型告示,甚至是禁止吸烟的警告,标牌一般以简洁易明的方式把重要的资讯用文字和图像的方式表示,让人一目了然。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今标牌大多以机器并运用金属或胶板制成,少了昔日全人手制的韵味。标牌亦可记载历史,中区警署建筑群于2006年全面结役之时,在三组法定古迹中分别留下不少昔日使用的标牌,这些标牌代表着过去不同年代的设计美学、工艺文化和生活习惯。文、摄:香港文汇报记者 张美婷
现今的大馆,前身为中区警署建筑群,踏入大馆除了看到从前的监狱面貌外,更难得的是这里保留着部分昔日的标牌,恍如回到过去。大馆由即日起至9月13日,举行展览「望左望右:历史标牌」,但受疫情影响,实地展览现已暂停直至另行通知,市民可留意官方网站获取最新消息以了解开放时间。是次展览展示中区警署经活化后遗留下来的历史标牌,透过材质、语言、字体和功能等角度,让大家欣赏一些看似平平无奇、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忽略的标牌。现场除了有展板介绍标牌外,更设有「自助导赏路线」,让市民可在建筑群各处寻找原本位置的标牌,了解它们的故事。
标牌上的Police Blue
展览展板设置于大馆的出入口处,这里展示着部分因活化项目而卸下的标牌。在大馆众多的历史标牌中,可见主要的色系只有三种,分别是:蓝底白字、白底黑字和红底白字。警署范围的多为蓝底白字,这种蓝色俗称为「Police Blue」,亦是近代警署翻新后统一使用的颜色;虽现今惩教署(旧称监狱署)常以绿色为主色,但域多利监狱的标牌不少为白底黑字;红底白字多带有警告成分,例如常见于放置危险物品的仓库门前,或消防用品之上。
大馆的历史标牌用料包括油漆(直接涂写)、木材、亚加力胶和金属,亦有模板(字唛印模)加以油漆喷上,例如囚室编号则是用这个方式制作。而油漆的成本较低,也可应用在大部分墙身上;亚加力胶较耐用,适合放置在室外;木材则相对容易取得,据说昔日大馆外奥卑利街有数家木材行,职员前往购买后裁成适当尺寸即可制作标牌,不需四处张罗木材材料。
囚犯在狱中制路牌
虽说香港工业式微,但监狱中仍有活跃的工业生产线,1981年加入监狱署成为丝绸印刷工艺教导员的吴世运表示,当时其主要负责指导和监督囚犯制作路牌。囚犯获分配工作的准则视乎他们入狱前拥有的技能,当时丝印工场位于赤柱监狱,而每个工场有80至100名囚犯,周一至周六工作。
吴世运指,路牌的主要制作材料为铝片,需要先清洁、裁好尺寸、喷上底油才使用,文字则是要先量度好位置、裁出文字并固定在胶膜上,利用与印水纸相似的方式转移到铝片上。由于路牌在夜间亦须被看到,所以通常以反光物料制作。
大馆的历史标牌大部分是中英对照,以英文为先,普遍英文在上、中文在下。标牌中也使用一种独特的字体-监狱体,昔日标牌上的字体由监狱工场的囚犯手写,随着时代变迁,于1997年起改以电脑印字。「监狱体」其中一个特色是「喇叭口」,即笔划开头和收尾部分扩张,原因是监狱体发展自铅字印刷的字型,由于早期技术未成熟,因此工匠特地在笔划两端多留空间让油墨收缩,监狱体便这样形成了。市民若想尝试写出监狱体,可在展览中索取主办方于现场提供的「自制标牌卡」,卡上有模板可供市民在笔划上加工写出「喇叭口」,制作属于自己的标牌。
自助路线探索过去
现场的「自助导赏路线」设有8个标牌位置,其位置分布在大馆的各处,市民可在标牌原本的位置了解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其中,4号标牌近砵典乍闸,一面红砖外墙上印着中英对照的「望左望右」,原来这里曾经有一段时间用作小型车辆的泊车位,在亚毕诺道回旋处可见。由于砵典乍街是警署主要的人车出入口,工作人员于是在面向泊车位的这道墙上写「望左望右」字眼,以提醒司机在泊车位驶出时要留意两边情况。
5号标牌「国际仲裁中心」、「警队文职人员协会」位于09座外墙,用油漆和亚加力胶制成,外墙旁边有楼梯通往法院庭,红砖的建筑物是1979年结役的中央裁判司署,这也是建筑群中最早结束原有功能的建筑,其后大楼转为其他用途,包括最高法院附属楼以及国际仲裁中心。此外,其他纪律部队亦有使用大楼的空间作社团会址,这里的标牌就是昔日警务处文职人员协会的门牌。正因大楼曾被用作各种非司法用途,原有的法庭设计多年前已不复存在。
6号标牌「3号拘留室」是用油漆印制在外墙上,此处的标牌是昔日拘留室的入口。最早期的中央裁判司署于地面层设有两个法庭,并以楼梯连接法庭和地窖拘留室,候审人士会通往楼梯到达法庭被告栏。
路线的最后一站位置E仓底层现称「洗衣场石阶」的位置,这里以往是监狱洗衣工场的所在地,因域多利监狱结役前,囚犯多数为羁留人士,因此不用参与正式的监狱工场工作,他们一般负责较轻省的工作包括洗衣和清洁,这站的标牌正是悬挂在墙上木制的黑板,黑板当时用作标示每天负责不同清洁项目的囚犯。